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因不動產與特殊動產、一般動產存在重大區(qū)別,故法律對不動產物權實行強制登記制度,對特殊動產物權實行強制登記與自愿登記相結合的制度,對一般動產物權不要求登記。但我國《物權法》與《動產抵押登記辦法》規(guī)定,一般動產中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應辦理抵押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理論及實踐認為,因第三人并無通過登記查詢一般動產權利狀況之義務,即使一般動產物權已登記,第三人仍可能是善意受讓人。故,一般動產物權并無登記必要,即使登記,也不能產生對抗效力。
關鍵詞 特殊動產 一般動產 強制登記 自愿登記 登記對抗效力
作者簡介:胡奎,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04
《動產抵押登記辦法》于2007年10月17日由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30號公布,而后經歷了兩次修訂,最近一次修訂在2019年3月18日。制定和修訂《動產抵押登記辦法》有三個目的:一是規(guī)范動產抵押登記工作,二是保障交易安全,三是促進資金融通①。第一個目的,是有關登記操作層面的內容,只要對登記程序、登記需提供的材料、登記內容等進行完善即可。對于第三個目的,抵押起著擔保的作用,擔保通常是為了融通資金,也無需贅言。這里重點要探討的是交易安全問題。
從物權變動角度看,交易安全涉及到物權登記,但并不是每一類物權都適合登記。根據(jù)物權的種類和特點,國家法律對不動產物權實行強制登記制度,對特殊動產物權實行強制登記與自愿登記相結合的制度,對一般動產物權不要求登記。但《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企業(yè)、個體工商戶、農業(yè)生產經營者以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的,應當向抵押人住所地的縣級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此處雖然使用了“應當”一詞,但“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實際上乃自愿登記制度,體現(xiàn)的是登記對抗效力。但法律如此規(guī)定,值得商榷和探討。
一、我國動產物權登記的立法現(xiàn)狀
我國相關法律關于動產物權登記的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物權法》:
第一,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該條規(guī)定了特殊動產物權的登記對抗效力。結合《物權法》相關規(guī)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并不是登記,而是交付,例外情況是特殊動產抵押權的設立以抵押合同生效為要件,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換言之,登記則可對抗第三人。
第二,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該條規(guī)定了動產抵押權的設立要件及登記對抗效力。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換言之,登記則可對抗第三人。需要說明的是,本條規(guī)定可抵押的動產包括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交通運輸工具、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并不包括其他動產,這與《物權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七)項關于“法律、行政法規(guī)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也可抵押的規(guī)定有差異。而且,本條規(guī)定并沒有區(qū)分特殊動產與一般動產。對特殊動產而言,登記對抗效力與《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一致,沒有問題;但對一般動產而言,即使登記,也不能產生對抗效力,此乃本條規(guī)定的問題所在。
第三,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九條,該條規(guī)定了浮動抵押權制度。根據(jù)規(guī)定,可以抵押的動產包括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換言之,登記則可對抗第三人。但其第二款同時規(guī)定,即使該抵押已登記,也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并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這與第一款規(guī)定存在一定的沖突。
概言之,動產物權登記具有對抗效力的規(guī)定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二是以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三是以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的,應當辦理登記,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即使登記,也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并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三者的共同點在于:不管哪一類動產物權,未經登記,都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體現(xiàn)的是登記對抗效力。這對特殊動產而言,自然沒問題,但對一般動產而言就存在問題。
二、特殊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
