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苓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艾滋病在臨床上即一類獲得性免疫綜合征,引發(fā)要素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各類人群中,其易感性尤為寬泛。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不良癥狀,應將抗病毒藥物運用其中[1]。通過對某醫(yī)院93例患艾滋病患者的研究,分析臨床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將以某醫(yī)院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Ⅰ組30例艾滋病患者中,女性患者為10例,男性患者為20例,平均年齡(34.7±3.22)歲;Ⅱ組31例艾滋病患者中,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19例,平均年齡(35.0±4.00)歲;Ⅲ組32例艾滋病患者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為19例,平均年齡(35.3±4.14)歲,給予三組資料比較,P>0.05。
1.2 方法:對三組患者采取不同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Ⅰ組30例患者采用藥奈韋拉平治療(每次用藥200.0 mg,用藥間隔期是12 h,用藥2周)、齊多夫定(每次用藥300.0 mg,用藥間隔期是12 h,)以及拉米夫定(每次用藥300.0 mg,晨起后用藥,每天1次);31例Ⅱ組用藥依非韋倫(每次用藥600.0 mg,每天1次)、齊多夫定(參照Ⅰ組)以及拉米夫定(參照Ⅰ組);32例Ⅲ組用藥依非韋倫(參照Ⅱ組)、替諾福韋(每次用藥300.0 mg,每天1次)以及拉米夫定(參照Ⅰ組)[2]。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憑借SPSS17.0一類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并調(diào)研相關的數(shù)據(jù),頻數(shù)及百分比(%)運用到顯現(xiàn)計數(shù)資料,統(tǒng)計指出P<0.05時,具備其統(tǒng)計學的意義。
表1 不同用藥技術后三組不良癥狀發(fā)生概率[n(%)]
對三組患者治療后,均呈現(xiàn)出不同的治療效果,經(jīng)半年用藥,Ⅰ組30例患者,有效患者為24例,80.00%;Ⅱ組31例患者中有效患者為25例,占80.65%;Ⅲ組32患者中,有效為26例,占81.25%(P>0.05);給予三組不良癥狀發(fā)生概率比較(P>0.05),見表1。
艾滋病是一類具有極大危害的傳染性疾病,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患者會出現(xiàn)自身免疫系統(tǒng)中毒,病情不斷進展會導致患者降低免疫功能,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不同惡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3]。實際上機體中艾滋病病毒能夠潛伏8~9年,病發(fā)前部分患者基本沒有癥狀表現(xiàn),加上大部分人群都不愿意公開自己患了艾滋病,不愿意主動就醫(yī),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18~45歲是艾滋病發(fā)病的重要年齡段,且經(jīng)性傳播艾滋病的比重逐漸高于經(jīng)其他途徑傳播的患者,表明普通人群中患艾滋病的比重越來越大[4]。
就目前來看,艾滋病仍屬于不可治愈性疾病,只能通過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情進展,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艾滋病患者需要終身用藥,由于受藥物不良反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心理障礙等因素影響,很容易導致不按要求用藥或自行停止用藥,極大地影響了臨床療效。要求患者嚴格按照要求服用抗病毒藥物,對保障患者療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在對艾滋病患者進行護理的同時,還應適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用藥依從性。有研究報道,艾滋病患者由于家人不理解、社會歧視等因素,很容易的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情況,心理負擔較重,甚至會出現(xiàn)拒絕治療或輕生的情況,所以需要對其進行適當?shù)男睦碜o理干預。