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標洪
2019年6月21日,黔江區(qū)城東街道,守墓人程祖全正在革命烈士陵園里做大掃除。
守墓58年的父親程紹光曾告訴他,每逢“七一”,烈士陵園都會迎來一批批緬懷先烈的后輩。
如今,父親去世14年,但他的臨終遺訓,仍回蕩在程祖全耳邊:“我們就是烈士的親人,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干凈舒適的家?!?/p>
想到這里,程祖全的思緒一下飄回了上個世紀。
1949年11月,黔江縣(現黔江區(qū))把在全縣犧牲的22位烈士骨骸,陸續(xù)遷到三元宮集中安葬,建起烈士墓。由于附近只住著程紹光一家,便委托他義務看管烈士墓。
那時候,黔江剛解放,為防止敵人破壞,程紹光每天都要到烈士墓轉一轉,有時,半夜還要起床到烈士墓轉幾圈。
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程紹光奔赴前線,把看管烈士墓的任務交給妻子羅素香。
“母親有時忙不過來,我和哥哥就去烈士墓幫忙打掃?!背探B光的大女兒程祖媛回憶。
4年后,程紹光退役回到家鄉(xiāng),他放棄了政府安置的國營單位工作,選擇一邊務農,一邊繼續(xù)守護烈士墓。
1985年,縣委、縣政府在烈士墓原址上新修了革命烈士紀念館,設立革命歷史文物陳列室,建成革命烈士陵園,并掛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程紹光感覺自己的責任更重了。烈士陵園有了門房,空間小得只能容下一張單人床,他干脆住在了那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看管烈士陵園。
“父親不識字,他走訪了水車坪、馬喇湖、大路壩等10多處烈士犧牲地,將英雄故事熟記于心,為前來祭奠的群眾宣講?!背套嫒貞?。
2005年2月的一個晚上,82歲的程紹光不慎摔傷手腳,他鄭重地對兒子程祖全說:“守墓的事兒就交給你了,我時間不多了?!?/p>
程祖全便把父親接回了家,自己住進了烈士陵園的門房,繼承起父親的事業(yè)。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每次程祖全打掃烈士陵園時,程紹光都會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兒子搬石頭、掃垃圾、為紀念碑文補漆。
2007年2月,84歲的程紹光去世了。
“不管受大多的苦、多大的累,你也要把烈士陵園看管好!”臨終時,程紹光拉著程祖全的手說。
就這樣,程祖全接下父親的班,成為第二代守墓人,那年,程祖全38歲。
政府給的守墓補貼是每月30元,而外出務工每月能收入6000多元。
但為了父親的遺訓,程祖全就在家附近找活來做。每天早晨,他先去烈士陵園打掃衛(wèi)生,然后出門打工,晚上收工后到陵園轉一圈,再回家。
“父親為烈士守墓,守護和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這是我們家的財富,拿錢買不來!”程祖全說,“讓我高興的是,近年來,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已蔚然成風,這是對先烈的慰藉?!?/p>
從青絲到白發(fā),從弱冠到暮年,程紹光和程祖全父子接續(xù)70載。如今,守墓人有了第三代。
程祖全和妻子抽不開身時,嫁出門的女兒程群芳便擔起了守墓的責任。
“父母老了,我會成為我家第三代守墓人,繼續(xù)守好這22位烈士的墓?!背倘悍家荒槇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