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艷,雷梟,侯華芳,羅琪,廖婉君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
目前,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種惡性腫瘤中分別占第3位和第4位。據(jù)Mármol等[1]報道,全世界每年有100~200萬新診斷CRC患者,并且因CRC死亡的患者也高達70余萬人。手術治療是目前CRC最主要的治療手段,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是圍手術期快速康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胃腸病變、全身狀況等均會對胃腸功能產(chǎn)生影響[2-3],容易引起腸管擴張,菌群失調(diào),導致腹脹,甚至還可引起腸粘連、吻合口漏等嚴重并發(fā)癥。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嚴重影響患者全身營養(yǎng)狀況,且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額外的住院費用,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相關研究[4-5]表明,中醫(yī)藥在術后腸功能的恢復上療效獨特,尤其是中藥外敷、灸法對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有明顯的改善。陳青等[6]發(fā)現(xiàn),西醫(yī)技術和中醫(yī)方法聯(lián)合運用治療腹脹的效果優(yōu)于單獨運用,但傳統(tǒng)灸法不僅費時、費力,容易燙傷,而且住院病房病患較多、通風條件差,艾煙不易散發(fā),常有熏人刺鼻的不適感,影響了其在外科病房中的運用。腸通膏為本院中醫(yī)科研制的院內(nèi)制劑,將中藥細粉末與賦形劑混合制成藥膏,治療時將藥膏均勻敷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然后用多源頻譜治療儀照射敷藥部位,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熱力作用即透皮入血,達到中藥外敷和灸法的雙重作用。本研究通過對比腸通膏聯(lián)合多源頻譜治療儀和單用多源頻譜治療儀在促進CRC患者根治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的作用,旨在探究腸通膏的臨床療效,進而為臨床應用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jù)。
本次研究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行CRC根治術的1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排除終止研究者,最終確定治療組有效病例80例,對照組有效病例80例。
納入標準:(1)符合手術標準,年齡18~70歲;(2)術前腸鏡及病理活檢確診為CRC并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3)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同意參加治療者;(4)中醫(yī)證型氣虛為本,氣滯血瘀寒凝為標,證見: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神疲乏力、氣短、自汗,舌淡,苔薄白或淡嫩,脈弱。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合并心腦腎等嚴重疾病患者;(3)有機械性腸梗阻患者,神志昏迷、癡呆或皮膚感覺功能減退者;(4)局部皮膚有破損及瘙癢的患者;(5)對敷貼藥物過敏者。排除標準:符合納入標準,但因其他原因不能持續(xù)堅持治療者;因各種原因未完成治療者,如治療記錄不完整,治療中途放棄,治療過程中采用了其他治療方法,療效模糊無法判斷或資料殘缺影響治療者,符合上述條件其中任意一條者,將其從中剔除。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婚姻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次研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兩組患者均給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治療,術后按照要求常規(guī)禁食,給予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予以多源頻譜儀照射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將多源治療儀(MF-C02B,成都鑫博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垂直照于患者腹部15~20 cm處,選擇低溫或中溫模式,以患者感到溫熱為宜,3次/d,每次30 min。治療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熱度,防止燙傷。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腹部外用“腸通膏”治療,將藥膏均勻涂抹于患者腹部,避開傷口,厚度約2~3 mm,大小根據(jù)患者體型、手術切口部位確定,在藥膏上覆蓋3層生理鹽水浸濕的無菌紗布,3次/d,每次30 min。
操作者為本科室傷口造口??谱o士,實施前1個月后由腸通膏的研發(fā)老師進行示教、培訓,實施期間中醫(yī)科派專人每周到本科病房了解患者情況并監(jiān)督和指導工作。建立微信群,及時匯報患者情況并解決各種技術問題。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社會人口學資料比較[n(%)]
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后24 h、48 h、72 h觀察腸鳴音、腹脹程度及伴隨癥狀(包括腰痛、浮腫、發(fā)熱、惡心、嘔吐、心悸、自汗乏力等),記錄患者首次排氣、排便、進食時間。
