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穎 宋洋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6例)和對照組(6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結果:護理后,觀察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率為 98.48%、對照組為86.15%(P<0.05)。結論: 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護理滿意率。
【關鍵詞】老年;2型糖尿病;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054-01
在我國,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達到9.7%,由于糖尿病及其相關并發(fā)癥導致的醫(yī)療費用已超過80%[1,2],糖尿病已經(jīng)是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不經(jīng)需要有效的治療,還需要高質量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但由于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的規(guī)模不一、缺乏資金及綜合信息系統(tǒng)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實現(xiàn)高質量護理[3]。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制定護理計劃及開展護理活動過程中以循證為指導,將臨床經(jīng)驗、最新科研結論與患者需求相結合,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本文對循證護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6例)和對照組(65例)。觀察組66例中,男性37例,女性29例,年齡42~81歲,平均(62.48±4.62)歲,病程2~26年,平均(10.82±2.13)年;對照組65例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齡41~82歲,平均(61.93±4.58)歲,病程2~25年,平均(10.63±2.0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用藥護理等。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1)提出問題:護理人員根據(jù)糖尿病患者實際情況,通過向患者及家屬問詢、向主治醫(yī)生了解、查閱病歷等方式,掌握患者的心理、血糖變化、飲食等各方面的特點,結合臨床經(jīng)驗及既往的護理實證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怎樣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提高治療依從性?導致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預防并發(fā)癥的方法?穩(wěn)定患者情緒的方法等。(2)循證支持:針對上述問題從文獻中尋找證據(jù),找出針對性解決辦法,結合患者疾病特點制定循證護理方案。(3)循證應用:根據(jù)護理方案實施護理,并根據(jù)病情變化和患者需求及時修正護理方案。心理護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顧慮,通過實例介紹、傾聽、鼓勵等方法進行情緒疏導,盡量滿足其需求,以穩(wěn)定其情緒,消除其顧慮。通過問答、相關知識講解等形式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護理配合、預后、依從性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知識,增加其對控制糖尿病的信心。在護理過程中,態(tài)度誠懇,使患者感受到關心、愛心、耐心、體貼、被尊重。指導患者掌握自我護理知識及方法,以增強其對控制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通過合理、科學的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力。請教營養(yǎng)學專家,根據(jù)患者病情、飲食特點、喜好制定適合其口味、不增加血糖且滿足機體需求的食譜,進食定量定時,少食多餐。了解患者運動喜好,幫助其選擇適宜運動,如散步、健身操、游泳、瑜伽、太極拳等。掌握正確運動時間,持之以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糖水平及護理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 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護理前血糖水平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 98.48%(65/66),對照組為86.15%(56/6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6,P<0.05)。
3 討論
糖尿病使終身疾病,不僅需要長期堅持服藥,還需要定期血糖監(jiān)測、隨訪、生活方式的配合等,以有效控制血糖。長期疾病困擾加之藥物療效、飲食變化常導致病情反復,患者存在焦慮、煩躁、失去信心等情緒在所難免。護理是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內(nèi)容。但常規(guī)護理不足以解決患者精神、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和需求。
循證護理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組建專業(yè)護理團隊為前提,通過團隊成員集體的智慧和經(jīng)驗,以糖尿病控制領域最新、最科學的研究成果為支持,以滿足患者需求為宗旨,提出問題及解決辦法,并根據(jù)既往護理實例和患者的個人意愿進行可行性論證,制定最佳護理方案,并運用于實踐。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治療的不確定性和痛苦是患者心理負擔的重要來源和關鍵,其心理壓力較大會導致迷茫、無助、焦慮等情緒,而心理護理可幫助其宣泄負性情緒,同時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也可提高其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提高心理承受力,緩解痛苦和煩惱,消除負面情緒[4]。在護理過程中,還通過先進的護理方法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通過科學的飲食和運動管理,不僅增強其抵抗力,還可增加其對生活的興趣,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護理后血糖控制水平、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與資料報道一致[4,5]。提示循證護理通過先進的護理理念和方法,使患者得到規(guī)范、科學的護理服務,提升了護理質量及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主動參與護理的積極性及護理滿意度,因此對糖尿病患者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周麗平,彭月娥,張禮賓.循證護理在老年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7,31(17):2065-2067.
[2] 吳為,呂楚風,劉義蘭.住院患者護理人文關懷體驗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6,12(31):96-99.
[3] 廖海芬,楊連招,陳玲,等.循證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病人健康狀況影響的Meta [J].循證護理, 2017,3(3):213-215.
[4] 吳林娟.循證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5):146-147.
[5] 王喃喃.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2018,6(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