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平,張建青,閔建中,周艷麗,李茂舉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上海 201318)
20世紀60年代,PBL教育理念(Problem-Based Learning)于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Mc Master)大學醫(yī)學院[1]發(fā)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進行學習,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小組通過討論確定學習目標,同時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學生提出多種假說);然后課下搜集資料和自學,檢驗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討論,明確問題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如圖1所示[2]。該理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能力的提升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以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終極目標。
圖1 PBL學習過程
PBL理念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將這一先進理念融入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由講授調整為引導啟發(fā),并且在教學的不同階段都必須有明確的定位。PBL的理念掌握、案例設計、討論流程以及評價反饋4個方面是PBL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下面從這4個方面分析討論PBL教育理念中教師角色的定位。
從PBL的學習過程可以看出,從假說的產生、學習內容的找尋,直到學習研究分享討論以及做出結論,整個學習過程都是由學生來完成,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自主的學習者和探究者,這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著天壤之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是知識的講授者和傳遞者,縱使教師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也往往是教師提出啟發(fā)性問題,然后帶領學生共同解決。但在PBL教學過程中,全部是由學生來完成,這便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路,學會“放權”,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成長起來的教師而言,要做到這點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因此,教師深刻理解“學生自主本位”的PBL教育理念是重中之重。
學習目標的設立是以課程目標為基礎,確定學生需要了解、理解或者掌握的主要知識與技能等,設定的課程目標要難易適中。難度過大,學生往往因無從下手而喪失探索的信心;難度過易,由于問題簡單而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只有適當?shù)膶W習目標,才能高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進行自主探索、提出假說、驗證假說直至解決問題。
設計PBL案例,需要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使得情境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常見的較差的問題情境有:問題情境過于良構(too well-structured),此時的問題不夠開放,難度偏易,此類問題因缺乏足夠的挑戰(zhàn)性無法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另外,當采用的問題情境不夠真實,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時,也無法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因此,問題情境應以生活中復雜且難以解決的問題為原型,教師仔細斟酌,對問題進行適當改編,然后作為PBL案例來使用。筆者經過多次課堂驗證,課堂效果說明此類問題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學習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PBL討論流程中,教師扮演著領路者、傾聽者、組織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整個討論流程需要教師來正確管理與控制。教師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適當?shù)刂敢龑W生;當學生的討論偏離要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溫馨提示進行糾正,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能力。同時,為了更好地管控整個團隊,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喜歡的教師類型。針對“PBL教師令你滿意的優(yōu)點有哪些”這一問題,筆者走訪調研了近100位學生,對優(yōu)秀的教師所具備的優(yōu)點進行梳理,所得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優(yōu)點的統(tǒng)計
當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認真地觀察與傾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各種情況,思考如何指導學生找到學習內容。當學生找的學習內容過于寬泛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將內容聚焦,縮小范圍;當學生找到的學習內容過于狹隘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從真正解決問題的角度進一步發(fā)散思維,以便找到恰當?shù)膶W習內容。
在小組同學分享學習心得、討論研究內容、做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適時引導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邊傾聽邊記錄,既需要記錄大家的討論內容,又需要記錄大家的表現(xiàn),如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地參與討論、討論內容是否偏題等。對在討論中保持沉默的學生,要分析找出學生沉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在PBL課堂上,教師要始終以積極的情感表達來感染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在人類學習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積極的情感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最終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認知能力。
形成性評價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性格傾向、思維能力和學習狀況,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形成性評價可以采取組織學生自評、學生之間互評以及教師給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與反饋的方式。但無論是哪種方式,評價都要客觀、公平和真誠。尤其是作為教師,要真誠而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通過及時有效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幫助。教師還需要營造良好的評價氛圍,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隊友的優(yōu)點,學生在欣賞他人以及被他人欣賞的積極氛圍中,能更好地獲得知識與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及時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常常能有效激發(fā)團隊的活力。
在總結性評價時,教師要始終明確一點:PBL的評價只是一種工具,促進個人和小組學習的工具。由于學生的學習行為往往會受到評價方式與評價結果的影響,因此PBL課程所采用的評價應該是能夠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鑒于PBL問題所具有的開放性,若以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傳統(tǒng)方式進行評價,有悖于PBL教學理念。PBL評價應采用多元評價體系,例如設計書面測試、實踐測試、口頭測試、提交小論文等。
總之,PBL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本[5]的教育理念,在該理念的貫徹執(zhí)行中教師是關鍵因素之一。為了達到PBL教學的目的,教師需要在深刻理解PBL理念的基礎上,設計精良的PBL案例,組織學生高效、順暢地進行PBL討論交流,并進行評價與反饋。由于PBL中所涉及的學習空間和學習內容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學生分析得出的答案也具有開放性,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甚至超出教師的專業(yè)范圍,因而教師要不斷自我完善,積極適應新角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