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日本明仁天皇決定在今年4月30日退位,由太子德仁即位。按照日本的傳統(tǒng),新天皇即位后,將使用新年號。4月1日上午,日本內(nèi)閣官房長官營義偉公布德仁天皇的年號為“令和”,新年號于今年5月1日開始使用,日本人用了31年的年號“平成”將成為歷史。
此前民間呼聲甚高的“永和”沒有中選,否則日本人可以在“永和九年”,辦一次暮春之初的蘭亭雅集。不過,“和”字被猜中了,“和”是日本自孝德天皇使用“大化”年號以來,歷代天皇的年號第二個字重復(fù)率最高的。
新皇帝即位后,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這本來是中國的傳統(tǒng),傳到了日本,他們沿用至今。不過中國古代,新皇帝即位后,頒布的新年號從下一年元旦才開始使用,如此為了紀年方便。如果新年號從一年中間的某日算起,同一年新、舊年號混雜,很麻煩。
宋朝和明朝各有一例外。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趙匡胤崩,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太宗的新年號為“太平興國”,照理說應(yīng)該等到下一年元旦啟用,可太宗急不可耐地在十二月改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元年。兄弟倆的年號擠在同一年,讓世人很是不解。宋朝有好幾個四字年號,“太平興國”外,還有“大中祥符”“建中靖國”。與宋朝并立的西北割據(jù)政權(quán)西夏還有六個字的年號。
1620年8月(農(nóng)歷七月),在位48年的明朝萬歷帝駕崩后,由他很不喜歡的太子朱常洛即位,新年號為“泰昌”??商┎凵眢w太不爭氣,或者因為壓抑太久,—下子放縱起來,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嗚呼哀哉了,長子朱由校即位,年號為“天啟”。朱常洛還沒有熬到新年,而下一年元旦開始要用天啟為年號??偛荒茏屗蔀橐粋€沒有年號的皇帝吧,于是,大臣們想出一個辦法,萬歷四十八年七月以前為萬歷四十八年,從該年八月開始到十二月為泰昌元年,第二年為天啟元年。
在中國明朝以前,一個皇帝在位時,可以更換年號。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十二次,大概則天女皇總希望保持新鮮感,年號一換,又是元年,自己就顯得不那么老邁?
漢武帝也是個“年號控”,他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武帝在位55個年頭,先后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11個年號,比起則天女皇還算是很節(jié)制的。
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明、清兩代皇帝,一般在位只用一個年號——很是體恤臣民,頻繁改變年號實在太麻煩了?;实壑挥靡粋€年號,于是年號就可以用來代稱皇帝。后世人對一位死去的皇帝可以年號、謚號、廟號稱呼。如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戲文里稱“乾隆帝”的最多,廟號“高宗”,謚號“純皇帝”,也可以稱之為“清高宗”或“清純帝”——“清純帝”這謚號太炫了吧?
當然也有例外。明英宗朱祁鎮(zhèn)登基后,用年號“正統(tǒng)”。后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為了使瓦剌無法用皇帝為人質(zhì)要挾明朝,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改元景泰。明英宗后被瓦剌釋放,回到北京后被幽禁多年,趁景泰帝病重,發(fā)動“奪門之變”,復(fù)辟成功,重新當了皇帝,改年號為“天順”。清朝咸豐帝駕崩后,六歲的兒子載淳即位,由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主持,擬定年號為“祺祥”。后來兩宮太后與恭王奕忻聯(lián)手,發(fā)動政變成功,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原來擬定的年號當然不能用了,于是改為“同治”。
有一個蠻有意思的巧合,元、明、清三朝以北京為都城,北京內(nèi)城南面三個城門對應(yīng)了三朝最后一個年號。元朝最后年號為“至正”,內(nèi)城南城墻中間為“正陽門”;明朝最后年號為“崇禎”,內(nèi)城南城墻東邊有“崇文門”;清朝最后年號為“宣統(tǒng)”,內(nèi)城南城墻西邊有“宣武門”。
日本和中國古代一樣,以前的天皇在位時,也經(jīng)常改元。明治天皇即位后,宣布實行一世一元制,即一個天皇只用一個年號。日本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出自中國《尚書-堯典》的“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明仁天皇的年號“平成”兩字出自《尚書·大禹謨》:“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據(jù)說“令和”年號,一改必須出自中國典籍的成例,而是出自日本的《萬葉集》的句子“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這也是算是大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