動產物權登記能否產生對抗效力,不能一概而論,應區(qū)分特殊動產與一般動產。所謂特殊動產,是指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除特殊動產外,其他動產均為一般動產。之所以做這樣的區(qū)分,是由它們的特點所決定的。一般而言,特殊動產經濟價值較大,使用過程中具有快速移動的特點,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如不實行登記管理,將會導致社會秩序的嚴重混亂,故國家對特殊動產實行特殊管理與調整的制度。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特殊動產必須進行登記,否則不發(fā)生效力(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根據(jù)我國《海上交通安全法》《船舶登記條例》等規(guī)定②,各種船舶應當辦理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此外,交通運輸部還制定了《船舶登記辦法》,對如何登記進行了規(guī)定。我國《民用航空法》《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規(guī)定③,各種民用航空器應當辦理國籍和權利登記。此外,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還制定了《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實施辦法》,對如何登記也進行了規(guī)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規(guī)定④,機動車經登記后,方可上道路行駛。由此可知,我國對特殊動產實行的是強制登記制度。
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國家特別重視對特殊動產的管理。如特殊動產沒有辦理登記,不僅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而且不能投入使用,否則將被處罰。當然,如果有人僅僅出于收藏目的而不登記的話,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投入使用。相比較而言,將《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的動產進行抵押,按規(guī)定也應辦理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除此之外,并無其他法律后果,但實際上其無法產生登記對抗效力,這與特殊動產的登記具有本質區(qū)別。而國家對特殊動產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登記后就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
第一,權利公示效力。對一般動產而言,法律推定占有人享有該動產之權利,受權利推定的占有人,免負舉證責任。故占有乃一般動產權利公示方法。就其有無實質權利發(fā)生爭議時,占有人可直接援用這一推定予以對抗。但若對方提出反證,則占有人應承擔推翻反證的舉證責任。但對特殊動產而言,則多了一種權利公示方法——登記。國家對特殊動產所有權實行強制登記制度,是要通過登記這種方式將特殊動產權利公之于世,讓公眾周知。當占有和登記二者公示的權利不一致時,應以登記為準,除非舉出反證。因為,相比較而言,登記更具有穩(wěn)定性,一般不會輕易發(fā)生改變,而占有的穩(wěn)定性則要差得多。
第二,權利確認效力。從證據(jù)法角度看,如無相反證據(jù),登記可作為確認特殊動產權利歸屬之證據(jù),即使該特殊動產未為登記人占有。此效力與權利公示效力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互為因果。例如,機動車登記在甲的名下,甲對該機動車享有所有權,甲將機動車借給乙使用,乙雖占有該機動車,但乙并無其他相反證據(jù)證明自己享有該機動車所有權,故應以登記為依據(jù)確認甲享有該機動車所有權。另一方面,如有相反證據(jù)證明,則登記不能作為確認特殊動產權利歸屬之證據(jù)。例如,夫妻二人離婚時,機動車登記在丈夫名下,分割共同財產時機動車分給了妻子,但一直沒有辦理過戶登記,則妻子可憑離婚協(xié)議證明自己享有該機動車所有權,如無其他相反證據(jù)注明,就不能以登記為依據(jù)確認丈夫享有該機動車所有權。
第三,登記對抗效力。既然登記乃特殊動產權利之公示方法,則登記自然能產生公信力,對于信賴該登記而從事交易的當事人,法律保護其利益。如登記不能產生公信力,則其作用必然大為減弱??梢姡九c公信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登記作為特殊動產公示方法,重在保護其交易安全。由此可以認為,任何交易當事人都負有通過登記查詢該特殊動產權利狀況之義務,如當事人沒有履行此義務,則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和法律后果。例如,甲將自己的機動車借給乙使用,使用期間乙將該機動車轉讓給丙,即使丙支付了合理對價,該機動車也已交付給丙,但由于該機動車登記在甲的名下,故甲可以對抗丙,丙不能取得該機動車所有權,甲有權要求丙返還該機動車。這體現(xiàn)了特殊動產的登記對抗效力。由于丙沒有通過登記查詢該機動車權利狀況,而是依據(jù)乙占有該機動車之事實狀態(tài)進行交易,或者丙通過登記查詢到該機動車登記在甲的名下而仍然與乙從事交易,則丙均非善意受讓人,其應承擔相應風險和不利法律后果。
三、一般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及存在的問題
對一般動產而言,法律并未要求其登記,只是我國《物權法》和《動產抵押登記辦法》規(guī)定,以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的,應當辦理登記,登記機關為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如前所述,這種登記并不具有強制性,而是自愿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并無其他法律后果。
通常,登記對抗效力(或稱登記對抗模式)的立法表述是“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詳言之,未經登記,物權的變動在法律上也可有效產生,但只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⑤。這從特殊動產上已得到驗證:其所有權變動以交付為要件,其抵押權設立以抵押合同生效為要件,是否登記并不影響其物權變動的效力;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反言之,如已登記,則第三人(受讓人)可通過登記查詢到該特殊動產之權利狀況,如構成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則第三人不應再受讓該動產,因其非善意受讓人,故不能依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該特殊動產所有權。也就是說,如已登記,則登記人可對抗第三人。故,登記對抗效力應從正反兩方面來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已經登記,可以對抗第三人。
