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凱
【摘 要】 目的:探討椎弓根螺釘固定并新型肌骨瓣植骨融合治療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對本院收治的40例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觀察分析,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將之分為常規(guī)組(椎弓根螺釘固定+經椎間孔椎間融合器植骨融合)、研究組(椎弓根螺釘固定+橫突間肌骨瓣植骨融合)各20例。結果:研究組術后6個月時的植骨融合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但18個月時植骨融合率對比無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6個月、18個月時的椎間高度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新型肌骨瓣植骨融合術后,具有較高的早期植骨融合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椎弓根螺釘固定;肌骨瓣植骨融合;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
【中圖分類號】R 687.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039-01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類型中,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比較特殊,臨床并不多見?,F(xiàn)階段臨床認為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由于出血少、微創(chuàng)、術后康復快,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相比于單純的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而言,老年患者通常存在脊柱穩(wěn)定性欠佳、腰椎退變等合并癥[1]。故而本文特此對腰椎不穩(wěn)定的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了新型肌骨瓣植骨融合治療方法,現(xiàn)做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收治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將之分為常規(guī)組、研究組,各20例。研究組中男性研究對象11例,女性研究對象9例,年齡55-79歲,平均(65.6±4.9)歲;常規(guī)組中男性研究對象12例,女性研究對象8例,年齡54-78歲,平均(65.5±4.8)歲。兩組資料客觀對比,P值>0.05,無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可分組研究。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懸空腹部,經C型X光機指導下,確定手術切口位置、手術間隙,在脊柱后正中行一個10cm縱行切口,雙側關節(jié)突、椎板顯露,椎弓根螺釘置入,鈦棒置于健側,固定、撐開。然后將患側下位椎體上關節(jié)突上部、黃韌帶以及下位椎體下關節(jié)突,予以切除,椎間孔打開后,將硬膜囊、神經根牽開,查找側方突出椎間盤并予以顯露,髓核組織用髓核鉗摘除,看到神經根后,行減壓處理,清理余下的終板組織、椎間盤,健側鈦棒安裝后予以撐開,將減壓處理時切下的自體骨,進行粉碎后,取椎間融合器1枚予以填充,并在椎間隙植入余下的自體骨,而后傾斜融合器到植入椎間隙。期間注意保護內側硬膜囊、外緣上位神經根、下位神經根,鈦棒置于患側,并進行固定,留置引流管,處理創(chuàng)口。
研究組:全麻,保持俯臥,懸空腹部,在下腰后正中處行10cm手術切口,將皮膚以及皮下組織予以切開,深筋膜暴露,豎脊肌剝離,使病變節(jié)段顯露,咬除部分骨質并制作成為顆粒,以待備用,椎弓根釘固定單節(jié)段雙側,剝離下位椎體患側上的軟組織,使病變節(jié)段的出口根顯露,側位突出的腰間盤顯露、切除;合并椎間孔內型者,將病變間隙的上下椎板予以鑿除,黃韌帶切除后,硬膜囊顯露,并將其牽向于中線處,將突出的退變間盤組織切除,生理鹽水清洗;病變節(jié)段的對側的上位椎體峽部、下位椎體上關節(jié)突以及上關節(jié)突的外下部,將其劈開,保護其附著于上的最長肌、多裂肌等組織,將劈開的組織以及附著其上的肌肉,向外推并形成1cm骨槽(帶有肌肉筋膜),填入骨質顆粒并壓緊,取明膠海綿予以覆蓋,鈦棒放置于雙側,撐開固定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1)植骨融合:行CT、腰椎正側位片,用SUK標準評定常規(guī)組植骨融合率,采用Adw4.2軟件分析研究組影像學資料,對融合塊中心處骨痂的灰度值進行定量測定,單位為HU。利用4級評分法進行評價,3級、4級時則視為完全愈合。(2)椎間高度:通過Dabbs方法予以測量,參照上位椎體橫徑進行測量,以免誤差過大,以椎間隙前后緣高度的平均值作為椎間隙高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以(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最后以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植骨融合率
研究組術后6個月時的植骨融合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但18個月時植骨融合率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2.2 椎間高度
研究組術后6個月、18個月時的椎間高度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處于椎間孔外部的椎間盤組織,因為炎癥刺激、機械性壓迫同序數的神經根,進而導致其支配的區(qū)域存在明顯的放射性痛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皮膚感覺[2]。由于大部分患者存在脊柱穩(wěn)定性欠佳所致的腰骶部痛感,既往所實施的保守療法,效果欠佳,故而手術成為了最有效的治療的手段。椎弓根螺釘固定+經椎間孔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在臨床中比較常見,此種方法可以保留健側結構、棘上韌帶、棘突以及棘間,不影像后柱結構,確保能夠在直接觀察下徹底減壓,同時還能夠植入椎間融合器,以免術后改變椎間隙高度,獲得滿意的植骨融合。但是椎間植骨操作比較復雜,手術入路側需切除較多的結構,融合器植入到椎間隙內時,位置掌握難度較大,而且融合操作、減壓時需要對神經根進行牽拉,術后極易引起神經根損傷,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程。
椎弓根螺釘固定+新型肌骨瓣植骨融合能夠重新建立脊柱穩(wěn)定性,使脊柱正常生理序列得以恢復,同時為神經根解除受壓刺激因素[3]。本文中,研究組植骨融合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肌骨瓣植骨有利于植骨床的擴大,進而為融合區(qū)提供更加豐富的血運,早期植骨愈合。同時研究組術后椎間隙高度低于常規(guī)組(p<0.05)。這是因為髓核切除后,椎間隙內并未填充內置物、碎骨塊,患者術后下床鍛煉所致的脊柱前中柱承重,縮小了椎間隙。
總之,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通過新型的肌骨瓣植骨融合治療后,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成東亮.單側椎弓根螺釘固定聯(lián)合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05):117-118.
[2] 劉俊濤,陳田希,莊培峰,等.經皮椎弓根螺釘聯(lián)合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8(21):33-35.
[3] 奚小勇.用雙側椎弓根螺釘固定術聯(lián)合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