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群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yī)院,云南芒市 678400
現今,胸腔鏡手術因其創(chuàng)口比較小,術后恢復較快,逐漸被使用于臨床,然而,如果鎮(zhèn)痛不佳可能對患者呼吸產生影響,對其肺通氣功能帶來不良影響等。單次胸椎旁神經阻滯由于具有比較強的鎮(zhèn)痛效果,且相關并發(fā)癥比較少,逐漸在胸科手術中被應用[1]。該文分析資料是2016年4月—2018年8月該醫(yī)院收入擬行胸科手術治療的70例患者,探究全麻復合超聲引導下的單次胸椎旁神經阻滯實施在胸科手術患者對其術中與術后的鎮(zhèn)痛作用及價值,現報道如下。
該文研究數值來自本醫(yī)院收入擬行胸科手術治療的70例患者,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一組納入35例。對照組:男女之比是21比14,年齡最低41歲,最高 72歲,其年齡均值為(67.12±3.43)歲;試驗組:男女之比是20比15,年齡最低42歲,最高74歲,其年齡均值為(67.15±3.48)歲。對兩組基礎資料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ASA分級II級到III級且擬行胸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②患者與患者家屬將知情同意書簽訂,該研究方案提交醫(yī)學倫理會且獲得批準。
排除標準:①有凝血功能異常;②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對照組采取靜吸復合全身麻醉,麻醉誘導:對患者靜脈注射0.02~0.05mg/kg咪達唑侖(國藥準字H10980026)結合2.00 mg/kg丙泊酚(國藥準字H20073642)結合4.00 μg/kg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54172)結合0.60 mg/kg羅庫溴銨(注冊證號H20130486);麻醉維持:對患者每小時持續(xù)泵注4~6mg/kg丙泊酚,每分鐘持續(xù)泵注0.08~0.15 mg/kg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197),并使患者持續(xù)吸入1%~3%七氟烷。
試驗組采取全麻復合超聲引導下的單次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誘導用藥同對照組,采取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儀,采取線陣探頭,探頭設為8.0 MHz,在T4~T5椎間隙的中點連線外面2 cm部位穿刺,得到椎旁間隙相關圖像,通過超聲引導下進針到椎旁間隙,當回抽未見血液、未見氣體、未見腦脊液,則將2 mg/kg 0.5%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60137)注入,麻醉維持用藥同對照組。
評比對照組和試驗組術后2、6、12、24 h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值、術后并發(fā)癥總統計率、術中瑞芬太尼應用劑量。
指標錄入SPSS 21.0統計學軟件予以計算和分析,計量資料(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值、術中瑞芬太尼應用劑量等)表示成均數±標準差(±s)形式,與正態(tài)分布相符,數據實行t檢驗,計數資料(術后并發(fā)癥總統計率等)表示成例數(n)或率(%)形式,數據實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后 2、6、12、24 h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值與對照組對應計算值實行檢測及分析,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術后 2、6、12、24 h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值對比[(±s),分]
表1 兩組術后 2、6、12、24 h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值對比[(±s),分]
組別 術后2 h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對照組(n=35)試驗組(n=35)t值P值4.20±1.23 2.78±0.50 4.72±1.30 2.59±0.60 4.95±1.40 2.98±0.70 3.16±1.20 2.30±0.41 6.327 0.000 8.801 0.000 7.445 0.000 4.012 0.000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統計率與對照組對應計算值實行檢測及分析,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統計率對比
對照組術中瑞芬太尼應用劑量 (1.89±0.40)mg,試驗組術中瑞芬太尼應用劑量(1.10±0.23)mg,試驗組術中瑞芬太尼應用劑量與對照組對應計算值實行檢測及分析,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129,P=0.000<0.05)。
胸科手術因為采取胸腔鏡相關器械,術中操作對患者肋骨產生影響,胸腔鏡器械可能對患者肋間神經產生損害,引發(fā)患者術中、術后疼痛比較嚴重,還容易引發(fā)術后并發(fā)癥癥狀,不利于術后恢復,而僅僅將麻醉鎮(zhèn)痛藥物劑量加大又會提升術后并發(fā)癥情況[2-3]。
胸椎旁神經阻滯是使局部麻藥注到患者的胸椎旁間隙部位,獲得注射位置同側附件所階段軀體及交感神經被阻滯[4-5]。而且,胸椎旁神經阻滯相關操作比較簡便,還可以減少患者術后嘔吐、惡心等并發(fā)癥狀況,在超聲引導下開展操作還可以提升穿刺準確性,獲得更優(yōu)效果[6-7]。
該文數據指標表明,試驗組術后2、6、12、24 h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值相較對照組對應計算值顯著減少[(2.78±0.50) 分、(2.59±0.60) 分、(2.98±0.70) 分、(2.30±0.41)分 vs (4.20±1.23)分 、(4.72±1.30)分 、(4.95±1.40)分、(3.16±1.20)分]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統計率相較對照組對應計算值顯著減少 (2.86%vs 17.14%),試驗組術中瑞芬太尼應用劑量相較對照組對應計算值顯著減少(1.89±0.40)mg vs(1.10±0.23)mg。王錢榮等[8]相關研究中,觀察組術中瑞芬太尼劑量低于對照組(1.2±0.4)mg vs (2.0±0.4)mg,觀察組并發(fā)癥狀況低于對照組(6%vs17%)。和該文結果具有一定相似性,說明該文結果有效性。體現:將全麻復合超聲引導下的單次胸椎旁神經阻滯用于胸科手術患者中可以獲得良好術中鎮(zhèn)痛效果,減少術中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瑞芬太尼)的應用劑量,而且,術后也可以獲得較優(yōu)鎮(zhèn)痛效果,并減少術后相關并發(fā)癥,有助于患者術后機體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對胸科手術患者開展全麻復合超聲引導下的單次胸椎旁神經阻滯表明良好術中和術后的鎮(zhèn)痛效果,體現重要臨床價值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