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尹東
王君老師說,“我現(xiàn)在真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我為之耗費了時間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世界上簡直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無聊這件事情本身更無聊,更讓人覺得無趣與絕望。但意義是靠自己創(chuàng)造的。”追劇,也是如此??赐暌徊縿?,如果稍微琢磨琢磨,悟出點兒什么,那追劇的這一大把時間,也就被賦予了意義了。本期接著聽王君老師的追劇思考。
上一次我們聊的主角是顧廷燁,這一回,我想說說另外一個主角,盛明蘭。
明蘭作為故事中的第一女主角,這個形象塑造得還是比較飽滿的。而我最感興趣的是,作為貴族家庭的庶出女兒,這個女孩子的身世最是可憐——親娘慘死,嫡母不慈,姨娘兇狠,父親不愛,姐妹難纏,就連健健康康地活下來,對明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遑論最后嫁得佳婿,把榮耀和幸福雙雙攬入懷中。
“原生態(tài)”的明蘭是一個天真率直的小丫頭,相當聰慧,嘴巴也非常伶俐,想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眼看上去就機靈得很,甚至還有點兒早熟。母親死后,如果明蘭繼續(xù)保持這樣心直口快的狀態(tài),在盛家,恐怕得是“步步驚心”的。
在第一集中,聰慧的明蘭就通過投壺比賽保住了大姐的聘禮——大雁。古人將大雁視為婚姻的象征,因為大雁最重夫妻感情,一方死掉,另一方會選擇自殺。
但最后明蘭是如何一步步實現(xiàn)認知升級,從而調(diào)整和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而離幸福越來越近的呢?
我以為,有四個人,在她的成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個人,教會了她“藏”。
在一十男強女弱的社會環(huán)境下,婚姻的成敗決定了女性的一生。
這個人,就是盛明蘭的第一個老師——她的親生母親。作為盛府最沒有地位的小娘,明蘭母親過得十分艱難。她安于自己的出身,也安于自己的境遇,“忍耐”是她唯一的自保方法。在府中,她不爭不搶、不言不語,哪怕被欺負得日常吃穿和冬日取暖都成問題了,也不發(fā)一言。但即使這樣,她最后還是被惡毒的林小娘設計,難產(chǎn)而死。這位母親,在臨死之前反復叮囑明蘭要“守拙”“不能冒尖”。后來,明蘭才真正聽進去了母親的話。她藏起聰慧,掩埋鋒芒,忍辱負重,認真“裝傻”。她從來不和兩個姐姐爭寵邀功,小心翼翼地不讓自己的美麗和才華掩蓋了姐姐們的風采??梢哉f,這個小姑娘,把韜光養(yǎng)晦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而這份少女時代就養(yǎng)成的忍耐克制之心,也讓明蘭長大后不管是在娘家當家還是在婆家當家,都從不沖動冒進。她隱忍自持,善于以退為進。比起嬌憨的如蘭和驕傲的墨蘭,只有明蘭,才真正像一盆默默散發(fā)香氣的蘭草,愈久彌香。
但就像明蘭母親的絕對忍耐并沒有帶給自己安寧和幸福一樣,一個女人,如果僅僅只會忍,是不可能圓滿的。缺乏外在輔助條件的“忍”,則幾乎可以算一種非常不健康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
不是不能還擊,而是如何還擊。這一點,必須有人教會明蘭。
第二個人,教會了她“亮”。
這個人,是明蘭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而且是個很懂教育的、很高明的老師。她就是明蘭的祖母。這位祖母簡直是《知否》一劇中最可愛的人物,我真是恨不得請她到我們學校來做個報告,講講什么是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明蘭最大的幸運就是在母親去世之后,得以到祖母膝下教養(yǎng)。我把這位祖母和我自己對比了一下,發(fā)現(xiàn)了她的眾多優(yōu)點,而且以下三個優(yōu)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
有人說,盛老太太是上一屆家斗的總冠軍,絕對沒有錯了!
