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清
不知從何時起,在導游腰間常見的微型擴音器,竟然也佩掛到了教師們身上,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宛然成了學校的一道風景線。而今,隨到一所學校,幾乎都可看到教師腰掛“小蜜蜂”、嘴對麥克風、教室里“嗡嗡嗡”的景象。
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簡單,學校大班額,再加上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個性張揚,課堂人多嘈雜,為實施正常教學,為維護課堂秩序,為加強組織管理,教師需要提高分貝,讓每一個學生都聽到,久之,嗓子就會出問題,導致咽喉發(fā)炎等。為此,以擴音器擴音增量也就似乎成了必然。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教師的一種自我保護,無可非議,甚至更人性化一點說,擴音器也應該由學校為老師配備。
教師是依靠語言工作的。除了自我的學習、備課外,上課、輔導、談心、管理等,無不吐言發(fā)聲。一天之中,千言萬語,絕不為過。此乃職業(yè)特點,性質(zhì)決定。既然選擇,自當負起責任,關注到每一個細節(jié),關照到每一個學生。如此,疲勞用嗓,過度使用,就會逐漸形成職業(yè)病癥。
作為教師,要學會自我保護,首先要學習正確的發(fā)音技巧,學習科學的用嗓方法。可遺憾的是,師范學校根本不開設這門課,不教這門藝術;上大學期間,忙著學知識、搞專業(yè),時間緊不說,更缺少實踐經(jīng)驗,不懂科學用嗓的重要。以為說話再簡單不過,張口就來。按理說,走上教師崗位,應該好好補修一下。但由于課業(yè)緊,任務重,再加上新手教師業(yè)務生疏,學校要么意識不到,要么怕耽誤時間,不會專門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本人也就更不會注意了。于是,就這樣一路走下去,直走到當今境況。實際上,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或者學校,對新教師都會組織上崗培訓,有的甚至跨度一年,但這種培訓往往專注于通識培訓,重理念、重知識、重讀書發(fā)展、重生涯規(guī)劃等,對于教師禮儀、教師情懷,尤其是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包括如何科學用嗓、如何借助肢體語言豐富表達等,一般不去涉及。教師的發(fā)音,全憑自己先天的條件,扯著嗓子直來直去,難有技術含量,難有藝術價值。不美不說,還容易出現(xiàn)問題。因此,這應引起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重視,也應引起教師個人的重視。
同時,教師也應該認識到與學生相處的基礎是“親”,語言交流也重在“親”,尤其是與中小學生之間交流,更應該放低姿勢,拉近距離,顯出暖心的“親切”“親近”?!坝H其師,信其道”,其中就包括聲音的“親和”,而擴音器恰恰是不便于展示“親和”的器物。首先,通過電流的轉換,它會改變?nèi)嗽械囊糍|(zhì),尤其是質(zhì)量一般的擴音器,更會使人聽起來不再“原聲”,不像“本人”。這對于聽慣原聲的學生來說,是異樣,是不適。其次,正常表達,是直接從口頭發(fā)聲,是從上到下,一種輻射的態(tài)勢;而擴音器往往掛在腰間,雖然音量大了,但仍然缺乏應有的穿透力。再次,戴著它本身就是一種障礙,與學生單獨交流,既不方便,又不自然。關閉吧,麻煩,且一物擋在嘴邊,也分散學生注意力;開著吧,多余,聲音多少會波及其他學生。可見,老師不借助其他器物的“裸音”才是最自然的,最真實的,也是最“親切”的。至于是否具有感情,那就要看教師對教育職業(yè)的情感和對孩子的理解認識程度,根本點不在于有無“器物”。
其實,從根本上講,課堂不是命令,也不是宣傳,更不是賣場。因此,課堂不能以聲音宏大論英雄。否則,就是對課堂意義的簡化,就是對教師能力的窄化,就是對課堂語言的淡化。
親切,應該是課堂語言的最大特點和要求。語言親切,學生就會拉近與教師的距離,就會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就會隨教師的引導或動或靜。如此,大小班額、基礎程度,也都不成問題。如此,教師駕馭自如,引導得力,聲音大小,各有效能,但同樣都有作用。至于“小蜜蜂”,那就純粹是多余之物。
