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陳
摘 要:在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穿梭于事件真真假假之中,但關于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的追求卻從未停止。文章圍繞相關新聞事件,反思新聞真實性的責任意識、重要性以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聞;真實性;責任意識
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和專業(yè)媒體的職責所在,然而在自媒體多元化的特點之下,我們看到了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和實時性的同時,也看到了公眾急切的自我表達,以及信息快捷時代所帶來的利弊分歧。
一、新聞真實性的責任思考
對于高校新聞學子而言,學習過硬的專業(yè)本領,擁有相關職業(yè)的基本道德必不可少。在一次新聞道德與法規(guī)的課程學習上,面對“大家覺得自己是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嗎?”這個問題,同學們不約而同回答“是的”。但面對“如果你是一個新聞人,你的報道失實了,又或者是發(fā)布內容有失偏頗,運用時下網絡上的一句話,你的良心會不會痛?”這個問題,一小部分同學嬉笑著回答“不會”。
嬉笑過后,分析2005年5月10日廈門《東南晚報》記者柳濤拍下一組照片發(fā)布后備受爭議的事件。柳濤用照片拍下一位騎車人在暴風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過程,新聞照片發(fā)出后引起了關于摔倒的人傷勢如何,記者有沒有去扶一下,以及在追求新聞真實性的時候,向新聞人的人文關懷和職業(yè)道德發(fā)問。事實證明新聞少了關于新聞價值、新聞責任的考量顯然是不行的。從新聞的角度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地上的坑如何填上,以此減少對過往行人帶來的不必要的傷害,而不是帶著有趣的色彩去拍跌倒的全過程。
聽完這個案例,孩子們若有所思,教室里一片安靜。再次面對關于道德,關于新聞事實和真相的問題時,孩子們不似之前的嬉笑,反而感知到一個新聞工作者應該有的新聞真實性的嚴謹與責任?!毒W絡傳播學概論》里曾談到:“手機媒體技術的迅速興起,使得全世界幾乎所有普通的民眾都能夠拍下突發(fā)新聞并迅速貼到互聯網上。世界見證歷史的方式正在因此而發(fā)生改變,名人們的糗事更是無處可藏。有些西方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草根新聞,把拍攝者稱為‘草根記者,只要有手機就可做記者?!备咝K囵B(yǎng)的學子并非所有都從事新聞傳媒工作,他們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也可能單純地作為受眾,但不管是專業(yè)新聞人還是“草根記者”,我們都應當對報道,對事實真相,對當事人負責。在網絡信息傳播如此快捷、龐雜的今天,教育要從源頭培養(yǎng)專業(yè)記者和理性受眾,也要引導更多的人守住道德底線。
二、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意義
新聞要做到真實、客觀與公正,其真實性是最基本的生命。要做到新聞真實,必須力求準確,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多方收集材料,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聽真話察實情,才能實實在在做好新聞工作。除特殊情況使用“一位消息靈通人士”“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觀察家”, 新聞報道要盡可能地交代消息來源, 恪守對社會和公眾的義務和責任。
1980年9月,記者珍妮特·庫克在《華盛頓郵報》上發(fā)表《吉米的世界》,報道了一個叫吉米的8歲男孩在母親情人的誘導下吸毒的悲慘經歷和感受?!都椎氖澜纭钒l(fā)表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獲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新聞獎”。然而人們關注這個叫作吉米的男孩,卻始終找不到當事人。
當時華盛頓的市長馬里昂·巴里和警察局局長立即組織相關人員找尋吉米,想給予孩子幫助和照拂,然而尋找卻始終無果。同時珍妮特·庫克的同事想找尋采訪吉米的相關材料也一無所獲。最終,珍妮特·庫克承認《吉米的世界》是她根據幾個真人真事拼湊起來編造的報道。事后,珍妮特·庫克辭職了,并在辭職聲明承認《吉米的世界》造假的事實,向自己的報紙《華盛頓郵報》、職業(yè)、普利策獎金委員會和公眾道歉。然而道歉換不回因為違背新聞真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吉米的世界》斷送了珍妮特·庫克的記者生涯,使《華盛頓郵報》和“普利策新聞獎”蒙羞,也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關于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再通過一則案例進行佐證。近期,“學習強國”APP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模式,讓黨員同志們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時事新聞,學習黨的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增強黨員修養(yǎng)。在視頻學習中的黨史學習部分,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毛澤東與斯諾,了解《紅星照耀中國》。埃德加·斯諾,一名美國記者,懷著對事實真相的追求,不遠萬里,在當時中國國內情況復雜的情況下,躲過層層封鎖前往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斯諾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在回北平后寫成一部文筆優(yōu)美、紀實性強的報道——不朽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
斯諾作為一名西方新聞記者,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對當時的蘇區(qū)進行了真實的報道,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讓全世界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國共產黨。
事實證明新聞真實性事關新聞生命,關乎傳播有價值的信息,關乎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關乎塑造時代的精神。違背新聞真實性百害而無一利,如同珍妮特·庫克一般失掉自己熱愛的記者工作,失掉作為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責任,讓《華盛頓郵報》和 “普利策新聞獎”蒙上不光彩的一頁。
三、新聞真實性的現實思考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電視劇不僅反應了古代社會家庭風貌,閨閣女子的成長之路,還讓我們看到古時吃人的禮教。古時女子最重名節(jié),稍有不慎,便是劇中姐妹們口中的萬劫不復。比如電視劇中榮妃妹妹榮飛燕之死,家中女子若有不潔者,不僅連累家聲受損,家中其他姐妹也會累及名聲影響姻緣。在那個沒有媒體的時代,舊時封建禮教和輿論尚且能害人清譽乃至性命,更何況是現在日新月異的自媒體時代。我們追尋新聞真實,同時我們在自媒體時代看到媒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自允為媒體人或爆料人的責任缺失以及輿論引導的重要性,并不是所有人肉搜索、媒介審判、新聞反轉后的道歉都能被來得及原諒。
(一)加強輿論監(jiān)管力度,明確責任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边@要求我們不斷強化政治意識、陣地意識,不斷升級網絡監(jiān)管技術,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發(fā)揮主流媒體在輿論中的引導作用,將網絡傳播中的“把關人”落到實處,將責任落實到實處。
作為新聞人,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必須增強黨性觀念,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從事新聞工作要充當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把握好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將職業(yè)道德貫穿職業(yè)工作。
(二)正視虛假新聞,做輿論里的理性受眾
教育要從源頭做好新聞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道德品質培養(yǎng),同樣理性受眾的培養(yǎng)也十分重要。在互聯網時代,正視虛假新聞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形成健康法制、文明向上的媒體輿論環(huán)境,強調社會責任,注重受眾心理引導。同樣作為受眾,我們要自覺自律將弘揚正氣擺在首位,正視新聞,客觀看待事件本身,不斷增強辨別意識,了解事實真相及全貌,不信謠不傳謠,為促進健康和諧的輿論環(huán)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真正做到讓謠言止于智者。
四、結語
從新聞自由到社會責任,我們呼吁更具有人性化與責任感的新聞職業(yè)道德與媒體環(huán)境。我們深知新聞真實性的責任考量與重要意義,我們渴望得到事實的真相,不會因為時間的緊迫、個人名利的得失、情緒的偏激又或者其他任何因素而變質。
參考文獻:
[1]閆偉.試論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J].新聞傳播,2015(19).
[2]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孫玉敏,崔娜.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困境與出路[J].科技信息,2007(26).
[4]弓正.真真假假的《吉米的世界》[J].國際新聞界,1991(3).
作者單位: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