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妍,崔 芳,鮑海萍,林永忠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主要并發(fā)癥之一,是糖尿病代謝障礙及血管病變所致的神經系統損害[1]。DPN除了遠端神經損害,近端神經也有彌散性的脫髓鞘改變[2,3],F波是早期診斷DPN較為敏感的指標,有利于發(fā)現亞臨床病變[4]。F波潛伏期與所檢神經長度密切相關,潘華和林金嬉[5]2013年建立了中國健康人群F波潛伏期與身高對應的參考值,提供了診斷標準。本研究采用F波潛伏期與身高校正的正常參考值,探討F波各參數中診斷DPN的敏感參數。
1.1 對象 隨機選取2015-10至2015-12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81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長期飲酒、服用神經毒性藥物、有毒物接觸史、從事重體力勞動、頸椎病、腰椎病及甲狀腺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相關疾病。根據患者脛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cy,NCV)檢查結果,分為NCV正常組54例和NCV異常組27例。
1.2 方法 采用美國Nicolet公司生產的Viking Quest肌電/誘發(fā)電位儀進行神經傳導速度和F波檢查?;颊弑3址潘蔂顟B(tài),平臥位,室溫22~25 ℃,肢體遠端表面溫度維持在32 ℃以上。參考潘華等[5]建立的與身高相關的國人F波參考值作為本組F波的正常參考值。
1.2.1 神經傳導速度檢查 患者自覺癥狀重的一側肢體(如某單個肢體存在麻木感、踩棉花感、發(fā)涼、痛覺減退及過敏等)進行NCV檢查,沒有癥狀的患者統一行右側檢查。(1)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對正中神經、尺神經、脛神經及腓總神經行MCV檢查。檢測末端潛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復合肌肉動作電位(amplitud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的波幅、MCV。(2)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對正中神經和尺神經(順向性)、腓腸神經及腓淺神經(逆向性)行SCV檢查。檢測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的波幅、SCV。以上參照北京協和醫(yī)院神經電生理室采用的正常參考值標準[6]。
1.2.2 F波測定 分別測定與神經傳導速度相同一側的正中神經、尺神經、脛神經的F波。測定方法與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yī)院的檢測方法完全一致。掃描速度5~10 ms/cm,帶通20~3 kHz,靈敏度200 uv/div,以頻率1 Hz,時限0.1 ms的方波脈沖超強刺激,引出20次F波。檢測最短潛伏期、最長潛伏期、平均潛伏期、出現率等參數,F波傳導速度計算公式為Fwcv(m/s)=D×2(mm)/(F-M-1)ms;D表示距離,在上肢是由刺激點經鎖骨中點到C7棘突的距離,在下肢是由刺激點經股骨大轉子到T12棘突的距離,F及M均為波的潛伏期。參考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電生理室的正常參考值[5]。
2.1 各神經F波參數異常率比較 糖尿病患者各神經F波最長潛伏期總異常率高于最短潛伏期、平均潛伏期、F波出現率、F波最大傳導速度的總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糖尿病各神經F波參數的異常率 (n;%)
2.2 NCV異常組與正常組同名神經各參數比較 與NCV正常組比較,NCV異常組正中神經F波的最短潛伏期、最長潛伏期、平均潛伏期、最大速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兩組其他同名神經參數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
2.3 NCV異常組各神經的F波與MCV異常率比較 NCV異常組脛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F波異常率明顯高于同一神經的MCV異常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組別例數最短潛伏期(ms)最長潛伏期(ms)平均潛伏期(ms)F波出現率(%)最大F波速度(m/s)NCV異常組 脛神經2751.71±6.5057.70±5.9154.72±6.4193.0±0.1545.71±4.26 正中神經2728.92±3.65①34.36±4.30①31.04±3.59①76.67±0.2762.39±6.47① 尺神經2725.66±3.3931.17±3.7128.17±3.5589.9±0.166.12±10.90NCV正常組 脛神經5448.18±5.7655.40±4.8552.01±5.0899.2±0.0248.25±5.21 正中神經5425.38±2.231.09±3.0527.85±2.2596.0±0.05868.90±7.04 尺神經5426.12±3.0830.72±2.7028.22±2.6899.6±0.01563.58±6.69
注:與NCV正常組比較,①P<0.05
表3 NCV異常組各神經F波與相應MCV異常率比較 (n;%)
DPN可以損傷神經的任意部位,包括末梢神經、近端神經,甚至脊髓的前角細胞等[7]。隨著對神經電生理認識及實踐的發(fā)展,診斷周圍神經病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但NCV篩查DPN仍然是其他檢查無法替代的,是診斷DPN一種基本手段[8,9]。聯合F波檢查可以更加明確周圍神經損傷的情況,Croog等[10]很早提出F波應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常規(guī)檢測。
本研究通過糖尿病患者NCV異常組的F波及MCV檢查比較,脛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的F波異常率明顯高于MCV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不僅說明糖尿病的神經受損在近端神經極為常見[11],而且更證實了F波可以應用于DPN的診斷。但本研究NCV異常組中F波異常率要高于廖曉凌等[12]的研究??赡芘c研究采用了F波潛伏期與身高較正的參考值且納入實驗研究的F波參數不同有關。
本研究中患者F波潛伏期正常值是采用國人潛伏期-身高線性圖的正常值,對身高進行了校正。對患者F波的各參數異常率進行比較,其中最長潛伏期異常率最高88.9%(72/81),高于最短潛伏期、平均潛伏期、F波出現率、F波最大傳導速度的異常率。潘華和林金嬉[5]研究表明,F波最小潛伏期對上肢神經敏感,F波最大潛伏期、平均潛伏期對下肢神經較為敏感,尤其在評估無癥狀的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病變時更加敏感。Henning和Ersen[13]提出F波潛伏期在糖尿病患者中極為敏感,本研究得出F波最大潛伏期是最敏感的指標,與Abdulkadir等[14]研究結果相同。故筆者認為,將F波最大潛伏期與常規(guī)神經傳導速度聯合應用能夠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檢出率,進而可以對糖尿病患者做出較早診斷及治療,提高生存質量。
正確應用F波需要對F波有深刻的理解:F波潛伏期反映的是從刺激點到脊髓的傳遞時間、運動神經元的激活時間、輸出動作電位激活運動單位的時間。F波固有的多變性要求記錄它的時候需要充足的數量來確保其準確性,用最常規(guī)的模式來搜集一個樣本的10個或更多的F波,然后測量它們最短的潛伏期,結果有一些F波的潛伏期卻是很難分辨的[15,16]。故分析本研究的結果與文獻[12]略有不同的原因,也可能是與劃分潛伏期的方法不同有關。F波潛伏期已經被轉化為傳導速度,這個轉化的價值是可以直接與遠端末梢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進行比較,這樣F波對周圍神經病變的評估是有意義的[17]。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F波最長潛伏期對DPN的診斷較敏感,NCV聯合F波可以提高DPN的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