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江南的夏天離不開三寶: ? ? ?蒲扇、竹躺椅和綠豆湯。尤其這綠豆湯,堪稱不可或缺的消暑圣物。作為一款頗接地氣的當(dāng)令飲品,綠豆湯各處皆有,且煮法多樣,風(fēng)味各異。每至炎夏,沿街不少攤店都有供應(yīng)。只是,大部分商家的做法是將綠豆泡洗凈了,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至一朵朵綠豆花在水里漾起,滿鍋湯水泛出淺淺的暗綠色時,就算完成了綠豆的“湯化”歷程。而后,在湯中加入調(diào)味的白糖,等到?jīng)鐾福憧沙鍪?,但這與我印象中的蘇式綠豆湯的做法和口味大相徑庭。
記得十多年前,我有位朋友的父親曾經(jīng)營過冷飲鋪子,一到夏天就會供應(yīng)綠豆湯。他家的綠豆湯色清味醇,遠近聞名。我曾向他討教過其中的奧妙。據(jù)朋友父親告知,他做的是老法綠豆湯。對于向來講究吃食的鄉(xiāng)人而言,雖說只是一碗家常到不能再家常的綠豆湯,也是絲毫不肯將就的。
與尋常綠豆湯不同,蘇式綠豆湯里多了一種原料——糯米。制作時,綠豆和糯米并非用水煮熟,而是蒸熟的。先買來質(zhì)量過關(guān)的綠豆,洗凈揀好,泡上一夜,待綠豆完全漲開,將它們和糯米分別平鋪在一個盤子里,隔水蒸熟。將蒸熟的糯米和綠豆拌勻白糖,再用薄荷水沖開,蘇式綠豆湯就做好了。
對于綠豆和糯米而言,蒸熟和煮熟雖說看起來結(jié)果一樣,但因制作過程不同,導(dǎo)致最終的品質(zhì)也有了差異。相較之下,蒸熟的綠豆更具筋骨和嚼勁,且保留了綠豆的原味,同時湯汁分離,口感上比煮出來的“綠豆沙”更為清爽;糯米飯則顆粒分明,油光锃亮,入口粒粒松爽而不黏爛。只有這樣的綠豆和糯米飯,泡在水里才會有精神,一粒粒舒展得開。
此外,蘇式綠豆湯還有一件秘密武器——一鍋用薄荷葉熬制的薄荷水(亦可在水中添加薄荷香精來替代)。薄荷水,堪稱綠豆湯的靈魂。原本普普通通的綠豆湯,一旦有了它的幫襯,立時就會變得清香宜人,冰爽可口起來。因此,在不少老一輩人的概念里,沒有薄荷味的綠豆湯,實在不能算是綠豆湯。
近些年,我買到的大多所謂的蘇式綠豆湯,都是將放涼的綠豆和糯米加以蜜棗、紅綠絲、白糖等配料,沖入冰水而成。這種飲料與其說是湯,不如說是糖水,其中的綠豆和糯米滋味十分寡淡。而地道的蘇式綠豆湯,則要趁著綠豆、糯米剛蒸熟之際,馬上拌入白糖,等冷卻后,再沖入冰鎮(zhèn)好的薄荷水,調(diào)勻飲用。乍看下,二者制法似乎差不多。然而,這兩種做法因放入白糖的時機不同,冷熱有別,使得綠豆、糯米的滋味大相迥異。
七月,天熱得像發(fā)了狂,知了的叫聲透過窗戶灌進耳朵。在這樣的清晨醒來,不妨搬一只小凳,坐到樹蔭下,用青花細瓷碗盛上一碗清涼甜蜜的蘇式綠豆湯,慢慢品啜。那清洌洌的糖水中,靜靜臥著一坨晶瑩的糯米飯,開了花的綠豆散布四周,面上綴著十余根紅綠絲、兩三條切成小片的冬瓜糖和一只蜜棗。用勺子一攪,紅綠清白間,湯料紛紛沉浮翻騰,相映成趣。舀一小勺湯,于唇邊細細地聞,用舌尖淺淺地咂,綠豆酥而不爛,冰鎮(zhèn)之后愈顯甘甜,伴著柔滑寬舒的湯水,融以薄荷的清涼和糯米的嚼勁,有一股特有的芬芳滋味流于唇齒,讓人倍感清爽。這一夏的清涼與滋味,似乎都在這碗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