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平 吳 勇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腎內科 516000
間質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臨床較為常見疾病,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與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改變,ILD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對患者工作與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1]。特別是急性ILD,患者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預后狀況較差,患者運動耐力明顯降低、肺功能變化顯著,而相關研究顯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為造成ILD主要因素。當前臨床對于SLE治療主要采用甲潑尼龍及環(huán)磷酰胺等緩釋性的抗風濕劑(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但臨床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2]。在血液凈化領域內出現(xiàn)了一種新技術為DNA免疫吸附治療,采用抗體抗原反應的原理,把抗原或者是一些有物理化學親和力物質當作配體在吸附柱上連接,通過特異吸附影響將SLE患者機體中免疫復合物與血清損害性抗體清除,從而起到治療疾病作用[3]。因此,本文通過分析DNA免疫吸附治療與常規(guī)MDARD對SLE患者肺功能與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h1/Th2細胞因子失衡影響,為臨床患者治療提供一些借鑒。
1.1 臨床資料 前瞻性選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狼瘡間質性肺炎患者150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觀察組(75例)與對照組(75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狀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狀況對比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診斷指南》[4]內相關準則;②首次起病住院者,臨床表征是體質量降低、發(fā)熱及乏力等,同時患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度(SLEDAI)得分高于15分;③ILD主要表征是咯痰、咳嗽及呼吸困難等,同時經(jīng)過肺功能檢測、電鏡檢測、X線征象及肺組織活檢等確診。(2)排除標準:①合并造血系統(tǒng)、心腦血管、腎及肝等原發(fā)性疾??;②合并其他終末期慢性疾??;③由于肺部發(fā)生病變所引發(fā)感染或者是其他因素造成肺部病變,比如環(huán)境因素、職業(yè)因素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DMARD結合血液凈化治療。(1)使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進行沖擊治療,由靜脈注射1g/d,3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2)而后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每天1mg/kg;注射0.75g/m2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每月進行1次,共3個療程;(3)待患者穩(wěn)定以后每3個月進行1次沖擊治療,1個療程為20d,共2個療程;(4)同時使用血液透析機行血液透析,500ml生理鹽水對聚砜纖維膜透析器,12h/次,血流量為100ml/min,1個月3次為1個療程。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DNA免疫吸附治療。使用免疫吸附柱(型號:280,由珠海麗珠公司生產),血管通道建立采用深靜脈留置導管,連接至吸附柱,預沖接至動靜脈管路,體外循環(huán)建立后依諾肝素鈉(首劑量為1.1mg/kg,此后每小時追加9mg)抗凝,血液灌流行免疫吸附,流速80~100mg/min,體征穩(wěn)定以后調整為180~200ml/min,單循環(huán)2~3h,間隔7d以后行第二次免疫吸附。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狀況如惡心、嘔吐和血小板降低;(2)使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患者治療前1d和治療后1d最大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吸量/FVC(FEV1/FVC);(3)采集治療前后1d患者早晨空腹靜脈血5ml,流式細胞儀檢測Th2、Th1含量,IgG、IgA、IgM含量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4)SLEDAI評分量表共21項,15分及以上是重度活動、10~14分是中度活動、5~9分是輕度活動,0~4分是無活動,患者得分越高說明其狼瘡活動越嚴重。
1.5 療效判定 體質量降低、發(fā)熱及乏力等臨床癥狀緩解,機體肺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體質量降低、乏力及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費肺功能有所改善為有效;患者肺功能及臨床癥狀沒有任何好轉或者病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狀況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狀況對比[n(%)]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10.389,P=0.005。
2.2 患者治療前、后SLEDAI評分及體液免疫狀況 觀察組治療后的SLEDAI評分及IgG、IgM、IgA含量與治療前相比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的SLEDAI評分及IgG、IgM、IgA含量相比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LEDAI評分及體液免疫狀況對比
注:與觀察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3 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相關指標改變狀況 觀察組治療后的MVV、FEV1/FVC、FCV與治療前相比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的MVV、FEV1/FVC、FCV相比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相關指標改變狀況對比
注:與觀察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4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h2、Th1及Th1/Th2含量改變狀況 觀察組治療后的Th1及Th1/Th2與治療前相比均升高,Th2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的Th1及Th1/Th2相比均升高,Th2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h2、Th1及Th1/Th2含量改變狀況對比
注:與觀察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5 患者不良反應狀況 觀察組不良反應包含2例血小板降低、3例皮疹及2例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為9.33%;對照組發(fā)生3例皮疹,3例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為8.0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94,P=0.341)。
風濕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RD)是了累及機體多個系統(tǒng)自身免疫類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SLE等,而RD對肺臟易造成侵犯,相關研究顯示,SLE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約有20%左右患者伴隨間質性肺炎,SLE對肺臟造成侵犯以后,會引發(fā)間質纖維化、肺泡炎性反應和彌漫性肺實質等一些病理變化,所以狼瘡間質性肺炎成了臨床醫(yī)師關注的重點[5-6]。ILD患者在起病以后會出現(xiàn)限制性通氣障礙、低氧血癥和呼吸困難等,其典型臨床癥狀為咯痰、咳嗽及呼吸困難等,可檢測到患者MVV、FEV1/FVC及FVC降低[7-8]。
另外,在狼瘡間質性肺炎起病與進展中也有免疫功能參與,肺臟遭到RD侵犯以后,體內抑制性的T淋巴細胞產生不充足使其對B淋巴細胞至影響降低,B淋巴細胞發(fā)生異常增殖可形成大量IgG、IgM、IgA等一些免疫球蛋白[9-10]?;颊哌M行血液凈化及常規(guī)DMARD藥品靶控治療以后可緩解病情發(fā)展,但易造成無菌性骨頭壞死、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相關并發(fā)癥,DNA免疫吸附療法是體外免疫調整法,主要是利用固定在載體上有生物活性配體吸附出患者血清內免疫復合物、抗雙鏈DNA抗體與抗核抗體等,從而將體內致病物質清除,治療所用吸附劑是抗原抗體結合型,此裝置可加速血清淤抗體特異性的結合,快速清除致病物質,從而起到控制狼瘡活動[11],另外,免疫吸附柱滅菌以后,吸附性能較穩(wěn)定、生物相容性好,且對患者臟器副作用小,接觸血漿但不需分離,比其他免疫吸附成本低,有效預防血制品傳染,同時患者并發(fā)癥及住院時間少[12-13]。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可能是由于DNA免疫吸附法使用抗體和抗原聯(lián)合,選擇性較高,血漿吸附數(shù)量大,有患者療效更好。觀察組治療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和相關研究一致。此外,觀察組患者狼瘡活動度和肺功能相關指標均顯著好轉。
綜上所述,DNA免疫吸附治療可顯著改善狼瘡間質性肺炎患者肺功能,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