通過實施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封閉和恐懼等情緒,從而提升其依從性。有資料顯示,通過對艾滋病患者開展同伴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為促進艾滋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應實施適當?shù)母深A手段:把健康宣教各類對策加以貫徹:①給高危人群分發(fā)艾滋病相關的宣教小冊;②在公眾海報欄中設定宣教欄,并黏貼艾滋病防范相關的內(nèi)容與自行維護的知識;③播放與艾滋病有關的視頻、防范宣傳片等;④開展實地醫(yī)治詢問、專題座談會等活動;⑤醫(yī)護人員細心且全方位地解釋艾滋病流行的特點與相關知識,引領高危人群避開病源分散的各類要素[5]。
施行外延干預與同伴的健康宣教:①同伴的健康宣教:這一宣教的人群是背景且病癥等類似的人群,由于生活的環(huán)境極為相近,這類人群具備類似的身心感受、知識理念等,對其施行“小組宣教”或是“面對面教育”,可以收獲較優(yōu)的干預成果。醫(yī)護人員要依據(jù)每一既定的同伴人群相應的情況,推行艾滋病防范對策,使高危人群感受到宣教的共享性,從而增強自我的依從程度,配合同伴的教育活動得以順暢實施。②外延干預:這一方法即在公眾場合中,由于艾滋病人群的引發(fā)要素大多與公眾場合相關,所以,在餐廳、休閑等場合予以干預活動,可以對大量高危人群帶來影響,外延活動還應設定詢問監(jiān)測處,且長時間不變換位置,讓人群便于搜尋到詢問處。
推行安全套準確的應用方式:艾滋病病毒在人的身體中具備潛伏期,即一類慢性病癥,對此,人群在彼此接觸期間,不會產(chǎn)生突出的感染特點。為了清除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要素,全方位推行準確的避孕對策,具備尤為重要的防范功能。而準確應用安全套即避孕的高效渠道,醫(yī)護人員在對于高危人群解釋安全套的運用方法期間,應正確且標準,并保障其全方位把握了安全套的準確應用方式[6]。
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手段:在抗病毒治療用藥后3個月內(nèi),由專門的護理人員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詳細記錄患者的用藥情況、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以及患者心理狀況等,每周1次,并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并嚴格落實,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同時,應耐心給患者講解艾滋病傳播的途徑以及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用藥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減輕患者恐懼情緒,增強其服藥依從性。同時選取3名固定的同伴教育者,所選同伴教育者應具有較好心理素質(zhì)、溝通技巧、接受抗病毒治療3年以上和具有較好服藥依從性,給患者提供全天候的用藥咨詢服務,同伴教育者可通過微信、短信等方式提醒患者按時用藥,并叮囑患者嚴格按醫(yī)囑用藥。
此次施行不同用藥技術,且三組用藥半年后,Ⅰ組中24例(80.00%)有效,Ⅱ組中有25例(80.65%),Ⅲ組有26例(81.25%),(P>0.05);此外,給予三組內(nèi)神經(jīng)癥狀、消化道癥狀、異常脫發(fā)、肝受損、骨髓抑制以及皮疹等不良癥狀發(fā)生概率比較,(P>0.05)。
艾滋病患者用藥2個月后,便會出現(xiàn)消化道不良癥狀,病況較輕無需特殊處理,患者用藥后3個月,可能會有皮疹問題出現(xiàn),如果其癥狀偏輕,可用藥抗組胺類藥品,其皮疹現(xiàn)象就會逐漸減輕,而如果機體癥狀相對偏重,除了要對其皮疹狀況動態(tài)觀察外,還要予以針對性處理;患者用藥后1個月,其肝臟組織就可能會出現(xiàn)受損現(xiàn)象,不僅右上腹會有不適感出現(xiàn),而且還伴隨著乏力以及納差等癥狀發(fā)生,這是由于患者用藥奈韋拉平后,其血清成分中的轉氨酶會明顯上升,以至于肝臟受損[7]。鑒于此,在行抗病毒療法時,需對機體丙氨酸轉氨酶成分(ALT)以及天冬氨酸轉移酶成分(AST)等進行嚴密監(jiān)測,一旦上述指標異常,則需停止用藥,待其ALT指數(shù)達到健康標準,且癥狀已充分消失后,才可予以行依非韋倫聯(lián)治療法,且在用藥后1~3個月,需對機體上述指標動態(tài)測定,一旦指標異常,同時有黃疸或者皮膚出血等問題發(fā)生,在停止用藥的基礎上,還需配合展開對癥干預療法,以改善艾滋病轉歸。
綜上所述,盡管艾滋病本身病情嚴重,在救治工作中,通過選擇抗病毒藥物,在規(guī)律用藥的前提下,即可提升機體免疫力及其療效,同時還能對不良癥狀的發(fā)生概率進行有效控制,推薦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