在體育這一塊上,確實可以看出盛老太太為明蘭用心之深遠。
本來就是庶出,倘若沒有祖母的收養(yǎng),明蘭就得不到那么好的教育,更不可能端莊大氣、處事內(nèi)斂。
第一,她對明蘭實行的完全是素質(zhì)教育。她支持明蘭讀書,明蘭字寫得不好,她從來不苛責,相反,她根本不在學業(yè)上和明蘭較勁兒。她把明蘭培養(yǎng)得“十八股武藝”樣樣在行。特別是在體育這個學科上,明蘭更是出類拔萃。后來不管是在馬球賽場上艷冠群芳,還是經(jīng)歷各種大難死里逃生,甚至最后逃離皇宮送皇帝的親筆詔書,要是明蘭的身體素質(zhì)不夠好,都是做不到的。她更是打開“家門”,一方面想方設法地把皇宮里見過大世面、經(jīng)歷過大風波的最高明的嬤嬤。請到家里教育幾個女孩兒,同時,又把明蘭帶出“家門”,讓她跟著自己一起回老家,見世面,經(jīng)風雨,讓明蘭看到了世界上最無恥的丈夫和婆婆的樣子,以及對付他們的方法。這些都極大地開啟了明蘭的心智,促進了她的成長。
第二,她用的全部是啟發(fā)式教育。對華蘭是如此,對明蘭,她更是如此。這位高明的祖母常常放手讓華蘭和明蘭對自己和家里的各種大事拿主意,以此作為對她們的歷練。她總是非常有耐心地傾聽孫女們的想法,然后給予點撥和幫助。她幾乎從來不會在明蘭、如蘭自己未做決定之前就以長者為上的態(tài)度橫加干涉和指責。這樣的培養(yǎng)讓明蘭和華蘭因獲得極大的發(fā)揮空間和訓練機會而慢慢變得極有擔當,大事臨頭的時候也不會亂了陣腳,而是考慮周全,從容應對。這位祖母放手讓孫女們“嘗試”的理念,不怕失敗的理念,倒是和我們學校的理念不謀而合的。
第三,她自身相當開明,頭腦里沒有太多的封建束縛,一些虛偽的道德觀念從不在這位老太太的人生詞典中。她教給明蘭的,都是更加符合人性的價值判斷。在對待明蘭和小公爺?shù)母星樯?,在對待明蘭當家時候“利用”兄長長柏一事上,在自己被王家姐妹下毒事件的分析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位清明的老太太是如何把自我的好惡放在一邊,而把基本的是非判斷、家族大義、人生大義放在第一位的。這是一位沒有被傳統(tǒng)道德的糟粕綁架的老人,一生通透達觀,為明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我想,她給予明蘭最大的財富乃是讓明蘭擁有了一種超越性的智慧: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使點兒手段的時候使用一點兒手段也未嘗不可。
看事通透的盛老太太也經(jīng)歷過慘淡的人生——小說里,盛老太一見鐘情喜歡上了盛紘的爹,但他只是個窮書生,勇毅侯自然不同意這門親事,于是盛老太和家里鬧了不和??蛇@盛老爺跟他的兒子盛紘一樣寵妾滅妻,老太太幼年的兒子同樣夭折于小妾之手。
如果說,親生母親教會了明蘭“藏拙”,這位祖母,則教會了明蘭如何智慧地“亮劍”。有了“亮劍”保駕護航的“藏拙”,才讓明蘭徹底擺脫了母親那股被人欺負的命運,擁有了自主的充滿了尊嚴的人生。
第三個人,教會了她“舍”。
明蘭和齊衡的感情糾葛,是《知否》劇中很好看的一部分,也是很現(xiàn)代的一部分。說齊衡是明蘭的老師,有些牽強。但是,也確實是因為這個男人的出現(xiàn)和消失,再出現(xiàn),再消失,讓明蘭真正被錘煉、被鍛打。一個女人,如果沒有在情天恨海里經(jīng)歷風呼海嘯,沒有在愛情生活中有足夠的清醒和自知,她的心智是不可能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的。
明蘭和齊衡這組cp,也是讓人操碎了心。但其實,在小說里有這樣的描寫,倒是能引發(fā)不一樣的理解——顧廷燁怔怔地看著對面的女孩:“我……不是有意怪你,只是每回提起齊衡,你總是莫名心虛……”明蘭仿佛被觸及心底最深處的地方,心中隱匿的那一處轟然塌方,被掩藏住的丑陋無處躲藏。她一手撐著桌,哀戚道:“……我心虛,是因為,當一十人待我真心真意時,我卻只想著自己。”
齊衡對明蘭的愛,天地可鑒。但是,一份愛是否被成全,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齊衡和明蘭,屬于典型的有緣無分之人。但可貴的是,在這有緣無分面前,在祖母的理解支持下,明蘭表現(xiàn)出了珍貴的“舍得之心”。有可能屬于她時,她爭取;但已經(jīng)確定不再屬于她后,她得體地退出,而且,從此不再回首??梢哉f,因為明蘭的清醒,她和齊衡的故事,才真正成了“故事”,而沒有成為“糾葛”。我始終覺得,這個齊衡,就是老天爺為明蘭設計的一堂課,這堂課的主題就叫——放下。
齊衡這位老師,可能是被動的。但明蘭的學習,卻是主動的。
明蘭跨越了齊衡這道坎兒,她的人生,才可以真正變得輕松,她才能真正地獲得精神的自由。
第四個人,教會了她“得”。
聰慧如明蘭,依舊有自己的認知缺陷。她事實上還是不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她是秉承著“不能嫉妒”“賢淑柔順”的心態(tài)嫁進顧家,成為顧廷燁的大娘子的。
顧廷燁對自己老婆的改造,我覺得是《知否》一劇中最好玩兒,最具現(xiàn)代情懷的部分。
