樊 巍,郭 凱,呂 晶
(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創(chuàng)傷骨科,河北 衡水053000)
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各類生活建設的大量開展以及骨科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的升高,加之我國手術技術水平的長足進步,使得我國骨科手術治療應用率大幅提高。手術治療能夠實現直接糾正骨質錯位、解除腫瘤占位、置換壞死關節(jié)等治療,療效確切、效果直接,得到醫(yī)患雙方廣泛認可。但手術治療屬于有創(chuàng)性治療,加之患者原有重大外傷、腫瘤、疾病等導致的機體整體免疫能力下降,使得骨科手術治療患者術后易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感染[1-3]。術后感染的發(fā)生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創(chuàng)口愈合以及功能恢復,嚴重的術后感染不僅可影響手術效果甚至可能引發(fā)肺、腎等臟器重癥感染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6]。盡早診斷是及時有效治療術后感染的關鍵性基礎。為此,我們對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于術后3d進行了血清CRP、PCT及ESR檢測,并開展本次研究以明確3項指標檢測對于骨科患者術后感染的診斷意義。現將具體情況總結于下文。
1.1 病例選取
納入標準:①均為在本院接受關節(jié)置換術、四肢開放性骨折復位固定術、脊椎復位固定術等骨科手術治療的骨外傷或疾病患者;②術前均無感染征象;③入組前7 d內均無免疫抑制類藥物應用史;④對于本次研究內容完全了解并自愿入組。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②心腦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③閉合性骨折患者;④合并免疫功能障礙的患者。
1.2 基線資料
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間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患者中選取50例未發(fā)生術后感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取50例發(fā)生術后感染的患者作為感染組。對照組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為18-71歲,平均56.78±8.12歲。感染組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為18-72歲,平均56.82±8.17歲。兩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3 觀察方法
全部入選患者均于術后3 d檢測血清CRP、PCT和ESR;以出院前實際術后感染發(fā)生情況為金標準。分析3項指標單純應用、聯合應用診斷骨科術后感染結果與金標準間的一致性,并計算診斷效能指標;ROC參數AUC分析3項指標及聯合應用的診斷價值,同時計算3項指標的尤登指數。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對比采取均數t檢驗;一致性采取Kappa分析,以0.8 2.1 3項指標檢測結果 術前兩組CRP、PCT、ESR檢測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3 d兩組患者CRP、PCT、ESR均有所上升,組內對比P<0.05;術后3 d感染組CRP、PCT、ESR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數據見表1。 表1 術前、術后3 d兩組CRP、PCT、ESR檢測對比 2.2 一致性分析 3項指標及聯合應用診斷骨科術后感染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 2.3 診斷效能 3項指標對于骨科術后感染均具有較高診斷價值,AUC>0.9,P<0.05,聯合診斷符合率最高為98.00%,3項指標中PCT單純應用診斷符合率最高為96.00%,各項效能指標見表3。 表2 診斷結果一致性分析 表3 診斷效能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交通、墜落、砸傷等意外傷害的發(fā)生率逐漸上升。目前,我國骨科手術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類新型高科技骨科材料在臨床手術中廣泛應用,使得我國骨科手術治療的整體水平與安全性均取得長足進展。因此我國骨科手術治療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但部分骨科患者在術前已經發(fā)生開放性損傷或長期出現軟組織、骨質、神經等損傷,導致患者的免疫能力通常較低,接受手術治療后更易發(fā)生術后感染[7-9]。而術后感染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可直接影響療效,甚至可能誘發(fā)肺、腎等重要臟器感染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術后盡早診斷對于預防或及時治療術后感染、保障手術療效、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均具有重要意義。 CRP是一種炎癥反應時出現高表達的時向反應蛋白,當機體發(fā)生損傷或有炎癥時在免疫作用下單核細胞得到有效激活,從而大量釋放白細胞介素Ⅰ,加速了肝細胞中CRP的合成量[10-12]。通常炎癥反應發(fā)生后的6 h內血清中的CRP表達水平可見迅速升高,于24-48 h內達峰值,血清中CRP的表達水平與機體的損傷、炎癥反應程度呈正比。CRP具有促免疫細胞清除病原體的功能,由于骨科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多于術前CRP表達水平已見高表達,于術后2-3 d內達峰值后因原有創(chuàng)傷、損傷、疾病等的解除,及術后無感染發(fā)生,CRP的表達水平則隨之下降,約于術后兩周內可恢復至正常水平。術后急性期時發(fā)揮主要作用的巨噬細胞大量存在于人體的骨及骨髓之中,因此術后創(chuàng)傷、感染及炎癥反應越深入骨及骨髓程度越嚴重CRP的表達水平也越高。PCT是一種臨床上公認的細菌感染標志物,在細菌性感染類疾病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其對于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較其他血清標志物具有明顯優(yōu)勢[13,14]。PCT為降鈣素前體,在正常情況時其在人體的肺、小腸神經內分泌細胞及甲狀腺C細胞等當中可見少量表達,在健康人體血清中的其表達水平不高于0.05 μg/L。與CRP相比其對于細菌感染的特異性更高,且表達水平不受中性粒細胞減少、抗炎藥物等因素的干擾,更為穩(wěn)定??捎诩毦腥竞蟮? h內出現升高表達,于6-24 h內達峰值。對于細菌感染類疾病的盡早診斷具有重要指導作用。ESR是紅細胞于特定條件下的沉降速度,正常時ESR的浮動范圍較小,在發(fā)生炎癥反應、風濕類反應等特殊病理變化時其速度顯著加快。ESR是臨床上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感染評估指標[15]。當機體發(fā)生感染、損傷以及炎癥反應時,紅細胞可出現相互重疊而呈現出“緡錢”狀,導致血漿阻力降低而使ESR變快。ESR通常于炎癥等病變反應發(fā)生后的3 d內達峰值,當病情控制后逐漸下降。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骨科手術患者術前血清CRP、PCT及ESR均未明統計學差異,而術后3 d時均可見明確升高,這是手術治療本身所引起的應激反應所形成的一過性升高,但由于對照組患者未發(fā)生術后感染,術后3 d時對照組3項指標檢測結果均低于感染組。這一點為3項指標作為骨科術后感染標志物提供了數據支持。通過檢測可知,3項指標單獨應用及聯合應用均與金標準間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聯合診斷的符合率可高達98.00%,3項指標中PCT單純應用診斷符合率最高為96.00%。通過ROC曲線參數AUC分析可知,3項指標對于骨科術后感染均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同時本組病例資料分析結果表明,對于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最佳診斷值為:CRP>93.165 mg/L,PCT>0.720 μg/L,ESR>69.300 mm/h;但本組病例數較少,這一最佳診斷值有待于進一步大數據的校正。 綜上所述,血清CRP、PCT及ESR對于骨科術后感染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意義。由于骨科手術患者具有臨床特殊性,因此于術后進行血清CRP、PCT及ESR監(jiān)測能夠為盡早明確術后感染診斷提供準確指導,當CRP>93.165 mg/L,PCT>0.720 μg/L,ESR>69.300 mm/h時可給予抗感染治療,并通過進一步化驗明確診斷給予專項治療,以有效控制術后感染,促進患者術后康復。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