為此,教師要調(diào)整姿態(tài),端正認識,重新明確交流是雙方的事情,是師生間信息的傳達和思想的交流。若要達到理想效果,交流雙方必須坦誠、開放,如此才能科學接納和真實反饋。因此,教師一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努力創(chuàng)設平等的交流環(huán)境,營造平等的交流氛圍,用平等的語氣與學生對話。二要尊重學生,以誠相待。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減少自身“強勢”“主導”“控制”的成分,理解和承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感受,把學生放到“人”的高度對待。三要融入自己濃郁的感情,輔以恰當?shù)闹w語言,尤其是豐富的表情。交流表達中,教師和藹友善,情緒飽滿,自然會有好效果。這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課堂觀,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態(tài)度。失去這些,自然會沒有課堂融洽的氛圍,沒有教師與學生間的心靈默契。這樣,剩下的只能是盛氣凌人,是強制命令,是疾言厲色,是高聲訓斥;或是呆板的知識講解,是機械的照本宣科,是冷冰冰的作業(yè)布置等。這種“不親切”的語言,歸根結底是一種“心靈施暴”的語言。這種語言下產(chǎn)生的自然是不和諧的情境,對學生來說,肯定是一種莫大的折磨和煎熬。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老師說話能力的高低,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簡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能豐富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感染,需要思想上和感情上的認可,需要心靈的共鳴。具有感染性的語言,一定是發(fā)聲正確的語言,同時還要圓潤、悅耳,雖說不像歌唱家一樣,一開口就能使人陶醉,但也要善于使語言直觀形象,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要能夠繪聲繪色,富有趣味性。學生身居其中,猶如沐春風、品甘醇??涿兰~斯說過:“一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起帶進去?!钡拇_,這樣的語言,本身就是令人享受的藝術品,具有欣賞價值和啟迪意義。簡單平淡的一句話,到了老師們口中就能藝術化處理,就能大放異彩。這樣的語言,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度,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因此,教師需要多讀書、多鍛煉、多琢磨、多積累,盡量使自己的課堂語言豐富起來,情緒豐盈起來,一是能夠信手拈來、左右逢源,二是能夠“好聽”“好玩”。否則,枯燥、干癟的語言,會造成學生的昏昏欲睡;聲嘶力竭、扯脖直吼的語言,會導致學生內(nèi)心疲勞,失去耐心;至于機關槍似的,高頻率掃射,結果只能是學生急于逃離現(xiàn)場。
語言的穿透力,一是來源于語言的啟發(fā)性,即教師的課堂語言能在學生思維阻塞時,起到點化和引導作用,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能給人“一語點醒夢中人”之效。二是來源于語言的循循善誘。這需要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準確把握和融合內(nèi)化,需要教師對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真切理解和洞悉觀照。三是來源于語言的意味深長。教師的語言要言簡意賅,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和遐想的天地。四是來源于藝術的張力和美感特質(zhì)。要能夠抑揚頓挫,張弛有度,高低起伏,緩急合適,或“大珠小珠落玉盤”,或“此時無聲勝有聲”。關鍵時候,還能“幽你一默”,或莞爾,或頷首;或忍俊不禁,或繞梁不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笨涿兰~斯也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p>
因此,教師當注重和錘煉自己的語言要融真誠于表達中、融感情于交流中。既講知識性和科學性,更講藝術性和靈活性;既講準確性和邏輯性,更講生動性和形象性。讓前者借助于后者而深入,讓后者助力前者達目的。讓語言成為與學生個體溝通的私語,也成為調(diào)動全體的號令。到那時,教師課堂得心應“口”、出“口”不凡,表達高低有度、強弱有章,何須再配“小蜜蜂”!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