顧廷燁這個人物形象相當成功,乃是因為他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是超越那個時代一股人的平均認知的。比如,他的心中一定沒有“女權(quán)”這樣的詞語,但是,對人的天然的尊重讓他對女人有特別的愛護,而對于自己的妻子,他更有現(xiàn)代化的希求:他希望自己的妻子“嫉妒”,不支持丈夫納妾;他希望妻子經(jīng)常對自己說“不”,以此讓妻子真正獲得在家里的主人翁地位;他希望妻子有勇氣在老公面前撒撒潑,以此回到最純粹最本真的女兒狀態(tài)……總之,顧廷燁自己從來“不裝”,他便也希望自己的愛人也不要“裝”。夫妻二人坦誠相待,以人對人的方式相處,而不是以上級對下級的方式,或者侍女對主人的方式相處。
在男尊女卑思想深入骨髓的時代,這真是一個艱難的課題。在這個問題上顧廷燁對明蘭有著一次次的啟發(fā),明蘭的懵懂無知和顧廷燁的不愿點破,形成了很多詼諧的家庭生活細節(jié),讓人忍俊不禁也著急萬分。明蘭不知道,這才是丈夫能夠給予自己妻子的最珍貴的禮物:引導她放下禮教中所有的束縛,傾聽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聲音,為自己而活,做最最本真的自己。
在封建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男性(丈夫)的能力不僅決定了女性以后的社會階層和生活品質(zhì),更左右了女性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是的,做自己!成為自己!唯有對這一件事情,我們真的可以執(zhí)著一些。
顧廷燁自己是這么做的,所以他的人生,才有足夠多的風浪,也有了足夠多的精彩。他希望,自己所愛的明蘭,也能在自己的家中,在自己的丈夫面前,無拘無束地做自己。該正大光明地得到的,就大大方方地擁有和享受。而不是像聰慧如華蘭,在夫家,卻還是完全遵從于傳統(tǒng)禮教,在丈夫面前卑微謹慎、小心翼翼來獲得自全,以至于委屈多多。
這個時候,顧廷燁所做的,是引領著明蘭,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價值觀和家庭價值觀,乃至于重塑自己的愛情價值觀和家庭價值觀。這樣的引導,是多么高級的引導。這樣的思維方式的塑造,超越了時代,超越了性別。這是有大格局大胸懷的丈夫,才可能去做的事情。這才是明蘭真正的“高嫁”,她遇到了真懂她,真欣賞她,愿意給予她全部的自由,愿意和她一起成長的男人。
這才是女人之大幸??!
我以為,這四個人中,按照我們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明蘭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他人”。母親是明蘭的原生家庭的映射,祖母和丈夫是他生命旅程中的貴人,齊衡則是她必經(jīng)的生命體驗和思維體驗。這些“教育者”的不同格局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明蘭。而格局越大的教育者,越能影響明蘭的思維格局,從而在根本上成就明蘭。祖母和顧廷燁都屬于這一類的大格局的教育者。
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是自己經(jīng)營所得。但這個“經(jīng)營”,不外乎是兩種東西:一是獨特的經(jīng)歷,二是所遇之人。所以,我一邊追劇一邊感慨:對于我的兒子、我的學生、我的家人來說,我又屬于哪一類“重要的他人”呢?我又有能力成為哪一類“重要的他人”呢?我是否有足夠大的格局,給予他們獨特的經(jīng)歷,是否能夠像顧廷燁一樣,對自己所愛的人,承擔起價值觀引領的責任呢?
除此之外,看《知否》,我還不斷提醒自己要高度警惕:千萬不要把教育簡單化了。
人的成長真的是非常復雜的事情。就算是相同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方法,都不一定能夠培養(yǎng)出相同的孩子。盛家的五個孩子,都在一個學堂讀書,聽一個爹一個老師的教誨,但他們卻性情迥異,志趣截然不同??赡苡腥藭f那是因為他們的親娘不一樣,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就不一樣。但其實,哪怕是一個娘,撫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依舊天差地別。顧家大娘子王氏一子二女:大兒子正派端莊博學正直,大女兒淑雅賢能善良和順,小女兒卻天真稚氣一派無邪,還有些小任性小胡鬧。林小娘所生的一子一女呢?雖然這個既勢力又狠毒的媽媽天天在他們面前聒噪,但也只有女兒墨蘭像她,她的兒子盛長楓卻跟媽媽和妹妹完全不是一路人。
在電視劇《都挺好》里,盡管蘇母對兩個兒子都非常寵愛,但大兒子和二兒子的性格也很不相同。所以,成長不僅僅需要父母等身邊人的參與,也不開自己的努力和選擇。
所以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復印件之類的言論,其實也是把教育簡單化了的說法。
這就是追劇的樂趣。
哪里沒有教育?哪里沒有人生之思啊?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