參照“史密達治療功能性腸脹氣的臨床研究”[7]結合術后腹脹療效標準[8]擬定:(1)輕度腹脹:可感到有氣體在腹內(nèi)轉(zhuǎn)動,但無切口脹痛感,不影響休息和睡眠,見腹部輕度隆起,腹壁張力略大;(2)中度腹脹:伴惡心,切口脹痛但能忍受,影響休息和睡眠,見腹部中度隆起,腹壁張力較大;(3)重度腹脹:伴嘔吐,切口脹痛,煩躁不安,呻吟,甚至出現(xiàn)呼吸困難,不能休息和睡眠,見腹部明顯隆起,腹壁張力大,叩診鼓音。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組患者在術后24 h的腸鳴音恢復、腹脹程度、肛門排氣方面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肛門排便情況和進食情況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在術后48 h的腸鳴音恢復、腹脹程度、肛門排氣情況、肛門排便情況、進食流質(zhì)飲食情況和伴隨癥狀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在術后72 h的腸鳴音恢復、腹脹程度、肛門排氣情況、肛門排便情況、進食流質(zhì)飲食情況和伴隨癥狀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術后24 h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術后48 h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表4 兩組患者術后72 h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CRC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歐美國家是導致癌癥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9- 10]。在我國,CRC發(fā)病率位列惡性腫瘤第3位[11]。手術是CRC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而手術對胃腸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是無法規(guī)避的,術后如何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是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臨床課題[12]。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與手術效果、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患者的整體康復密切相關。由于術后腸功能紊亂病因復雜,目前尚缺乏促進術后胃腸功能的有效方法和藥物,臨床上針對術后胃腸功能紊亂主要采取禁食、胃腸減壓以及早期功能鍛煉等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提出應用中醫(yī)外治法實施CRC患者術后輔助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
祖國醫(yī)學認為,腹部手術后正氣虧虛不運,導致氣滯血瘀寒凝,胃腸因此運行緩慢,出現(xiàn)腹部脹滿疼痛、惡心便秘等癥狀,治療需以通腑行氣為主[13]。因術后不能立即進食,口服中藥不便,中藥外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認為: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爾。外治同內(nèi)服藥一樣,也必須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故本研究提出:患者經(jīng)過術前及術中的消耗,氣虛不能推動為本,氣滯血瘀寒凝不通為標,呈本虛標實的狀態(tài),因此本研究所選用的中藥攻補兼施,在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同時補益正氣,切中病機。采用厚樸、青皮、檳榔、丁香、小茴香、萊菔子、大黃等行氣通腑、活血溫中,并以白術、黃芪益氣補中,共奏行氣消痞、活血化瘀、散寒通絡、益氣健脾之功效。艾灸通過熱力作用透入到肌膚腠理,具有溫經(jīng)通絡、扶助陽氣、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等作用。田柏亞等[14]將80例骨科術后腹脹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艾灸神闕、關元、中脘、氣海,結果表明患者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規(guī)律性腸蠕動出現(xiàn)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甘昌芝等[15]對60例混合痔手術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在肛腸科術后護理常規(guī)的基礎上加艾灸盒預防性治療,患者術后6 h及24h腹脹和腸鳴音評分、首次排氣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3%,優(yōu)于對照組的46.88%。此外,黃華勇等[16]對60例雙足底涌泉穴及胃腸反射區(qū)進行恒溫足底隔姜灸,其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緩解腹脹癥狀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本研究在治療時將藥膏均勻敷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然后用多源治療儀照射加熱敷藥部位,通過熱力的作用加強中藥藥效的滲透吸收,達到中藥外敷和灸法的雙重作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有中脘、下脘、神闕、天樞、氣海、關元等穴位,中脘、下脘屬任脈,具有理氣通腑、和中健脾等作用;神闕、氣海為補益氣血之穴;天樞調(diào)理腸胃,順氣通腑,同時熱敷腹部穴位可加快腸道血管的擴張,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胃腸道功能,恢復腸道蠕動排氣。
本研究顯示,術后24 h、48 h和72 h,治療組的腸鳴音恢復情況、腹脹情況、伴隨癥狀情況和肛門排氣情況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術后48 h和72 h,治療組在肛門排便情況和進流質(zhì)飲食情況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術后24 h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此研究結果與王晶等[17-18]的研究結果一致。因而通過本次研究可以推測,腸通膏聯(lián)合多源頻譜治療儀有利于實施CRC根治術的患者術后腸道功能的恢復,降低腹脹發(fā)生的機率,從而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整體康復。
腸通膏聯(lián)合多源頻譜治療儀作為中醫(yī)藥特色療法之一的中藥外敷療法,通過應用中藥外用劑型將藥物貼敷于特定部位或穴位,達到調(diào)理局部及整體陰陽平衡,可避免口服給藥的肝臟首過效應和胃腸滅活,提高有效血藥濃度,對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緩解術后腹脹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具有安全、方便、可操作性強的優(yōu)勢。另外,國內(nèi)患者對中藥的接受程度高,藥物無明顯毒副作用,患者依從性強,有利于臨床的工作的開展。自本研究實施以來,未發(fā)現(xiàn)患者有特殊不適感。
綜上所述,腸通膏聯(lián)合多源頻譜治療儀能夠快速、有效減輕CRC根治術后腹脹,促使患者腸鳴音恢復,明顯縮短肛門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促進其腸道功能的恢復,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