但是,登記對抗效力對特殊動產適用,對一般動產并不適用,因為法律并沒有強制一般動產物權進行登記,而且實踐中也無必要對一般動產物權進行登記。第一,法律對不動產交易的規(guī)制,重在保護其交易安全而適當犧牲其交易效率。最有力的證明是:其物權變動要件為登記,未經登記,不動產物權不發(fā)生變動,特殊情況除外。第二,法律對特殊動產交易的規(guī)制兼顧了其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但更側重于其交易安全。其有力證明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要件為交付,但必須登記,否則不能投入使用;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對一般動產而言,法律對其交易的規(guī)制,則重在提高其交易效率。其有力證明是:一般動產物權變動要件為交付,且法律并不強制其登記;除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外,并無其他相應的登記部門。另一方面,如強制要求一般動產物權登記,則會大大提高其交易成本,降低其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市場主體并無通過登記查詢一般動產權利狀況之習慣和義務,而通常依據(jù)占有這一事實來判斷一般動產之權利歸屬。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律規(guī)定就是社會生活習慣和基本規(guī)律的總結和反映。
總而言之,即使根據(jù)我國《物權法》和《動產抵押登記辦法》對一般動產中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進行登記,第三人(受讓人)也無義務通過登記查詢該動產之權利狀況,而仍可依據(jù)占有之狀態(tài)來判斷該動產的權利歸屬,其仍可能是善意受讓人。也就是說,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已經登記,也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甚至連非善意第三人也不能對抗。因此,一般動產抵押,并無登記必要。
四、因登記差異導致不同抵押權存在不同的風險
從抵押權人(即債權人)角度看,不動產抵押權、特殊動產抵押權和一般動產抵押權三者相比,不動產抵押權的風險最小,特殊動產抵押權的風險次之,一般動產抵押權的風險最大。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抵押物價值因市場等因素而減小的風險,但這不是法律能解決的問題。二是抵押物被抵押人轉讓而導致抵押物所有權消滅的法律風險,這是法律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首先,不動產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不動產所有權屬自物權,不動產抵押權屬他物權,他物權是從自物權的部分權能中分離出來后形成的,故不動產抵押權設立后,不動產所有權即受到一定限制,不動產所有權人不能再隨意處分該不動產;只有在消滅不動產抵押權或征得抵押權人同意的情況下,不動產所有權人才能處分該不動產。不動產抵押權有相應制度做保障,其法律風險最小,故實踐中大多優(yōu)先選擇不動產進行抵押。
其次,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要件,同時國家出于管理需要,實行特殊動產所有權強制登記制度。根據(jù)擔保物權理論,抵押不移轉占有抵押物,故法律規(guī)定,特殊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說,特殊動產抵押權是否登記,由當事人自由選擇,國家不強制要求其登記。但對于銀行等操作規(guī)范的主體而言,會要求辦理抵押登記。一旦辦理抵押登記,所有權人再轉讓該特殊動產,也會受到限制。即使轉讓人可以交付該特殊動產,但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卻無法辦理過戶登記。當然,實踐中也有受讓人不在乎特殊動產的過戶登記而仍然接受該特殊動產之轉讓,但這畢竟是少數(shù),而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通過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使特殊動產抵押權得到保障。
最后,一般動產物權變動也以交付為要件,但國家并沒有實行一般動產所有權強制登記制度。而且,即使所有權人要求登記,也無登記部門為其登記?,F(xiàn)在,《動產抵押登記辦法》規(guī)定了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作為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的登記部門,也只能開展這部分動產抵押權的登記工作,并不是所有一般動產抵押權的登記,也不是一般動產的所有權登記。如前所述,對于一般動產抵押權而言,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已經登記,也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故對抵押權人而言,接受該動產抵押權的風險極大,因為抵押人隨時都可能處分該抵押動產,抵押權人的抵押權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所以,實踐中對一般動產抵押權進行登記,發(fā)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甚至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因為企業(yè)、個體工商戶、農業(yè)生產經營者以現(xiàn)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的,即使已經登記,也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并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那么,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的浮動抵押制度該何去何從?
