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的確,大到國家的發(fā)展,小到個人的進步,書籍的影響力都是不容忽視的。閱讀正是通過個體品讀感悟語言符號,從而獲得自身發(fā)展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閱讀不僅影響個體的成長,而且往往通過個體的力量影響群體。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從小愛上書籍、愛上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發(fā)展性評價是提升學生個體和群體閱讀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上個學期末,閱讀檢測結(jié)束后,根據(jù)學生的成績以及家長對孩子讀書情況的評價,我為班級熱愛讀書的學生發(fā)放“閱讀最亮星”表揚信。每當我讀到一位同學的姓名時,其他同學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正當我點名叫到“王一”時,班上一位男生舉手站了起來:“老師,王一同學根本不愛讀書。”他的話立刻引來其他幾位同學的附和,“是呀,我從來沒有見過她在課后讀書?!薄坝袝r候,午讀課上她讀書也不認真?!薄八x書不寫讀書筆記?!薄磳Φ穆曇粽娑?!這在以前評選“最亮星”的時候,是沒有發(fā)生過的。
我有點驚訝了。我看向王一,只見她低著頭,小聲說:“我在班級讀書的呀!”見此情景,我有些明了,對下面不服氣的同學說:“同學們的意見提得很好,這件事是老師疏忽了。不過,你們的話倒是提醒了老師,下次再評選‘最亮星的時候,我們不光要看同學的表現(xiàn),聽家長的意見,還要聽聽同學們的意見。大家說好不好?”“好!”全班學生響亮地回答。
這件事過去一段時間了,可在我的腦海里似乎就發(fā)生在昨天。事后想想,自己開始的做法真的不妥。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我在評選“閱讀最亮星”的過程中,只關(guān)注到學生閱讀檢測的成績和家長的評價,卻沒有想到學生也是評價的主體。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小,但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對周圍的人、事、物都有了初步的看法與判斷,并能形成自我評價。教師既要把他們看成正在發(fā)展中的人,也要看成獨立的有意義的個體。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應尊重他們的觀察、思考、體驗與發(fā)現(xiàn),并予以熱情回應,與其進行積極的對話,這樣才能有助于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建立,有助于學生主體性充分發(fā)揮。這樣,在學生主體積極參與評價的基礎(chǔ)上,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塑造集體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班級良好讀書氛圍的形成。
通過“閱讀最亮星”的評選,我意識到教師不僅要重視閱讀檢測的結(jié)果,還應當關(guān)注學生閱讀的過程。只結(jié)合閱讀成績和家長的評價,我就想當然地給學生發(fā)放“閱讀最亮星”的表揚信,單方面認為:學生閱讀檢測成績好,一定是認真讀書的。至于學生讀得怎樣,讀書的態(tài)度是不是端正,積極性高不高,有沒有注意語言的積累等這些問題,我卻沒有關(guān)注。這樣的評價難免以偏概全。而學生卻從閱讀的過程給予評價,這不正是新的評價觀中所倡導的形成性評價嗎?只有將學生閱讀的過程和結(jié)果結(jié)合起來評價,評價才會全面,才能引導學生更用心地閱讀。
與課堂閱讀教學不同之處在于課外閱讀帶有很大的自主性與隨意性。同樣讀一本書,有些孩子記性好,人物、事件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有些孩子看了后面的就忘記了前面的;有些孩子能自覺地積累語言,有些孩子則囫圇吞棗地閱讀,有些孩子讀書時愛思考,有些孩子可能只關(guān)注情節(jié)……對于小學生來說,怎樣評價其閱讀過程?怎樣讓課外閱讀成為他們發(fā)展語言、啟迪思維、提高修養(yǎng)的助推劑?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認真思索,積極探究,總結(jié)出可行的經(jīng)驗,最終給學生一把閱讀的金鑰匙,引導他們打開知識的寶庫,使更多的孩子喜愛閱讀,學會閱讀。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們常常要給工作的對象——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評價。只憑借教師個人的好惡來評價學生的年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新時期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有寬廣的胸襟、包容的心態(tài),更要以發(fā)展的眼光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閱讀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享受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才能在閱讀中促進自我的不斷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h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