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做一道選擇題。
下列哪些選項是“吉普賽人”的別名?
A.阿金加諾人 B.波希米亞人
C.弗朗明戈人 D.茨岡人
正確答案是:A、B、C、D 全部都是!“阿金加諾人”是希臘人為他們起的名字,“波西米亞人”是法國人對他們的稱呼,西班牙人叫他們“弗朗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茨岡人”。
這么多別名從何而來? 這不得不提吉普賽人的最大特點:居無定所。15世紀,吉普賽人散布于歐洲各地,從南部的西班牙到北部的俄羅斯,再到西部的英國,甚至連東方的印度都有他們的身影。
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從何而來。吉普賽人沒有耕地,不依靠傳統(tǒng)農業(yè)為生,甚至連房子都沒有,他們常年居住在篷車中,游蕩在亞歐大陸上。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在《茨岡》中,對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有著細致的描述:
人們紛紛出來,一片嘈雜聲,
家家忙著拆下帳篷,
裝上大車,準備啟程;
大家都一齊出發(fā),瞧:
空曠的平原上熙熙攘攘,
毛驢背上橫架著兩個大筐,
小孩兒就坐在筐里玩耍,
丈夫、兄弟、媳婦和姑娘,
老的、小的,都跟在后面
……
對于吉普賽人來自何方的猜測,造就了以上諸多稱呼。其中,流傳最廣、最受肯定的稱呼“吉普賽”,是英國人起的。黝黑的皮膚讓英國人以為他們來自埃及,“吉普賽”(Gypsy)就是從“埃及”(Egypt)音變而來的。
然而,吉普賽人更喜歡別人稱他們“羅姆人”(Roma)。18世紀80年代,語言學家通過對吉普賽方言的考證,發(fā)現(xiàn)吉普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這也揭曉了他們從何而來:吉普賽人最早生活在印度的西北部,“羅姆”(Rom)是他們的族名。
吉普賽人最初離開家園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無從考證,目前可以知道的是,5—7世紀之間,他們出現(xiàn)在波斯,即現(xiàn)在的伊朗一帶;10—11世紀,他們經過中東到達巴爾干半島;15—16世紀,吉普賽人已散布在全歐洲。
昏暗逼仄的小房間,兩把椅子,一張桌子,神秘的祈禱詞,年邁的吉普賽老婦人和渴望得到命運啟示的小男孩……這不是《哈利·波特》的電影場景,而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中《煉金術士》一文的開篇描寫。
在不少文學藝術作品中,吉普賽人都被賦予“命運指引者”這一玄之又玄的角色,比如《煉金術士》中為牧羊少年開啟奇幻之旅的吉普賽老婦人,又比如《巴黎圣母院》中“愛與美”的化身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為什么吉普賽人會如此頻繁地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摘下文學的浪漫面紗,現(xiàn)實中的吉普賽人究竟是怎樣的?
