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
摘 要:尼古拉·費欽作為一位繪畫大師,在多方面都有所建樹,尤其是他的素描與油畫作品。通常我們觀察一位藝術家多種類型的作品時,這些作品的風格面貌是相對一致的。然而費欽的素描與油畫卻并非如此,他的油畫瑰麗粗獷,素描則顯得溫和寧靜,兩者甚至呈現(xiàn)出一種脫離的態(tài)勢。本文旨在通過對費欽素描與油畫風格面貌形成因素的探究,談談這兩類作品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費欽 素描 油畫 差異
尼古拉·費欽是俄羅斯繪畫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他有著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真摯動人的情感。這些經(jīng)歷與情感作為費欽不竭的靈感源泉支撐起他一件又一件不朽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并不只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擁有著大量不同類別。比如,素描、油畫、木雕、陶藝等。在這當中,素描與油畫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最多的兩類。他的繪畫中,素描多以油畫創(chuàng)作的基礎形式存在,先以素描的形式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構思進行具象呈現(xiàn),再進行下一步的油畫創(chuàng)作。然而,筆者在觀察費欽的油畫與素描作品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感受。費欽的油畫作品是那樣的濃烈、炙熱,充滿張力,而他的素描作品則顯得溫和許多。在風格面貌上,兩者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有一種相互脫離的傾向。
通過翻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也有部分研究者對于費欽素描和油畫作品的差異有所察覺,例如謝莉·麥格羅(費欽藝術工作室講師)就曾在其《我看費欽》一文中寫到“盡管傳聞費欽的性格反復無常,有時行為乖張苛刻,但他的素描作品卻反映出他恰恰不同的甚至是溫和的男人形象”。并且她還用“典型的書法”來形容費欽素描作品中的線條。這些都與費欽油畫中熱情奔放的表現(xiàn)方式有所差異。不僅如此,中國美術學院的曹意強教授也曾這樣形容自己對于費欽素描和油畫作品的感受“我們非常熟悉費欽的素描,他繼承了荷爾拜因的精妙線性的傳統(tǒng),但乍看其筆觸奔放、色彩四溢的油畫時,仿佛覺得其素描與油畫之間沒有什么關系”。盡管曹意強教授在后來肯定了費欽素描與油畫之間的關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直觀感受兩者時,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感覺到它們之間的差異,當然這也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然而就這樣一位藝術大師,作品中所出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象,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那么費欽的素描與油畫作品為何會產(chǎn)生這樣的差異呢?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費欽素描與油畫形成的原因談談對這一現(xiàn)象的理解。
一、 素描的溫和氣息
費欽作為俄羅斯畫家,他的藝術作品傳入中國已經(jīng)有半個世紀的時間了。早在20世紀五十年代費欽的素描作品就已經(jīng)映入中國觀眾的眼簾,并且在當時的社會各界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轟動。國內(nèi)許多藝術家都驚訝于費欽生動靈活的線條,因而他的素描成為了不少人臨摹學習的對象。費欽的素描作品幾乎都是以線條作為依托,時而靈活生動,時而精準迅速。在總體的風格面貌上給人一種典雅、飄逸、靈動、相對溫和的感覺。為何他的素描作品會產(chǎn)生這樣的風格面貌,這與費欽在學習素描時所吸收的養(yǎng)分有著很強關聯(lián)。
首先,費欽的素描作品吸收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白描”元素。早在費欽的素描作品出現(xiàn)在國人眼前時,人家就有所驚詫,國外畫家往往以體積、明暗作為素描的創(chuàng)作形式,然而費欽居然選擇了另一種形式——線條。并且他對線條的掌控是如此的出色。在這種線性的律動中,人們仿佛看到了“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般的神韻。他的線條帶有著“中國式線描”的審美意蘊,這一點引發(fā)了國人的好奇。其實費欽對于中國古代的藝術早有關注和研究,他本人十分欣賞中國的線描繪畫,并且在他的素描作品中加以吸收運用。為了更好的追求預期的繪畫效果,費欽在材料的選擇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他有很多素描作品都是在中國的宣紙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費欽對中國元素的借鑒。中國的線描藝術本身就對意蘊有著很高的追求,它給人的感受淡雅質(zhì)樸。這些多少對于費欽素描作品的風格面貌產(chǎn)生了影響。
