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應泉
就像戰(zhàn)役需要作戰(zhàn)計劃一樣,課堂教學也需要先認真閱讀文本,根據文本制訂好教學計劃,這樣的教學才會有條不紊、順利生成。數學文本(教材)是專家經過深入研究編制而成的,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有它特有的價值。因此,依據文本教學,是我們進行教學的基礎,當然,文本也可以再挖掘、再處理、再創(chuàng)新,從而使文本符合課堂教學需要。聽了幾堂同課異構的課后,筆者對數學文本的把握有下面幾點看法。
一、把握火候,精準入味
數學課通常會有一個引入的過程,即導入。設計一個小故事,或者設計一個教學情境,或者設計一個問題懸疑等,形式多樣,措施不一,根據需要而定,目的在于通過這些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為新內容的教學做好情感、知識上的鋪墊。興趣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就像煮東西,火候不到,不入味不好吃。火候過了,就煮老了,也不好吃。把握火候,順勢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技巧。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比的認識”這一課時,對教材的導入部分做了處理,教材的導入情境設計是:出示5張人物照片,其中一張為原照片,兩張按比例縮放,另兩張不按比例縮放。通過對這些照片的長寬倍數比的探討,來初步認識比,即兩個數相除也叫做兩個數的比。學生對照片縮放的不同結果產生好奇,繼而激發(fā)探索的興趣,再通過親手操作從而獲取新知,是一個包含“好奇—激趣—探索—獲知”的完整過程。教師沒有完全依照教材的設計來,而是做了這樣的處理:把人物照片換成旗幟圖片,一張原圖片,兩張按比例縮放,另兩張不按比例縮放,同樣也進行長寬倍數比的探討,但不同的是,教師沒有在此例探討后順勢進入認識比的教學,而是繼續(xù)探討兩個例子,也是教材中的關于對比的含義認識的例子,即關于路程除以時間和總價除以單價的兩個例子,完成了這兩個例子的除法運算,進行比的意義的認識,即兩個數相除也叫做兩個數的比。這種處理有它合理的地方,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首先,把后面兩個例子提前,有強化對“兩個數相除也叫做兩個數的比”的意義認識的效果,但也因此而弱化了后面對比的含義的認識;其次,導入是個引子,是個鋪墊,不宜過多,過多火候就過了,味道就老了。對人物照片或旗幟圖片縮放的探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了鋪墊和初步探索,順利進入比的意義的教學,似乎更加恰如其分,更能夠給予學生足夠多的學習動力。
二、把握邏輯,步步為營
每個文本的設計,總有它內在的邏輯合理性。對于一些數學概念的教學,往往在內容的分布上體現了某種遞進關系,將對知識的認識步步引向深入。仍以“比的認識”為例,教材首先呈現的是5張照片,通過探討認識比的意義和比式的各個組成部分,這是對比的初識,即對比表象的認識;其次通過幾個實例認識比的深刻含義,深化對比的認識。教材出示的第一個例子是“甘蔗汁和水的體積比是1∶2”,表示一份甘蔗汁2份水,2份甘蔗汁4份水……這個例子揭示了比可以用來表示混合物中的配置比例,這是比的重要應用;第二個例子是“樹高和影長的比是6∶3”,表示樹高是影長的2倍,影長是樹高的[12],顯示比可以用來表示物體間的關系。另外,“路程除以時間等于速度”“總價除以數量等于單價”的例子,深刻揭示了比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具有的特定意義。第三部分是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列表。這是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僅認識比本身,也將比與除法、分數進行橫向比較,通過這個比較,完成比與除法、比與分數相互轉化的基礎教學。
這些內容的編排充分體現了由表及里、從意義認識到應用認識、從本身認識到橫向比較的邏輯關系,可以說是步步為營,層層遞進,把知識的學習逐漸引向深入。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清晰地梳理課堂,把握內容分布的邏輯,只要火候把握到位,這樣的課堂就會是好課。
三、合理挖掘,拓展認知
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基本的范本,是我們進行知識耕耘的沃土。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教材是重要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材為我們提供的往往只是知識的基礎樣本,或者知識的基本架構,為了使這片沃土更加肥沃,更加碩果累累,我們需要進行精耕細作,深入挖掘,使知識有血肉、有靈魂。
元朝時候,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游歷了中國各地,寫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這本游記對歐洲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西方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據說哥倫布探索新航路受其影響,航海時還帶著《馬可·波羅游記》。今天,人們喜歡旅游,但是旅游就簡單多了,走一走,看一看,拍拍照,發(fā)發(fā)朋友圈,最多就是贊嘆幾句:山好美!水好清!回顧起來,竟然發(fā)現除了一身累,只剩一片空白。同樣的旅游,不同的效果,可見做一件事有深淺之分,效果之別,深入地做一件事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同樣如此,在一次“確定位置(學習數對)”的同課異構教學展示中,其中一位教師的課上得比較簡單,基本按照教材一步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有點飄,主干堅實,枝葉不茂,總感覺缺少了些東西。另一位教師則深入地挖掘了教材,選取了一些有特點的數對,探討數對的特點,豐富對數對的認識。如出示數對(2,6)、(4,6)、(5,6),發(fā)現這些點的位置在一條高度為6的水平線上,進而得出結論:數對后一個數相同,點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前一個數相同,點在同一條縱線上。又出示(3,7)、(7,5),探討兩個7的不同。再讓學生根據數對找座位,進一步挖掘拓展,把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使課堂豐富有趣且具有實際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