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英,梁運霞,邱曉娣,王丹,蔡鋒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肝臟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1],在肝臟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肝臟穿刺為診斷的“金標準”[2],該方法為經(jīng)皮肝臟穿刺活檢是通過穿刺獲取少量肝組織,并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的一種診斷技術[3-5],為了對比分析B超引導下穿刺和1s穿刺肝活檢技術的效果,明確肝臟病變的病理類型和組織來源,本研究選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行肝活檢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與分組 選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行肝活檢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分布在21~7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43.3±6.8 歲,52 例患者為不明原因肝功能異常,B超和CT檢查未見血管畸形、腫瘤和結石的特征,需要行肝穿刺檢查明確病因;68例為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異常6個月以上,需要通過肝穿刺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決定是否給予抗病毒治療。120例按照不同穿刺方法分為B超引導下穿刺(72例)組和1s肝穿刺(48例)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肝內(nèi)病變性質不明者;②肝和腹部包塊來源和性質不明者;③惡性膽道梗阻;④所有患者和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不合作或昏迷,未征得家屬同意者;②肝外梗阻性黃疸伴膽囊增大者;③右側膿胸、膈下膿腫、腹腔炎癥或肝包囊蟲病;④肝萎縮,可能穿刺到膽囊或血管;⑤中度以上的腹水;⑥7日內(nèi)用過抗凝血藥物;⑦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標本來源及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禁食4h,術前均肌肉注射維生素K110mg,患者取仰臥、俯臥或側臥位,超聲體表定位后行1s肝穿刺或者超聲引導下肝穿刺,證實針尖刺入預期最佳位置,用5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以1ml~3ml負壓,采用細針18G(1.6mm×38.0mm)吸取組織,抽吸 2-3 次,抽吸后,采用10%福爾馬林固定,送病理科,經(jīng)蘇木精-伊紅染色、Masson染色,行組織學檢查。術后平躺6h監(jiān)測心率、血壓,觀察24h。
1.4 診斷標準 使用西安第十次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對肝臟疾病標準進行肝炎活動度分級。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n,%)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準確率 超聲引導穿刺組72例診斷準確,準確率為100%;1s肝穿刺組47例診斷準確,診斷準確率為97.9%,兩組診斷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超聲引導穿刺組 2例(2.8%)具有氣胸并發(fā)癥,1s肝穿刺組穿刺失敗1例(2.1%)、肝內(nèi)出血 1 例(2.1%)、膽汁性腹膜炎 1例(2.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 6.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3 不明原因肝功能異?;颊卟∫蚍治?52例不明原因肝功能異?;颊呔哂卸喾N病因,其中脂肪肝12例 (25%)、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11例(21.2%)為最常見的病因,見表 2。
2.4慢性乙肝患者肝穿刺結果 68例慢性乙肝患者病理檢查炎癥分級中,炎癥指數(shù)大于等于2級患者35例(50.7%),具有抗病毒治療指征,年齡小于50歲患者占88.2%,以中青年為主,見表3。
ALT正常時炎癥指數(shù)3級以上患者9.5%(2/17),異常時炎癥指數(shù) 3 級以上患者 17.0%(8/47),見表4。
表1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表2 不明原因肝功能異?;颊卟∫蚍植糩n(%)]
表3 不同年齡慢性乙肝患者病理檢查炎癥分級情況[n(%)]
表4 不同ALT水平慢性乙肝患者肝臟病理學變化(n)
肝臟疾病發(fā)病率高,通常情況下大多數(shù)反復肝功能異常的患者通過臨床、血清等檢查可以確診,但仍存在著部分肝功能異常通過常規(guī)方法不能明確病因的情況,由于沒有病理診斷,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肝臟穿刺為經(jīng)皮肝臟穿刺活檢是通過穿刺獲取少量肝組織,并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的一種診斷技術,不僅對肝損傷患者具有診斷價值,同時對于診斷明確患者確定其炎癥情況及纖維化程度,制定正確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價值[6,7]。
本研究表明,超聲引導穿刺活檢組72例診斷準確,準確率為100%;1s肝穿刺組47例診斷準確,診斷準確率為97.9%,兩組診斷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超聲引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1s肝穿刺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曹清[8]等研究成果表明,1s肝穿刺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超聲引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與本文研究成果相似。進一步表明了超聲引導下活檢定位更加準確,成功率更高,更能很好的保護肝臟組織。
不明肝損傷患者通過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分類,可以有效避免采用籠統(tǒng)的保肝治療[9,10]。本研究表明,52例不明原因肝功能異常患者,脂肪肝14例(占比為25%),肝臟病理檢查比超聲和CT更加明確。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常見的病因,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1 例(21.2%),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 (PBC)4例,占7.7%;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PSC)3例, 占5.8%,AIH單純用保肝藥物治療效果通常較差,需要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如何選擇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時機是治療的關鍵。本研究表明,68例慢性乙肝患者病理檢查炎癥分級中,炎癥指數(shù)大于等于2級患者36例(52.9%),具有抗病毒治療指征,年齡小于50歲患者占91.7%,ALT(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正常時炎癥指數(shù) 3 級以上患者 9.5%(2/17),ALT 異常時炎癥指數(shù)3級以上患者17.0%(8/47),研究結果與呂明磊[11]等研究相似。結果說明血清ALT應定在什么水平時開展抗病毒治療還需要深入研究,或者認為反復肝功能異常半年以上、ALT炎癥指數(shù)2級以下、高病毒載量的慢性乙肝患者,特別是中青年患者,即使進行保肝治療,ALT降為正常,也需要行肝穿刺檢查,決定是否需要開展抗病毒治療,本研究樣本相對較少,有待進行大樣本深入研究。
總之,超聲引導進行肝臟穿刺活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肝臟活檢是檢查肝功能異?;颊叩闹匾侄?,明確肝臟病變的病理類型和組織來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