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憲壽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甘肅武威 733299)
下肢手術近年來在骨科較為常見,一般給予手術治療,但手術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會損傷患者的周圍組織血管等,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低血壓發(fā)生率,促進身體的康復[1]。手術麻醉效果依賴于患者體位、局麻藥比重、局麻藥劑量、濃度以及容量、腰麻針類型以及局麻藥注入蛛網(wǎng)膜下腔的速度。羅哌卡因在臨床上是常用的麻醉藥物,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藥物的使用劑量還存在異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該文中對該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66例下肢手術患者給予不同比重羅哌卡因麻醉,以下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調(diào)查研究對象是66例行下肢手術的患者,納入標準:ASA等級為Ⅱ~Ⅲ級,均符合下肢手術的相關指征,年齡范圍在62~75歲之間,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模糊、椎管內(nèi)麻醉禁忌證、對局麻藥過敏等患者[2]。按照不同比重分為輕比重組(n=33 例)和重比重組(n=33 例),輕比重組男 12 例,女 21 例,年齡在 63~75 歲,平均年齡為(67.5±4.1)歲,手術時間為 81~105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95.6±5.8)min,體重為 61~85 kg, 平均體重為 (70.2±3.5)kg,ASA 等級:Ⅱ級20例,Ⅲ級13例,重比重組男13例,女20例,年齡在 62~73 歲,平均年齡為(67.6±4.5)歲,手術時間為 80~106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96.5±5.4)min,體重為 60~82 kg, 平均體重為 (70.5±3.2)kg,ASA 等級:Ⅱ級21例,Ⅲ級12例,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體重、性別、年齡、ASA等級等方面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分析。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無創(chuàng)血壓、心率、心電圖、脈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等參數(shù),指標監(jiān)測無誤后,給患者吸氧,靜脈通路輸入500 mL乳酸林格液,指導患者側位,L3-4間隙為穿刺點進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輕比重組體位為患側在上的側臥位,手術床調(diào)整為頭高腳低傾斜15°,重比重組為患側在下的側臥位,手術床調(diào)整為頭低腳高傾斜15°,給予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采用腰麻針引導穿入硬膜外針,待蛛網(wǎng)膜有腦脊液流出,輕比重組的腰麻針出口斜面朝上,而重比重組朝下,輕比重組按照7.5 mg/mL比重應用11.25 mg羅哌卡因與2 mL蒸餾水,重比重組按照7.5 mg/mL比重應用11.25 mg羅哌卡因與2 mL葡萄糖,將腰麻針拔出,順著硬膜外針將3 cm硬膜外導管置入頭側,并拔出,對導管進行固定,要求患者保持側臥位10 min時間。
記錄患者麻醉后的感覺阻滯水平,在鎖骨中線采用針刺法測定感覺阻滯平面至T10水平的時間;采用改良Bromage分級評分法測定患者麻醉后運動阻滯水平[3],分值為0~3分,0分為無運動阻滯,1分為下肢不能抬起,但膝關節(jié)可屈曲、足部可活動,2分為只有足部可活動,3分為膝關節(jié)、足部均不可活動[4],單側阻滯成功標準為針刺法測定患側T10脊髓節(jié)段以下無痛感,完全運動阻滯;記錄患側最高感覺平面消退2個脊髓節(jié)段的時間;采用調(diào)查表評估患者的滿意度,包括麻醉效果、疼痛感、舒適度等,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高;記錄患者麻醉成功例數(shù)。
借助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該次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前者進行百分數(shù)表示,χ2檢驗,后者進行(±s)表示,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重比重組單側阻滯比率為66.7%(22/33),而輕比重組為 97.0%(32/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比重組和輕比重組的麻醉成功率均為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輕比重組患者的感覺阻滯平面至T10水平時間、滿意度顯著高于重比重組,而感覺平面消退時間顯著低于重比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麻醉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麻醉情況比較(±s)
組別感覺平面消退時間(m i n)感覺阻滯平面至T 1 0 水平時間(s)滿意度(分)輕比重組(n=3 3)重比重組(n=3 3)t值P值1 8 2.5±1 2.7 1 9 7.6±1 6.5 2 0.1 5<0.0 5 7 6 2.3±1 8 8.5 6 1 0.2±1 6 5.8 7.6 6<0.0 5 9 5.2±1.4 8 0.4±2.3 1 0.2 5<0.0 5
近年來下肢手術患者數(shù)量逐漸增多,這與我國老年人口加劇、機體功能減退、骨密度降低等因素有關,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老年人對手術的耐受程度較低,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不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臨床上手術麻醉藥物較多,有舒芬太尼、阿曲庫銨、利多卡因、羅哌卡因等[5],均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由于患者個體性的差異,麻醉藥物在使用劑量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以便達到麻醉的最佳效果。羅哌卡因屬于布比卡因哌啶環(huán)的第三位氮原子被丙基所替代的產(chǎn)物,屬于不對稱結構的單鏡像體,是純左旋式異構體,相比于右旋式異構體的毒性較低,作用時間較長。羅哌卡因可用于局部浸潤麻醉,滿足手術麻醉的要求,為全麻患者術后進行鎮(zhèn)痛,提高患者的手術舒適度。該文對該院進行下肢手術的66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分析,結果顯示,重比重組單側阻滯比率為66.7%(22/33),而輕比重組為97.0%(32/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比重組和輕比重組的麻醉成功率均為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比重組患者的感覺阻滯平面至T10水平時間、滿意度顯著高于重比重組,而感覺平面消退時間顯著低于重比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不同比重羅哌卡因應用在下肢手術的麻醉中可緩解患者的病癥,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但相比之下,輕比重羅哌卡因麻醉可降低單側阻滯比率,縮短感覺平面消退時間,延長感覺阻滯平面至T10水平的時間,提高患者的麻醉滿意度[6],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術中患者各項身體指標監(jiān)測可見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隨訪期間患者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腰麻后無神經(jīng)根刺激征以及頭痛等并發(fā)癥。研究報告顯示,局麻藥溶液濃度之間的差異性會影響單側脊髓阻滯效果,蛛網(wǎng)膜下腔注射局麻藥劑量較大,1 h后可見麻醉藥物擴散,局麻藥劑量較小,10~15 min可出現(xiàn)神經(jīng)阻滯局限情況[7]。由于腰麻針設計、患者體位、局麻藥劑量、比重以及注射速度等會使脊髓阻滯局限在單側,而其決定因素為局麻藥劑量的減少。由于室溫下兩組腦脊液密度與局麻藥濃度的梯度差相同,但是隨著溫度的上升會降低局麻藥比重,若局麻藥注入腦脊液處于熱平衡狀態(tài),輕比重局麻藥的比重較輕,對腦脊液分布的影響程度也較小。輕比重局麻藥在腦脊液中分布較廣[8],而重比重局麻藥分布較窄,具有麻醉局限性,不利于手術的正常進行。
綜上所述,兩種比重羅哌卡因對下肢手術患者的麻醉效果均較好,但輕比重羅哌卡因單側麻醉效果更佳,可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以及感覺功能的恢復,降低血管方面的不良情況。同時,術后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早期運動,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可降低血管并發(fā)癥情況,有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