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千里
摘 要:《小小戀愛物語》是由日本導演永田琴拍攝的一部影片。也許是由于永田琴本人曾經(jīng)擔任過巖井俊二助手的緣故,該片也呈現(xiàn)出一種接近于《情書》、《四月物語》的至美、純真、感傷而又溫馨的敘事和鏡語風格。而與以往不同的是,該片從側面反映了一種社會的全貌,以兒童的視角反觀成人的世界。
關鍵詞:小小戀愛物語 兒童視角 敘事 音樂
電影是一門講究空間感的藝術,它就是一個生命的舞臺。人們在這個特殊的舞臺上演繹著別人,也釋放著自己。電影空間指由銀幕體現(xiàn)的基本空間世界,主要包括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再現(xiàn)空間,即逼真復制某個真實場景,強調攝影機的記錄功能。二是創(chuàng)造空間,即是通過蒙太奇手段將零散拍攝的一系列個別場景組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場面,強調蒙太奇的創(chuàng)造功能。
一、 醫(yī)院:社會全景式掃描。
影片故事的發(fā)生地是在一個郊區(qū)的醫(yī)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yī)院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首先,它涵蓋了所有的年齡層,或者換一種方式說,在醫(yī)院里我們能看到一個人由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的狀態(tài);其次,它包括了所有的階層,不管貧窮還是富裕,不管身份的貴賤,不管職位的高低,都有可能共處一室。當人們處于一種遠離自己平時生活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中,處于一種身體受困的時刻中時,往往會不自然地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生命的真誠感悟。此時,所有人的心靈都是平等的,少了萬萬千千的蕪雜,他們最易想到的往往都是最本真的體驗。
影片的主人公太郎是一個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熱愛棒球,喜歡聽廣播。但不幸的,是他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所以必須退學留在醫(yī)院里接受醫(yī)生的治療。在醫(yī)院里單調乏味的生活讓太郎意志消沉。某天中午,太郎在病房里聽到了廣播里傳出來的音樂聲,他隨著音樂聲來到了醫(yī)生爺爺?shù)姆块g,發(fā)現(xiàn)這里是一個裝滿了音樂碟片、配置了廣播系統(tǒng)的地點,他立刻被這種場景深深吸引,并且坐在話筒前模仿起了自己喜愛的DJ。醫(yī)生爺爺于是提出讓太郎做醫(yī)院音樂廣播節(jié)目的DJ。太郎的音樂節(jié)目開播之后,受到醫(yī)院里人們的喜愛,他自己也成為了醫(yī)院里的小明星。雖然影片中太郎和小病友海乃珠之間朦朧的愛情是影片的主要情節(jié),但是影片的深度卻是從那些分散交代的病房里大人們的各種經(jīng)歷中反映出來的。
其一,生命的寓言
太郎在入院的初期,身上還處處顯示出孩子般的任性。他看到爸爸拿著自己的日記本,就不由分說地將它奪去;甚至爸爸買回來他最喜歡的唱片,他也毫不猶豫地將它拋擲地上。人們往往在擁有某樣東西的時候不懂得珍惜,而失去之后卻后悔莫及。顯然,小太郎一開始雖然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得了很嚴重的病,但是他并沒有感悟到親情的可貴和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此時與太郎身處同一間病房的結城先生和他的兒子周平卻扮演了一個啟示者的角色。當看到太郎狠狠地把父親買的唱片摔到地上的時候,周平默默地把唱片撿起來,遞給太郎,并且說自己也很喜歡那張唱片,他告訴太郎能買唱片給兒子的父親是好父親。周平是一個比太郎略大一點的男孩子,因為年齡接近的緣故,也因為周平自己也有過和太郎相似經(jīng)歷的緣故,太郎更容易接受他的觀點。因此,在影片,他第一個站出來幫助太郎認識了親情。當天晚上,結城先生來到太郎的床邊,要求點歌給兒子周平,這讓太郎很開心,同時也略帶疑惑。此時的他還不太懂得如何去體悟一個父親的心聲。
其二,愛情的詢喚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自然而然地享受著親人帶來的溫暖。這種接受情感是一種被控的情感,同時也是滋長在心底的一抹亮色,任誰也抹不掉的。一個人也只有切身體會到了身邊親人對自己的愛,才會更懂得享受愛情的滋味。也許正是這個緣故,影片中將第二個病友設置為對太郎的愛情觀產(chǎn)生影響的人——舍次。舍次是一個設計爆破工程的人,生活并不富裕,性情也略顯粗暴。并且在病房里看到小太郎和海乃珠兩人在歡快地游戲時,他還進行嚴厲制止。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外表粗魯?shù)娜?,心里卻埋藏著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他曾經(jīng)愛上了一個妓女花代,但是當他準備鼓起勇氣向花代表白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得病身亡了。這段無始無終的愛情經(jīng)歷成了舍次心中永遠的痛。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悔意說給太郎聽,并且真心地鼓勵太郎向心愛的女孩海乃珠表白。在逃離病房的前天晚上,他作為一個傾訴者,同時作為一個對太郎愛情的詢喚者,完成了一次對自己過往的感情寄托和對太郎成長期的情感啟發(fā)。當鏡頭以旋轉式轉向舍次站在山間望向遠方的身影時,影片就以一種頗具儀式感的方式結束了第二個段落的表述。鏡頭的運動和角度也預示了舍次在心靈上的重生,以及他傳遞給太郎的愛情信仰的綿延。
其三,孤獨的救贖
