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福初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工作之余,喜歡一個人閉門讀書、寫字、靜坐,不經(jīng)意間想起范仲淹,想起岳陽樓。
眼前好景則心喜,眼前殘景則生悲,此常人之常情也。登臨岳陽樓,常人在陰雨天有一個憂愁的洞庭湖,在晴朗天有一個快樂的洞庭湖,虛幻不實。其實,無論是陰是晴,洞庭湖依然是一個湖,常人的憂樂由外物引起,隨外物轉(zhuǎn)移,他所憂慮的也就未必值得憂慮,他所追逐的快樂也未必值得追逐,我們很多人就都這樣浪費一生。
范仲淹稱常人的情感為“悲喜”,稱仁人的情感為“憂樂”,悲喜的關(guān)懷面小,憂樂的關(guān)懷面大;常人看得近,仁人看得遠。自古以來,仁人志士“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范仲淹化解的辦法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不要老想自己,要去想天下蒼生,小人長戚戚,君子坦蕩蕩。按照宗教經(jīng)驗來解釋,就是當你心中有愛,心里有人,你的憂愁就不孤單,就會擴大,就能疏散,好像他人都來分擔(dān)你的憂愁。范仲淹將個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全部的知識、閱歷的結(jié)晶、生命的寫照化為這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標志著古代中國士大夫精神氣質(zhì)的最高完成,范仲淹遂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精神史上的坐標、脊梁、天地間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不動聲色地提到另一重“靜影沉璧”的境界。秋夜的洞庭湖面波平如鏡,湖心有月,如白璧沉入湖底,光影沒有變化,一片空靈明凈,此樂何極!
靜影沉璧,深沉寧靜,有堅固的定力,有無限的自在,有深沉的喜悅,我以為這是一重真實不虛的養(yǎng)氣功夫!沒有這功夫,范仲淹不可能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最高境界。
靜影沉璧,時光不能沉靜,靈魂難以綻放。想起老子的被褐而懷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想起顏回的心齋,三月不違仁;想起達摩在嵩山石洞默然終日,面壁九年,以至將自己的身影都鍥入壁石;想起張孝祥的洞庭中秋月夜,“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將自身化為那月光,化為那湖水,天光與水色,物境與心境,昨日與今夕,全都和諧地融會在一起,天穹地壤之間,一片空明澄澈。
靜影沉璧,低調(diào),堅守,安詳,寧靜,沉潛遠翥,是做人、做事、做學(xué)問的基本功夫。
責(zé)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