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龍
【摘 要】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的輿論場,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可真正能稱之為精品的作品卻并不多見。一篇優(yōu)秀的報道是如何煉成的,是否有內在規(guī)律可循呢?作為一名在新聞一線工作了15年的記者,筆者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廣播報道? ?前期策劃? ?采訪扎實? ?創(chuàng)新
一、必要的前期策劃
新聞策劃主要是指采編人員對新聞事件進行視角獨特、立意高遠、全方位多角度的開拓發(fā)展,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報道效果。做好新聞策劃,最主要的首先是明確采訪的主題,確定采訪框架,這樣采訪才能有抓手,也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廣播新聞部采制的系列報道《大漠風流》主要講述的是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固沙、治沙、用沙的奮斗歷程,這里有我國第一個防沙治沙科研單位,這里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征服流動沙丘的壯舉。在進行采訪之前,我和同事就確定了報道的主題:圍繞60多年的治沙歷程,展示從沙漠變綠洲,從沙進人退、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共生的三個層次,明確了系列報道的思路。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獲獎作品《飛鯊躍海天》同樣是系列報道,在采訪之前,創(chuàng)作團隊就確定了要從烈士張超的事跡入手,到展現(xiàn)“飛鯊”群體形象,再到呈現(xiàn)我國航母發(fā)展及海軍發(fā)展歷程的主題。有了這個大方向,在接下來的采訪對象的選擇上以及提問的方向上都有了明確的思路,采訪過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細致的采訪準備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正式采訪之前,記者要做足準備工作,包括了解采訪的大致內容以及采訪對象的相關背景、主要經歷等,還要盡可能多地收集采訪領域相關資料,要給采訪對象留下記者是有備而來,是個行家的印象,尤其是面對金融、科技等專業(yè)性很強的領域,記者的提問如果像個門外漢,就容易使采訪對象產生抵觸心理和反感情緒,難以實現(xiàn)獲取有效采訪素材的目的。同樣以系列報道《大漠風流》為例,記者在正式采訪之前,通過各類的新聞報道以及當?shù)匦麄鞑块T提供的資料、平時采訪積累的素材等,提前整理出了近1萬字的文字材料和近1個小時的視頻資料,提前篩選出需要重點了解的幾大板塊內容,并據(jù)此擬寫大概的采訪提綱。
三、足夠的采訪素材
以筆者15年的采訪經驗來看,除了平日固定戰(zhàn)線上的采訪接觸的是較為熟悉的采訪對象外,其他采訪過程中,記者和采訪對象幾乎都是初次見面,受到采訪對象的表達能力、情緒、雙方的熟識程度等諸多不可預知性因素的影響,記者最好提前打開錄音設備并進行必要的寒暄,讓采訪對象有一個適應采訪設備、忘記采訪設備存在的過程,同時要給采訪對象充分的表達機會,避免因為晚開機或早關機錯失關鍵素材,只有累積足夠的采訪素材之后,才能做到優(yōu)中選優(yōu)。
三集系列報道《大漠風流》最終播出總時長不到26分鐘,涉及采訪對象只有十幾個人,但記者先后7次前往阜新、彰武等地進行采訪,采訪素材超過600分鐘,采訪對象超過50人。而另一篇廣播新聞專題《保持通話》,雖然最終呈現(xiàn)的只有7分鐘,但采訪素材多達200分鐘,真正做到了精挑細選。
四、巧妙的結構設計
好的作品必然要有精巧的謀篇布局,廣播新聞是靠聲音講故事的,開篇必須要做到先聲奪人,才能吸引聽眾、留住聽眾。系列報道《大漠風流》中,第一集開篇是樹林中樹葉隨風擺動的聲音,旁白也是從萬畝叢林中的一座孤墓說起,設置了足夠的懸念;第二集的開篇是記者20年前采制的音響,一位老人的哭聲更是一下子抓住聽眾。他是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他為什么要哭?既有縱深感,又有懸念感,吸引聽眾進入到情境當中。廣播新聞專題《保持通話》的開篇則是120急救接線員和煤煙中毒者的電話錄音,求救者越來越微弱的聲音以及接線員蔣林平越來越急促的聲音成為一條引線,帶領著聽眾時刻保持在線狀態(tài)。這篇報道在謀篇布局上更是巧妙地運用了雙螺旋的敘事結構:一條事件本身進展的時間線,一條被采訪對象心理變化的感情線,兩條線索交替進行,將緊張的救援過程真實、生動地呈現(xiàn)在聽眾面前,環(huán)環(huán)相扣,激動人心。
五、必要的補充采訪
系列報道、專題報道等長篇幅的新聞作品很難一蹴而就,在采訪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xiàn)跟預想不一致的突發(fā)狀況,哪怕已經到了寫稿階段,思路也可能會隨時進行調整,可能會出現(xiàn)某一細節(jié)想要深挖、放大,甚至是調整為更好的角度和框架結構等情況,這些都是在采訪之前無法完全預見到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必要的補充采訪,更好地完善作品。
系列報道《大漠風流》的采制過程中,筆者和同事先后三次前往彰武,印象最深刻的是想尋找素材呈現(xiàn)老一代治沙人當年治沙過程中苦中作樂的狀態(tài),但第一次采訪和第二次采訪的素材都不夠理想,于是記者第三次直接走進了王潤國老人的家中,無意間在他的書桌上發(fā)現(xiàn)了口琴。了解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王老年輕的時候就會吹口琴,當年治沙的時候還經常吹奏《打靶歸來》進行調劑。走在萬畝松林間,當王老的口琴聲再次響起的時候,瞬間將我們帶回到50多年前的那段歲月,這段預料之外的音響最終成了點睛之筆,讓整篇報道變得更加靈動、鮮活。
六、細致的后期加工
編輯是廣播新聞制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好的作品除了要妥善運用現(xiàn)場音頻、采訪對象同期聲之外,也需要精雕細琢,進行必要的“包裝”,選取恰當?shù)囊魳肪褪瞧渲兄匾囊豁梼热?。比如系列報道《大漠風流》中就加入了遼寧廣播電視臺廣播連續(xù)劇《好大一棵樟子松》中的原創(chuàng)音樂。這部音樂作品通過交響樂隊與板胡、嗩吶、馬頭琴、二胡等民族樂器的跨界合作,又融入呼麥元素,大氣恢弘,正好渲染了大漠蒼涼以及風流人物滿腔壯志豪情的氛圍。
七、結語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的新聞作品都離不開精心、細心、耐心的打磨。筆者相信,只要靈活掌握和運用好前期策劃、充分準備、巧妙布局等上文提到的幾項要素,今后還能采寫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佳作。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集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