其次,費欽的素描作品還受到了小漢斯·荷爾拜因的影響。小漢斯·荷爾拜因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北方畫家,這一時期的畫家奉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荷爾拜因也不例外,他一生致力于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畫風寫實,思想上較為理性。在素描表現(xiàn)上借鑒了古典主義的繪畫方法,同時又增強了線的表達。費欽曾多次臨摹他的素描作品學習參考。然而荷爾拜因的素描與油畫在風格面貌的呈現(xiàn)上是相對統(tǒng)一的,費欽則呈現(xiàn)出一種脫離態(tài)勢。費欽曾多次臨摹荷爾拜因的素描作品,不僅吸收了他作品中優(yōu)秀的線條表達,還在此基礎之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小漢斯荷爾拜因的原作給人一種拘謹、生硬的感覺,而費欽則抓住了人物的神韻,達到一種“以形寫神”的視覺效果,在這一點上勝過了原作。線性的表達省略了人物許多不必要的部分,從而使得人物的神態(tài)更加凸顯出來,尤其是那一對傳情的眼眸,令人迷醉。
最后,費欽的素描作品還受到自身性格的影響。費欽的素描借鑒吸取了很多元素,但是在風貌上并沒有呈現(xiàn)出完全類似某個畫家的傾向,而是在這些學得的表現(xiàn)方式的基礎之上,做出了自己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這和他本身的性格有著很大聯(lián)系,費欽曾對自己的學生說過,一定要有自己個人的繪畫風格。并且在費欽的性格上有著一份桀驁不馴的精神。這些都導致了費欽素描作品與傳統(tǒng)素描繪畫的區(qū)別。
以上三點,雖不能完成構成費欽素描風貌的形成原因,但我們也可以大概得知費欽素描為何偏向于溫和、典雅了。費欽在素描表現(xiàn)方式的選擇上就在有意的擺脫西方傳統(tǒng)素描的禁錮,改用線性的表達方式。再加上對于中國線描、荷爾拜因線性素描的吸收以及自身感受的催動,這就使得費欽的素描朝著一條相對穩(wěn)定平和的方向發(fā)展。
二、油畫的奔放表現(xiàn)
費欽的油畫作品相對素描而言進入中國較晚,若用費欽的油畫與素描向?qū)Ρ?,那么他的素描就顯得很是“清淡”了。從油畫的筆觸上看,費欽慣用爽利的大筆觸,大刀闊斧、干凈利索,顯得老辣異常。從油畫的色彩上看,畫面用色極其豐富、濃郁瑰麗,給人以感性的視覺審美體驗。在繪畫風格上,費欽的油畫流露出印象派的影子,帶有表現(xiàn)主義的傾向,甚至有一種裝飾性的美感,具有強烈的沖擊力。這些都與費欽素描的風格形成對比,當然也不能排除繪畫材料、工具等所導致的因素。總體上說,菲欽的油畫在風格面貌是大氣、豪放、熱烈、感性、相對粗獷的。費欽的油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面貌與他所接受融合的表現(xiàn)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費欽最先接觸的是俄羅斯傳統(tǒng)的油畫表現(xiàn)方式,其中列賓作為費欽美院時期的指導老師,對于費欽的感染極為深遠。列賓將自己所學的西方油畫技術加以改進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們,例如用色、刮刀技法等。在費欽的作品中,肌理和筆觸是一大亮點,那種爽利精準的感受令人嘆為觀止。究其源頭,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藝術大師的影子,謝洛夫、瑪利亞溫、巡回展覽畫派藝術家們都是費欽學習觀摩的對象。費欽在這樣一個藝術世界中積聚能量逐步成長。
除了本國藝術家的熏陶以外,印象派繪畫同樣映入了費欽的心靈深處。費欽從圣彼得堡的皇家美術學院畢業(yè)之后,任教于故鄉(xiāng)的喀山美術學校。在此期間他獲得了國際上的繪畫大獎,因而有機會游歷歐洲,費欽借此機會觀摩的印象派大師的作品,深有啟發(fā)。通過觀察費欽的油畫作品,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印象派色彩和筆觸的運用。
綜合上述影響因素以及費欽的作品來看,費欽的油畫在雜糅多方精華的基礎上,既保留了傳統(tǒng)古典繪畫的造型特點,又將充滿表現(xiàn)力的筆觸和色彩融合到畫面當中,使得油畫作品的整體效果顯示出極強的張力,直擊觀者的神經(jīng)。當那瑰麗的色彩與老辣的筆觸結(jié)合在同一張油畫作品上時,實在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費欽那溫和的素描。
結(jié)語
費欽的藝術有著自己強烈的個人風格,作為一名藝術巨匠,他在業(yè)內(nèi)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但是研究其藝術的相關論著卻為數(shù)不多,這一點實在令人惋惜。本文通過對費欽油畫與素描風格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得知兩者風格形成時所受到的影響各具特點。其素描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線描與小漢斯·荷爾拜因的線條語言,在線條的靈動表現(xiàn)之下,向著一條相對溫和的面貌發(fā)展。而他的油畫則在吸收了印象派以及本國藝術大師的色彩與筆觸后,向著一條粗狂表現(xiàn)的道路發(fā)展。當然,不可否認兩者任然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但是在風格面貌上的確有所差異,甚至具有一種脫離的態(tài)勢。
注釋:
【俄】嘉莉娜·P.圖魯薩科娃.菲欽·未出版的素描作品[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曹意強.尼古拉·菲欽的油畫語言與全山石藝術中心的理念[J].新美術,2015,36: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