如果必須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吉普賽人,大家?guī)缀醵紩x擇“神秘”,“通靈者”好像是吉普賽人的代名詞,水晶球、塔羅牌、占卜術仿佛是每個吉普賽人的“標配”。
《巴黎圣母院》中,埃斯梅拉達初次登場便被扣上了“巫術”的帽子:
“佳麗,現(xiàn)在是幾月份? ”山羊抬起一只前腳,在手鼓上敲了一下。果真是一月份。群眾遂報以掌聲。
“佳麗,今天是幾號? ”少女把手鼓轉到另一面,又問道。佳麗抬起金色的小腳,在手鼓上敲了六下。
“佳麗?!卑<芭梢恢庇檬止淖魉#址艘幻嬖賳柕?,“現(xiàn)在幾點鐘啦? ”佳麗敲了七下。就在這時候,柱子閣的時鐘正好敲了七點。
“這里面準有巫術!”人群中有個陰沉的聲音說道。
實際上,吉普賽人并沒有什么神秘之處,沒有國家,沒有土地,沒有固定的居所,流浪與貧窮催生了他們獨特的謀生之道:占卜與馴熊。從事占卜的主要是吉普賽女性,吉普賽男性會購買幼熊加以馴化,四處表演討生活。
四處流浪,不務正業(yè),這讓吉普賽人長期遭受歧視。15世紀末,歐洲各國曾紛紛以“傳染疾病、行巫術”等理由驅逐吉普賽人。
時至今日,全世界大約有500 萬至1000萬吉普賽人,他們大多居住在歐洲。雖然其中有不少人過上了穩(wěn)定的生活,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仍保持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他們依靠房車進行遷徙,找到合適的露營地便安營扎寨,短暫的停留使他們無法同當?shù)厝撕芎玫啬ズ希瑖澜c外族通婚也使他們難以融入當?shù)厣鐣?。這些流浪的吉普賽人幾乎不上學,受教育程度很低,無法在現(xiàn)代社會找到好的工作,只能靠給人修鍋補盤、采些草藥換取微薄的收入。還有不少人四處行乞,更甚者,靠小偷小摸過日子,使得人們避之唯恐不及。
“我們的音樂,我們的藝術,我們的傳統(tǒng)服飾,都被偷走了,在世界各地的演奏廳和博物館里,它們被當作西班牙、匈牙利、捷克、法國……的文化演奏著、展示著。”這是加拿大作家、吉普賽人羅納德·李在《天咒的吉普賽人》中的一段文字。
不得不承認,流浪的吉普賽人在歐洲藝術文化發(fā)展進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許是因為不知根在何處,流浪于世界卻又不被世界接受,吉普賽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造就了熱情、奔放、灑脫的民族特性。
藝術家們從這無拘無束、獨具魅力的性格中汲取了無數(shù)靈感,在世界藝術長廊中塑造了許多熠熠閃光的人物形象:《巴黎圣母院》 中美麗善良、 命運凄慘的埃斯梅拉達,《葉塞尼亞》中能歌善舞、聰明勇敢的葉塞尼亞……在這些文藝作品中,成為主角的吉普賽人被藝術化地渲染,加深了這個民族的神秘和傳奇。
在文學作品中,吉普賽人往往能歌善舞,這與現(xiàn)實中的他們熱衷用音樂舞蹈表達心聲有關。在吉普賽人眼中,手風琴不是拿來傾訴孤獨的,嘹亮的歌聲不會表達更多的無奈與苦難,音樂里有的,是自由和熱情。至于吉普賽舞蹈,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這樣描述:
她在一張隨便墊在她腳下的舊波斯地毯上翩翩舞著,旋轉著,渦旋著……她就這樣飛舞著,兩只滾圓凈潔的手臂高舉過頭上,把一只巴斯克手鼓敲得嗡嗡作響;只見她的頭部纖細,柔弱,轉動起來如胡蜂那樣敏捷;身著金色胸衣,平整無褶,袍子色彩斑斕,蓬松鼓脹;雙肩裸露,裙子時不時掀開,露出一對優(yōu)美的細腿……
女性舞者穿著艷麗多層的裙子,袒露肩頸和雙臂,舒展地旋轉……你應該發(fā)現(xiàn)了,熱情洋溢的弗拉門科舞就源自吉普賽舞蹈。
想要直接領略吉普賽歌舞的魅力,歌劇《卡門》是不二選擇。這部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是世界上出演次數(shù)最多的歌劇,它塑造了家喻戶曉的吉普賽女郎形象——敢愛敢恨的卡門,貢獻了大量耳熟能詳?shù)臉非犊ㄩT序曲》《斗牛士進行曲》《波西米亞舞曲》……吉普賽人的激情、自由、熱烈在其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時間是用來流浪的,生命是用來遺忘的,靈魂是用來歌唱的。神秘浪漫、奔放熱情,一駕馬車載起隕落的星月,茫茫平原指向未知的他鄉(xiāng)。留不住的吉普賽人,血液里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