莎士比亞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其實一個驕傲的人往往也是一個孤獨的人。病房中的田江婆婆就是這樣的人,她總是孤身一人,平時不喜歡同別人說話,住院5年,也沒有親人來探視她。缺少了與人的交流,她自然感覺到孤寂,同時產(chǎn)生了對生活的厭倦感。太郎的電臺音樂節(jié)目改變了她的心態(tài),改善了她的生活方式。她不再像以前那樣一直懶散地躺在病床上,而是整衣、梳洗干凈、坐起,精神狀態(tài)也明顯好了許多。在太郎晚間淋雨,病情惡化停止了電臺節(jié)目的時候,醫(yī)生爺爺在電臺里念了一封匿名聽眾來信,并且說這是一封很長的很特別的信。隨著醫(yī)生爺爺?shù)脑捯繇懫?,鏡頭移向了躺在床上的田江婆婆那里,鏡頭告訴我們這是來自她的信。她在信中道出了自己沒有勇氣在現(xiàn)實中用語言表達的話語:“高野太郎,你好,其實我是一個離你很近的人,不過我從來沒有跟你說過話,我住進這家醫(yī)院已經(jīng)5個年頭了。這期間,家人從未來醫(yī)院看過我,不論醫(yī)院的朋友們對我多么親切,或是其他病友親切地向我打招呼,我總是無法坦然面對。對家人也是,如果我能說出自己很寂寞,希望他們來看我,也許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但‘寂寞二字我始終是說不出口。因為對于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一忍再忍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現(xiàn)在十分的寂寞。因為你的節(jié)目停播,而變得非常非常寂寞。因為沒有勇氣面對你,所以就寫信了。沒有你的廣播,我感到非常寂寞。希望你的節(jié)目早日恢復播出,非常感謝你之前的廣播。”田江婆婆的一番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肯定了太郎的成長。
二、音樂:個人心情的訴說。
影片的英文名是《Little DJ》,談到DJ,當然不能不提到他在電臺里播放的那些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影片中音樂就像是一個無形的導引者,它從太郎住院的時候起,就慢慢地在畫面背景中流淌開來,仿佛一個淺吟低唱者在淡淡地訴說著世間的一切喜怒哀樂。
太郎住院期間,最初引起他注意并且將他帶到醫(yī)生爺爺?shù)拿孛芑氐那泳褪堑卤胛鞯摹秮喡樯^發(fā)的少女》。這首鋼琴曲短小,精煉,曲風清新柔美,刻畫出一位清純的少女形象。其實在創(chuàng)作這首鋼琴曲之前,德彪西就曾經(jīng)根據(jù)一首名為《蘇格蘭之歌》的詩譜寫了一首叫《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的抒情歌曲,歌詞如下:
是誰坐在盛開的苜?;▍仓?/p>
自清晨就在放聲歌唱
那是一位有著亞麻色頭發(fā)的姑娘
她的櫻桃般的嘴唇美妙無比
在夏日明亮的陽光下
云雀的歌聲在回蕩
愛情在她的心中發(fā)芽滋長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首歌曲并沒有出版。雖然如此,我們不難從作者后來的鋼琴曲中聽出他所譜寫的這首歌曲的風格。這首鋼琴曲就像云雀的歌聲一樣闖入男主角太郎的心中,也預示著“戀愛物語”四個字,不經(jīng)意間以一種自然而深入骨髓的方式將少男少女之間的懵懂感情傳達給他。而在后來在海乃珠出院的時候,太郎在電臺里送給她一首同名歌曲《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這首歌曲由日本歌手島谷瞳演唱。歌詞如下:
亞麻色的長發(fā) 裹在溫柔的風里
少女懷中擁著白色的花束
有如羽毛輕盈 步下山丘
去到溫柔的他身邊
明亮的歌聲是因為正在戀愛的關系
薔薇色的笑容 藍色的天空
幸福的兩人相偎相依
明亮的歌聲是因為正在戀愛的關系
如果說一首古典鋼琴曲是一杯珍藏已久的醇美的酒,那么這首同時代的流行歌曲更像一杯清爽可口的甘甜的茶,此時的歌曲代替太郎表達著自己對海乃珠的愛慕之情。從鋼琴曲過渡到流行樂,這也代表著太郎對愛情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的隱晦到最后慢慢打開心扉的過程。
在結城先生去世之后,太郎送給他一首英國搖滾樂隊Queen的歌曲《Somebody to love》。提到搖滾樂隊,我們往往會在腦海中想起一個帶著熾熱和瘋狂氣息的氛圍,想起一群裝扮怪異、舉止異常、狂笑著嘶吼著揮舞著拳頭的叛逆青年。正是因為人們的這種慣性思維,所以電影中也常常用這種類型的音樂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一種內心狀態(tài)。比如在影片中太郎和周平都非常喜歡Queen的音樂,這種對搖滾的態(tài)度就代表了他們與父輩的一種心理隔膜。而最后,結城先生去世之前請求太郎在電臺里播出兒子周平喜歡的歌曲《Somebody to love》,想通過音樂來了解兒子的感受。這種舉動就表明了父輩正在向孩子們尋求一種心靈上的共融。當電臺里響起這首歌的時候,醫(yī)院里所有人通過打開窗戶這一舉動,在共同感受著音樂的魅力和兩代人形成和解的心聲。
結語
在瞬息萬變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難以感受到來自生命本源的感動。在現(xiàn)實社會中,連最為人所推崇的親情和愛情也禁不起考驗。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了信任危機和情感危機。在情感和信任變得極度匱乏的時代中,往往有一種電影能帶給我們感動——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兒童比起成人來,生活的環(huán)境更單純,思想也更簡單,他們的行為和話語更接近于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也更易凈化人的心靈。創(chuàng)作者們喜歡讓兒童來扮演一個救贖者的角色,讓他們在完成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同時影響著成人的世界,反映著社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