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扃愋駯|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吉林 132011)
近年來冠心病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為系統(tǒng)性進展病理過程,常常累及人體下肢動脈、頸動脈以及冠狀動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人體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從而累及下肢動脈下肢,導致的缺血性疾病,該疾病病變廣泛,呈現(xiàn)漸進性發(fā)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1]。因此,該次研究對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LEASD)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為研究時段,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文研究對象為老年冠心病患者,研究例數(shù)一共200例,對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監(jiān)測下肢血管狹窄程度,再根據(jù)不同狹窄程度分為兩組,分為觀察組一組(100例狹窄率≥70%)、對照組一組(100例狹窄率<70%)。
觀察組100例狹窄率≥70%患者;年齡60~95歲內,平均年齡(77.21±1.01)歲,其中老年患者男性有60例、女性患者40例。
對照組100例狹窄率<70%患者;年齡61~95歲內,平均年齡(78.15±1.23)歲,其中老年患者男性有61例、女性患者39例。
觀察組100例狹窄率≥70%患者、對照組100例狹窄率<70%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細記錄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對照組狹窄率<70%患者的基本資料,將分析結果詳細進行記錄[2]。
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對照組狹窄率<70%患者的單因素分析。
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該次研究的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該次研究指標對比不同,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表1研究顯示,在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中,年齡<90歲患者41例、所占比為41.00%、年齡>90歲患者59例、所占比為59.00%;伴有高血壓患者80例、所占比為80.00%、無高血壓患者20例、所占比為20.00%;伴有糖尿病患者65例、所占比為65.00%、無糖尿病患者35例、所占比為35.00%;hs-CRP增高患者76例、所占比為76.00%、hs-CRP降低患者24例、所占比為24.00%,其與對照組各個指標之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對照組狹窄率<70%患者的單因素分析[n(%)]
根據(jù)表2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實施多因素分析后,研究結果顯示,年齡>90歲、伴有高血壓、伴有糖尿病、hs-CRP增高是導致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LEAS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在臨床常見中老年人疾病中,動脈粥樣病變十分多見,且在臨床具有極高發(fā)病率,該疾病主要以大型動脈、中型動脈作為主要病變,以動脈變硬、動脈增厚作為臨床表現(xiàn),同時存在粥樣斑塊以及鈣化斑情況,能夠激發(fā)血栓形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臨床常見的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主要機制的病理學改變?yōu)槲⒀懿∽兒蛣用}粥樣硬化,以組織缺血作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疾病,其在臨床致殘率、致死率以及發(fā)病率均呈逐漸升高趨勢,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多數(shù)老年患者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同時對疾病預后造成十分不利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以全身動脈硬化的外周血管表現(xiàn)為主,且多數(shù)患者合并腦血管疾病,對疾病造成不利影響[3]。因此,該次研究對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LEASD)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其危險因素。
目前臨床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流行病學資料較少,仍缺乏大樣本的研究,既往臨床研究顯示,該疾病的危險因素十分復雜,比如高血脂、糖尿病、吸煙等,但上述因素仍無法明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資料也無法確定所有患者均存在上述因素。而研究證實,慢性炎癥、內皮損傷、氧化應激均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研究顯示,在人體內,HCY能夠對血管內皮細胞毒性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作用,進而使人體血管內皮細胞骨架結構產(chǎn)生變化,促進人體血管內壁的增厚,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產(chǎn)生刺激,導致血液中血小板黏附性增加,從而形成閉塞情況。HCY為蛋氨酸代謝產(chǎn)生中間產(chǎn)物,在生理情況下HCY代謝均為平衡狀態(tài),能維持人體中的含硫氨基酸平衡,而人體血HCY升高易導致人體動脈內皮受到損傷,使人體動脈管腔狹窄,同時氧化應激反應則貫穿于人體HCY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和發(fā)生的全過程中。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為慢性炎癥性疾病,而hs-CRP為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的獨立預測指標,CRP是全身炎癥血清標志物,能對炎癥活動力和范圍有效反映,該指標水平升高在人體動脈粥硬化發(fā)展發(fā)生中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在多種因素作用下,人體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加重,易導致斑塊出血、破裂,導致栓塞、血栓情況發(fā)生[4]。而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的年齡>90歲、伴有高血壓、伴有糖尿病、hs-CRP增高者顯著高于對照組,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上述因素均為狹窄率≥70%的危險因素,由此證實上述因素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fā)展、發(fā)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治療中,不僅僅只是注重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情況,還需要進行因素干預,使患者血糖、血壓均達到正常值,同時對于hs-CRP增高患者,應積極補充維生素B12、葉酸,能對hs-CRP水平有效控制。
經(jīng)研究表明,根據(jù)表1研究顯示,在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中,年齡<90歲患者41例、所占比為41.00%、年齡>90歲患者59例、所占比為59.00%;伴有高血壓患者80例、所占比為80.00%、無高血壓患者20例、所占比為20.00%;伴有糖尿病患者65例、所占比為65.00%、無糖尿病患者35例、所占比為35.00%;hs-CRP增高患者76例、所占比為76.00%、hs-CRP降低患者24例、所占比為24.00%,其與對照組各個指標之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表2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觀察組狹窄率≥70%患者實施多因素分析后,研究結果顯示,年齡>90歲、伴有高血壓、伴有糖尿病、hs-CRP增高是導致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LEAS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年齡>90歲、伴有高血壓、伴有糖尿病、hs-CRP增高等,而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干預措施,使患者血糖、血壓均達到正常值,能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