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愛霞
摘 要: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以及微課視頻被廣泛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極大的填補了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短板,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有效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精力投入課堂。特別是微課視頻的應用,使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自主學習知識,將學習過程從課堂中延伸到生活中,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能夠為學生查漏補缺,拓展知識。
關鍵詞:初中地理 微課教學 吸引興趣 豐富知識 輔助理解
微課的全稱是微型視頻課程,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以學科知識、例題分析、重點詳解、實驗操作為主要內(nèi)容的新興教學資源,視頻長度在10分鐘以內(nèi),具有四個主要特點,即主題突出、使用方便、資源多樣、易于擴充,這也是它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展并且流行起來的幾個主要原因。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談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希望對廣大的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幫助。[1]
一、有效吸引學生興趣
學生在初中階段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學生的情緒不穩(wěn)定,放在學業(yè)上的心思也使少之又少,課上走神、開小差是常有的事。但這也不是無法改善的現(xiàn)象,教師應當正確引導,有效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健康發(fā)展,度過這一時期,采用微課教學時很有效的形式,對于學生來說形式新穎,吸引力大。
例如,在教授“認識地球”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很多學生都覺得我們每天生活在地球上,我已經(jīng)知道它是什么樣子了,還有什么可以認識了解的部分呢?于是就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對這部分內(nèi)容掉以輕心,這一節(jié)作為學習地理的基本章節(jié),起著總領全書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整體印象。因此我在教學時就會采用播放微課視頻的方式,將地球的基本知識與結構用新穎的短視頻形式將章節(jié)內(nèi)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生動寫實的紀錄片形式將地球的基本內(nèi)容展現(xiàn)出來,不會讓學生覺得是在枯燥的學習知識,而是主動的了解地球。通過微課導入課堂的形式,不僅能夠極大的減輕教師授課的負擔,也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對地理學科的好奇心,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探索學習。[2]
二、豐富課堂教學知識
初中課程以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為主,學習內(nèi)容多,知識體系龐雜,但是由于課時限制,學生在課上學習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有很多知識都沒有完全掌握,甚至有些知識都不能涉及到。教師利用微課教學,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豐富教學知識,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知識查漏補缺,拓展視野。
例如,在教授“中國的民族”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我國民族眾多,有56個民族,但由于課時有限,這部分內(nèi)容也不是重點考察內(nèi)容,于是很多教師在講課時都會粗講這一節(jié),甚至直接跳過不講。但是有些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為了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我會提前找到有關各民族介紹以及發(fā)展、還有民族的基本風俗等教學資源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觀看微課視頻進行了解學習,學生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了解。我在課堂上也會拿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觀點與想法,分享自己的所得,我進行簡單的總結。利用微課視頻,使學生的學習資源變得更加豐富,不再拘泥于課堂與書本,也能夠更靈活的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有效的填補空白知識,豐富學習內(nèi)容。
三、輔助學生理解思考
我國如今主要的教學形式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授課,這樣做雖然能夠極大的節(jié)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對于個別學生的發(fā)展來說使有弊端的。教師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備課調(diào)整教學方案,但有些學生可能會跟不上教學進度,有些知識點掌握不牢,就會影響接下來的學習。微課視頻能夠很好的輔助學生理解未消化的知識,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彌補不足之處。
例如,在教授“秦嶺——淮河分界線”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這條分界線可謂是地理上最著名的分界線之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理意義,也是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需要學生深度理解。由于課本資源有限,我就會借助微課視頻來輔助教學,播放簡短的介紹視頻讓學生了解秦嶺淮河線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然后讓學生了解分界線南北兩側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景觀、人民生產(chǎn)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在視頻中學生能夠看到秦嶺淮河南北兩側差異巨大,北側樹木冬季落葉,南側則是四季常青;山北人們以旱地種植為主,缺少水分,山南則是以水田種植為主,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呢?通過微課視頻的內(nèi)容,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探尋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秦嶺淮河分界線的重要意義,而不只是機械的記憶和背誦,加深了對學習內(nèi)容理解和掌握。
總而言之,信息化是放下最流行的趨勢,信息技術的運用遲早會成為主流教學方式。教師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微課視頻等教學工具,將其與講授教學有機結合,發(fā)揮各自最大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學生也要善于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積極學習,查漏補缺,主動的去學習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參考文獻
[1]盛開友.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16(35).
[2]陳林杰.當前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和前景分析[J].科學大眾,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