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其剛
443700興山縣中醫(yī)醫(yī)院,湖北宜昌
內耳性眩暈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一種運動幻覺,患者會發(fā)覺自身以及周圍事物在不斷向后或者旋轉,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頭暈、嘔吐等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不良影響。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山莨菪堿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現(xiàn)臨床上推薦藥物聯(lián)合治療。在山莨菪堿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丹參酮ⅡA磺酸鈉,分析效果,匯報總結如下。
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內耳性眩暈患者76例,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8~84歲,平均(51.24±5.57)歲。試驗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30~83歲,平均(51.96±5.4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對照組患者采用山莨菪堿治療,1次/d,10 mg/次。②試驗組使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配伍山莨菪堿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丹參酮ⅡA磺酸鈉60 mg與250 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混合,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1次/d[1]。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周。
評價標準:⑴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治療后,患者惡心、耳鳴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②顯效: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③改善: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④無效:各臨床癥狀未緩解或加重[2]。治愈+顯效+改善=治療有效。⑵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記錄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組別 n 耳鳴消失時間 頭暈消失時間 惡心消失時間對照組 38 3.64±1.21 3.80±1.32 4.05±1.18試驗組 38 2.35±0.98 2.57±1.29 2.17±0.94 t 5.107 1 4.108 1 7.681 8 P<0.05 <0.05 <0.05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內耳性眩暈疾病又被稱為美尼爾氏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其會導致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膜迷路積水膨大,對患者耳蝸以及前庭感受器產(chǎn)生壓迫作用,最終導致患者出現(xiàn)惡心、頭暈、嘔吐、耳鳴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3]。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研究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了丹參酮ⅡA磺酸鈉配伍山莨菪堿的顯著效果,原因分析如下:①山莨菪堿是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該疾病的藥物,屬于阻斷M膽堿受體的抗膽堿藥物,對緩解患者眩暈癥狀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腺體分泌,進而使患者的迷路水腫得到減輕,從而減輕患者由于神經(jīng)興奮所導致的相關癥狀,且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大腦皮質的作用,可調節(jié)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②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增加丹參酮ⅡA磺酸鈉藥物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丹參酮ⅡA磺酸鈉二萜醌類化合物,主要成分為磺化反應合成物,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是中藥丹參的重要活性物質,由于具有水溶性特點可以有效提升冠狀動脈血流量,有效的消除炎癥,起到擴張血管與抗氧化的作用[4]。③在治療內耳性眩暈過程中應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配合山莨菪堿,其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可以消除炎癥反應,緩解患者內皮血管損傷,加快患者恢復速度,對改善患者預后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其次兩者藥物聯(lián)合使用,抗氧化以及擴張血管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改善血流變,有效抑制了機體內鈣內流等不良反應。同時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加固和穩(wěn)定細胞膜作用理想,可以有效減輕血管慢性炎性反應,促進細胞壁和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將丹參酮ⅡA磺酸鈉配伍山莨菪堿應用于內耳性眩暈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加快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