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松,蘇明然(通訊作者)
(西藏阜康醫(yī)院放射科 西藏 拉薩 850000)
腦梗塞是一種突發(fā)性腦部疾病,由于局部腦組織的供血功能受到阻礙,產生腦組織壞死,造成神經功能缺失,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惡心、癱瘓等[1]。有研究指出,在疾病發(fā)病后6h內給予有效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改善預后,提高治療成功率。因此積極有效的診斷腦梗塞合并腦出血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以6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磁共振成像與CT診斷腦梗塞并腦出血的應用價值。
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60例,研究時間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所有患者中,男、女各36例與24例,年齡為38~70歲,平均年齡為(49.81±5.25)歲;靜態(tài)發(fā)病與活動發(fā)病分別為11例與49例。納入標準:資料齊全;以《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為依據,伴隨腦神經癥狀,軀體癥狀,語言癥狀,熟知本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血液功能含障礙,精神障礙,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不配合研究者。
CT檢查:設備:64層螺旋CT掃描儀(生產廠家:德國西門子公司),參數(shù)分別設置為:管電流(120~150mAs),管電壓(120kV),螺距(1.25),窗位(40~50HU),窗寬(160~200HU)。首先常規(guī)掃描頭顱,隨后增強掃描,速度為4mL/s由周靜脈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85mL),在掃描結束以后,傳入工作站對圖像進行處理,由兩名即以上影像科醫(yī)師進行診斷。
磁共振成像檢查:掃描儀的品牌為西門子,型號為Avant01.5T。取橫軸位體位,行T2W1橫掃、T1W1平掃與脂肪抑制等掃描護理,行冠狀位、脂肪抑制、T1W1、延長性T1W1、三維動態(tài)加強掃描。設定T2W1掃描參數(shù)如下,序列(FEFSE-X1),TE(85.1/MS),TR(6000~7059MS);設定T1W1掃描參數(shù)如下,序列(FEPGR),TE(2/MS),TR(155~180MS),層厚(8mm),層間距(2mm)。設定三維動態(tài)加強掃描參數(shù)如下,序列(M3d/FSPGR),TE(0.8/MS),TR(2.9MS),層厚(4.2mm),層間距(2.1mm)。對比劑可選擇為莫迪司、馬根維顯、歐乃影等,對其使用劑量嚴格控制,推注藥物并行動態(tài)掃描,持續(xù)4次,在掃描后獲取靜脈器與動脈期圖像。在注射后3min,行薄層軸位T1W1、脂肪抑制與冠狀位掃描,取得延遲圖像。
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檢出率、發(fā)病部位,進行分析。
選擇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20.0,分別對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進行運算,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方法為(n,%),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例患者中,發(fā)病時間為<12h患者共19例,12~24h患者共25例,24~72h患者共13例,超過72h患者共3例。磁共振成像<12h、<12h診斷檢出率均高于CT診斷,P<0.05。如表1。
表1 不同時間段的檢出率分析(n,%)
60例患者中,發(fā)病時間為<12h患者共19例,12~24h患者共25例,24~72h患者共13例,超過72h患者共3例。磁共振成像發(fā)病部位診斷檢出率均高于CT診斷,P<0.05。如表2。
表2 發(fā)病部位分析(n,%)
核磁共振(MRI)屬于臨床常見檢查方式,最早應用于化學生物與物理領域,逐漸應用于臨床。MRI的原理為原子核自旋運動,經射頻脈沖激外加磁場并產生電信號,運用探測器進行檢測,并由計算機顯示于屏幕上[2]。腦梗死合并腦出血作為常見急癥,其診斷方式有CT檢測與MRI檢測,其中CT檢測極易產生偽影,干預診斷結果,影響診斷率;MRI通過多種體層圖像,如冠狀面、橫斷面、矢狀面等,有效彌補CT診斷的缺點,使檢出率提高。本次的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發(fā)病部位診斷檢出率均高于CT診斷,P<0.05。CT檢查通過使用X線產生輻射,其檢測存在局限性,且若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的密度相近,極易出現(xiàn)平掃診斷漏診現(xiàn)象,而增強掃描成為所需診斷方法。核磁共振技術包含多參數(shù)與高分辨率,由多方位共同進行掃描成像,無輻射與創(chuàng)傷產生,同時造影劑合理運用,對檢出率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漏診現(xiàn)象減少[3]。另外,CT診斷容易受到病灶重疊的影響,無法有效鑒別病灶,存在局限性,降低陽性診斷率。
綜上,運用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塞并腦出血,診斷準確率高,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可在臨床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