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定霖
【摘要】成語文化璀璨無比,成語文化很應當在語文作文課堂給予滲透。其實作文最重要的還是真情實感,你寫的真形神自然就有了。成語只是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切不可以此作為寫作重點,如果讓它喧賓奪主,到時候你就得不償失了。
【關鍵詞】成語;典雅;生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成語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部分。言簡意賅,歷經(jīng)幾千年反而越來越熠熠生輝。我們的作文是一個一個詞語構成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我們作文中嵌入這些文字精靈。
成語對高中寫作教學意義重大,但相關研究和探索并不多。如果把漢語漢文化比作璀璨的星河,那成語就是這星河里一顆十分耀眼的星星!成語大部分由古代相承沿用下來,或源自詩文典籍、神話傳說,或取材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或來自民間口語,承載著民族歷史文化和風格,蘊含著民族思維習慣和智慧,是我們漢語漢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因此,了解并靈活運用成語,也許正是中學生學習民族語言、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我文化素養(yǎng)的“終南捷徑”。而如何將成語文化滲透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就是語文教師們的責任了。
成語與寫作的邂逅早已有之。遠的不說,縱觀歷年高考作文題,命題者在命題時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他們從成語文化中所受到的啟發(fā)了。如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題是由“學而知之”聯(lián)想開去,以“ ? ? ?而知之”為題作文;1991年全國高考作文題是關于“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這些成語與作文相遇發(fā)生奇妙反應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么?
成語文化璀璨無比,而成語文化在語文課堂的滲透,對學生的啟迪熏陶卻遠遠不夠。筆者在平時的寫作教學及學生的寫作訓練中試圖尋求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求夯實語言基礎、提升寫作水平、提高文學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筆者也確實總結出了一些成語在寫作中的妙用。
一、活用成語擬新穎作文標題
題好一半文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怎么擬出人見人愛的好作文題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什么樣的作文題才算是“好”?其實,好的作文題目需要達到三個要求:一是確切精練,即符合文意不啰唆;二是生動新穎,即有所創(chuàng)新不無聊;三是有意蘊有文采,格調詩意不能少。弄清楚了好作文題的標準,我們再來“按圖索驥”,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成語詞約義豐、意蘊深刻,正是最適合作為文章標題的存在。
那用成語當作文題就一定新穎獨到嗎?不一定!所以我們強調的是活用成語,而不是直接引用。那如何“活用”成語來擬題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呢?讓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2014年高考全國一卷的作文題材料是關于“山羊過獨木橋”運動比賽引起的風波,審題立意時側重材料中體現(xiàn)的“合作雙贏”和“遵守規(guī)則”的矛盾。有學生擬的作文題是“墨守規(guī)則,亦為大道”。此標題鮮明準確,典雅大氣,又為一向貶義的“墨守”正名,中肯新穎!如此不“墨守成規(guī)”的作文題,如此機智地活用成語,確實令人嘆服!
我在給學生的作文練習里有這樣一個材料題目: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發(fā)明的“鈍感力”一詞,即“遲鈍的力量”,并認為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如今的“快”時代,人們大多太過敏感,我們是不是需要一些“鈍感力”呢?該題在立意時應側重與“敏感力”相對的“鈍感力”是一種生活智慧,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當下流行的“慢生活”的生活理念以及做決定時的謹慎三思等。有學生以“與其取巧,不如守拙”和“‘慢有目的”為題作文,標題既能彰顯觀點鮮明準確,又化用成語新穎雅致,如此擬題確實成功了一半。
二、借用成語定不俗作文意旨
成語像質地純良的黃金,歷經(jīng)時間大浪淘沙的沖洗,到現(xiàn)在仍熠熠閃光。這固然因為成語形式極美,更是因為這優(yōu)美的表皮下深藏的是漢民族的思維習慣,是累積了幾千年的民族智慧。而成語中的智慧、哲理、思辨又是借由形象生動的情景和故事展現(xiàn),因此從成語中學習思維方法,對學生而言,要比枯燥的大談邏輯容易接受得多。
成語里蘊藏著許多的民族智慧和辯證思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志者事竟成等,揭示了事物間的因果聯(lián)系,教會我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斷章取義等,彰顯了全面認識事物的必要性;化險為夷、點石成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教導我們要關注事物之間的變化,以變化的觀點看問題……當我們認識到成語具有哲理性的特點后,再將成語哲理運用于寫作中,也就有了可行性。
成語哲理性的運用,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生寫作確定立意的時候:在寫作以“寬容”為中心的材料作文時,有學生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論述中心,如此立意雖算不上新穎,但很準確,還有學生圍繞老子“以德報怨”來展開,這就能體現(xiàn)出立意的新穎深刻了;在寫“鈍感力”材料作文時,有學生以“‘慢有目的”為題,全文緊扣此題,標題立意都讓人耳目一新,還有學生認為所謂“鈍感力”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大智若愚”,并以此展開議論,思想深刻,不落俗套;在以“要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為中心寫作時,有學生聯(lián)想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以此作為行文的主旨,立意深刻集中,文質兼美……這種來自成語的靈感以及學生對于這種靈感的把握和精巧運用都讓人十分欣喜欣慰。
三、演繹成語故事充實作文內容
成語的迷人,不僅來自它們優(yōu)美表象內里蘊含的深刻哲理,也源于它們言簡意賅背后的生動故事。成語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它成為人們寫作的題材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成語故事難計其數(shù),有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故事,如開天辟地、牛郎織女、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天衣無縫、女媧補天等;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臍v史故事,如三顧茅廬、鐵杵成針、望梅止渴、完璧歸趙、四面楚歌、負荊請罪、精忠報國、手不釋卷、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有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如此豐富的寶藏,對寫作缺乏題材的學生而言,實在是大大的福音。我們在寫作教學中,如果能積極引導學生合理演繹成語故事作為素材來充實文章的內容,只要使用得當,就會別開生面,事半功倍。
例如學生在《生命向前影子在后》一文中寫道:“生命的影子如果成了前行的負累,毅然甩開,方能成就大事。項羽率楚軍救援巨鹿,軍隊渡過漳河,便鑿沉船只,砸破鍋碗,燒毀軍帳。由此,斷了后路,士卒一心奮戰(zhàn)向前,志氣高漲,終大敗秦軍?!蓖ㄟ^對破釜沉舟故事的演繹再現(xiàn)來論證甩開影子才能一往無前的觀點,援引成語典故,語言精練,有說服力。
有人把這類“以成語故事為題材的作文”稱為成語作文,認為可以當作是“一種新的作文樣式”??梢姵烧Z文化的如此滲透是大有可為的,也值得我們去上下求索。
四、擴寫描寫性成語擺脫陳詞套語
前面已經(jīng)提到學生使用成語時,特別是一些描寫性成語時,總是不加篩選,不加修飾,導致文章沒有吸引力,讓人讀不下去。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成語已有的情景基礎上,加入聯(lián)想和想象,拓展成語的意境,甚至就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換,再現(xiàn)成語表現(xiàn)的情景。
其實作文最重要的還是真情實感,你寫的真形神自然就有了。成語只是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切不可以此作為寫作重點,如果讓它喧賓奪主,到時候你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