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詩詞教學如何調(diào)整,方能提升學生閱讀詩詞的質(zhì)量與數(shù)量?關于詩詞的閱讀指導,可由誦讀切入,先展示詩詞韻律美;再基于感知詩意的方法,讓學生看到詩詞形象美;然后以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感受詩詞意境美;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詩詞群組閱讀”,讓學生暢享詩詞之美。引領小小學童開展古詩詞閱讀,首先應注重詩詞審美教學。
【關鍵詞】詩詞審美;韻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群組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高考語文的改革,一再強調(diào)閱讀的重要性,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閱讀更是大勢所趨。正因如此,詩詞閱讀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重視,唯閱讀不輟,受名作熏陶,得詩文滋養(yǎng),方可在面對高考時游刃有余。小學詩詞教學如何調(diào)整,方能提升學生閱讀詩詞的質(zhì)量與數(shù)量?這是值得關注的論題。
一、誦詩詞,享受韻律美
我看《中國詩詞大會》,尤喜“飛花令”,那是體現(xiàn)選手詩詞素養(yǎng)的巔峰對決的時刻,但也會感覺美中不足,許多選手只求快速擊敗對方,語速極快,缺失美感,我們的詩詞閱讀教學當引以為戒。古人作詩,有著嚴格的字數(shù)、平仄、押韻要求,所以最能突出漢語言音韻諧和的優(yōu)勢,教學中若不從審美角度指導誦讀,學生便失卻了一個欣賞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機會。故此,關于詩詞的閱讀指導,可由誦讀切入,展示詩詞韻律美。
誦讀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對詩詞的第一印象,詩詞誦讀要字正腔圓,更要把握節(jié)奏,讀出韻律美。小學教材中出現(xiàn)最多的應是七言絕句,可按照“2+2+3”或“4+3”節(jié)奏念誦。如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以“2+2+3”節(jié)奏念誦,直覺楚天開闊,酣暢豪邁!
又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以“4+3”節(jié)奏讀之,如見詩人孤高傲岸,余韻無窮。
教材還有大量的五言詩,可以按照“2+3”或“2+1+2”節(jié)奏娓娓讀來。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最后兩句的停頓與前面稍有變化,其韻律之美更為靈動。
像《詩經(jīng)》這樣的四言詩不多,但六年級教材也有其中《采薇》的節(jié)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樣“1+3”“2+2”的停頓處理,既達到節(jié)奏韻律美的要求,又兼顧了語義的劃分。
而詞作又稱“長短句”,古人可擊節(jié)而歌,其節(jié)奏更是美妙,靈活多變,或抑揚頓挫,或輕松舒緩,或活潑輕快,或平和清晰,韻律之美非念誦不可表。
且看辛棄疾那首有名的《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哪怕詩詞深意未明,學生先已樂在其中。
二、知詩詞,描摹形象美
古詩中常見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莫論借景抑或借物,都必須塑造出一個具體形象,作為抒情言志的憑借點。所以,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歌語言形象之美,是對古詩進行審美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步驟有三:一是古詩文中一個字往往就代表著一個現(xiàn)代漢語的詞,我們要進行“擴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每個字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出來;二是古詩詞為了講究平仄、對偶,詞語順序偶有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我們要再把詞語順序“調(diào)整”過來;三是古詩詞為了符合五言詩或七言詩字數(shù)要求,又要減去一些能意會的成分,我們要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習慣把那些成分“補充”進去。我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按照“擴詞—調(diào)整—補充”三部曲,詩意迎刃而解。此后學生不必苦記苦背工具書的譯文,也能較快地讀懂詩詞大意,詩詞閱讀的快樂指數(shù)提升不少。
且看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學生們感知詩意后,看到了如此爛漫的詩詞形象美:繁華載道,爭妍斗艷,細細綠枝,不勝負荷,低垂及地,越發(fā)婆娑多姿?;ㄩg粉蝶,流連嬉戲,樹上嬌鶯,婉轉(zhuǎn)啼鳴不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春日圖!