五、浮動抵押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浮動抵押是一種特別抵押,在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之前,抵押人對抵押財產享有處分權。這樣,既滿足了抵押人的融資需求,又不影響抵押人的日常經營活動,對抵押人來說,此制度堪稱完美。如果抵押人不愿自己的抵押財產被行使抵押權,完全可以在抵押財產確定之前處分抵押財產。如此一來,抵押權人的抵押權就落空了,故對抵押權人來說,此制度堪稱地獄。一種法律制度的設計,應考慮到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平衡,至少要相對平衡。否則,這種制度就有缺陷,會導致不公平,在實踐中發(fā)揮的作用就小,甚至起著反作用,有可能形同虛設。
當然,浮動抵押權制度也并非一無是處。第一,如果抵押人以一些大型的不易處分的設備進行抵押,則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時,抵押財產可能還在。但要拍賣、變賣這些大型設備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故抵押權人的抵押權實現(xiàn)起來可能會有一定難度。第二,如果抵押人講誠信,在抵押權人將要行使抵押權時,不會故意加快處分抵押財產的步伐,則抵押權人的抵押權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這種靠人的自覺性而不是靠法律制度約束來保障,多少讓人感覺不那么踏實。而反觀不動產抵押權與特殊動產抵押權,則有相應制度作保障。
我國的浮動抵押權制度僅僅規(guī)定在《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九條,沒有相關配套制度作保障。而英美法系國家的浮動抵押制度則有相關配套制度,如接管命令、財產控制和禁令三項制度來保護抵押權人的利益。接管命令是指在企業(yè)資不抵債或接管更有利于企業(yè)生存時,法院可以頒布接管命令指派抵押權人接管企業(yè),抵押權人必須對公司進行拯救,只有在拯救失敗時才可以用企業(yè)財產清償債務。財產控制是指抵押權人可依據(jù)約定,限制抵押人對抵押財產的處分或者自己介入企業(yè)的管理,控制企業(yè)財產,第三人如果知道上述限制的,對其有約束力。禁令是指當?shù)盅喝瞬徽斕幏制髽I(yè)財產時,抵押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禁令以阻止其不當處分。
我國《物權法》對上述措施均未規(guī)定。從理論上說,由于我國浮動抵押僅局限于動產,不包括不動產和其他財產權利,故接管命令起不到拯救企業(yè)的作用,不宜引進。而財產控制可能會過分限制抵押人的處分自由,同時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內容并不區(qū)分買受人的善意和惡意,即使第三人知道設定了浮動抵押,也可以取得相應權利,因此財產控制與立法宗旨不符。禁令原則上可通過司法解釋予以規(guī)定,但其僅限于不利結果沒有發(fā)生的情形,對于已經發(fā)生的損害則無能為力。因此,我國《物權法》對浮動抵押權人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夠。
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guī)定,抵押權人在設定浮動抵押權時應注意謹慎選擇抵押物,并靈活運用結合各種制度來保障自己的權益。如,抵押權人設立浮動抵押權的同時,設立應收賬款質押,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可全面掌握企業(yè)的生產、銷售狀況,確保債權實現(xiàn);再如,抵押權人也可將浮動抵押權與作為抵押人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的保證擔保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企業(yè)惡意轉移抵押財產,損害抵押權人的利益。
注釋:
①《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第一條:“為了規(guī)范動產抵押登記工作,保障交易安全,促進資金融通,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guī),制定本辦法。”
②我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五條:“船舶必須持有船舶國籍證書,或船舶登記證書,或船舶執(zhí)照。”《船舶登記條例》第二條第一款:“下列船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guī)定進行登記:……(各種船舶)”第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p>
③我國《民用航空法》第七條:“下列民用航空器應當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登記:……(各種民用航空器)”《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第三條:“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主管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工作,設立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簿,統(tǒng)一記載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事項?!?/p>
④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條:“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后,方可上道路行駛。尚未登記的機動車,需要臨時上道路行駛的,應當取得臨時通行牌證?!?/p>
⑤王利明主編.民法(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09.
參考文獻:
[1]侯飛彤.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簡析[J].理論研究,2012(3).
[2]高圣平.動產抵押登記的法理——以《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的修改為中心[J].法學,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