我鼓勵學生用最優(yōu)雅的語言去翻譯詩句,讓學生在揣摩用詞的過程中充分體會詩人所描畫的景物形象,體味詩詞形象的構思巧妙。待學生審美能力漸長,領悟透徹,還可以讓學生隨詩意指引,把形象繪畫成圖,更直觀地感受詩詞中形象之美,學生對詩詞閱讀的興趣越見濃厚。
三、知作者,感受意境美
如果說,韻律美和形象美是詩詞外形,那么意境就是詩詞的精髓靈魂了。詩詞欣賞的最高境界,便是能與詩詞產(chǎn)生共鳴,感受詩詞所傳遞的意境之美。詩詞閱讀教學中,如何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不妨以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為切入點。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意淺白,白描出一幅長江送別圖,到底有何特別深意?我讓學生課前收集李白生平資料,課堂上相互交流,再適當補充,學生便初知李白其人:“他有‘詩仙美譽,詩作在全唐詩中舉足輕重,清雄奔放,余光中先生贊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他號‘青蓮居士,一身風骨,不媚權貴,杜甫說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李白自然是仰慕者眾,但他卻特別推崇孟浩然,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所以,當“孟夫子”與他分別時,自是別樣難過。”學生了解詩人與背景后,才真正體驗到句中佳境:孤單小舟,漸行漸遠,目力所及,只剩滔滔江水,永無休止,流向天際……孟夫子已經(jīng)遠去,李白仍翹首而立,不舍歸去。惜別、無奈、孤單、惋嘆,千絲萬縷纏繞于字里行間,浸漫于讀者心頭,讓人忍不住反復吟唱,細細咀嚼。此時,學生才真正領略詩詞意境魅力。真如沈得潛所言:“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p>
四、分群組,暢享詩詞美
學習詩詞最能提高學生語言審美能力。讓學生從音韻、形象、意境三個審美角度進行閱讀,才能真正發(fā)揮漢語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最大優(yōu)勢,從而讓學生愛上詩詞之美。
詩詞如此美麗,但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名家佳作卻是有限。雖然,隨著高考改革的到來,古詩詞越來越受重視,新的部編教材收錄古詩文已達124篇,但每學年也只有20余篇,遠未能滿足學生暢享詩詞之美。
所以,我組織學生進行“詩詞群組閱讀”:在課堂上學習一組詩詞后,根據(jù)該組詩詞的類別,讓學生課外找尋同類詩詞暢享閱讀,以一月為期,暢讀結束后,大家一起參與詩詞沙龍,可詠誦最愛詞句,可交流作者故事,可按詩意繪畫,可就一字行“飛花令”。
事實證明,這樣的閱讀大受學生歡迎。讀罷《鄉(xiāng)村四月》后,學生在更多的田園詩中,感受到田園生活的自在閑適,與世無爭,使人“陶然共忘機”。學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學生在更多的送別詩中,感悟友情珍貴,但也不乏豪邁,相信“天下誰人不識君”。見識《長相思》后,學生在更多的思鄉(xiāng)詩中,嘗到了鄉(xiāng)愁的苦澀,雖從未離家,但已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每一次詩詞群組閱讀,都讓學生們感覺意猶未盡,余韻無窮。
隨著詩詞閱讀量的積累,詩詞審美能力再次獲得提升;越覺詩詞美妙,越愿意自發(fā)地閱讀。這,是詩詞教學的理想效果。
唐詩宋詞,得以流傳不息,絕非偶然,其可賞析之處甚多,韻律優(yōu)美諧和,讀之朗朗上口;形象描畫真切,歷千年而仿在眼前;意境高雅絕塵,怡情冶性令人心生仰慕。故此,無論現(xiàn)代教學手段與模式如何更替,對學生閱讀詩詞幫助最大的,終屬文本之美。引領小小學童開展古詩詞閱讀,首先應注重詩詞審美教學。
參考文獻
[1]程玉紅.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小學),2017(12).
作者簡介:伍碧華,女,1972年生,廣東肇慶人,大學本科文化程度,現(xiàn)就職于肇慶市第一小學,小學一級教師,潛心于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