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敬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些論述為我們語文教學指明了正確導向,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呼喚著教育教學改革。傳統(tǒng)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無法完成新課標的各項任務。新課程強調(diào)的教學過程是個師生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學本質(zhì)是“交往、互動”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教學過程”的明確要求。那么,農(nóng)村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學生認知特點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實施有效互動教學呢?我以為可從四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應主動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盡可能提出有意義的思考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課前,教師也要做足充分的準備,做好備課工作,對課文的難點、重點以及主要內(nèi)容有一個綜合把握。設置的問題不宜過于簡單,要有一定的側重性,引導學生理解不易把握的文章內(nèi)涵。同時,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進行發(fā)散式思維,激發(fā)出學生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當然,問題設置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與課文發(fā)展脈絡保持一致,注重因材施教,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深入淺出的進行引導,以達到學生理解的最佳狀態(tài),除此之外,教師對學生應該以鼓勵、引導為主,根據(jù)學生基礎的不同,設置難易不一的問題,多給學生善意的鼓勵和獎勵,從而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使語文學習的成效大為提升。運用恰當?shù)姆椒?,會成為學生進步的強大助推力,對學生日后的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平易近人,避免過于嚴厲和苛責,不可辱罵和責罵學生,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另外,小學是學習智力、心智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多和學生交流溝通,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設廣闊自由的天地,避免陳舊觀念的束縛。
二、師生互動——在角色平等中共進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過程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建構,導致知識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機械的“傳遞---接受”中隱退。多年來我們習慣于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我們怎樣教,學生就得怎樣學。課堂教學有時變得死氣沉沉,教師講得吐沫橫飛,學生卻昏昏欲睡。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應只是無條件接受教師或書本的傳授,而應是主動選擇、主動建構,并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薄拔覀儽仨毚蚱埔粠樵甘降慕虒W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的活動中來,師生互為補充。一旦教學活動“動起來”了,課堂也必將是生動活潑的?!比纾何姨貏e注意文本賞析的教學,學生自我品評文本的字詞句章,并把自己的欣賞心得講給同學和教師聽,讓大家來分享每一個心靈喜怒哀樂。學生多角度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自己的經(jīng)驗、情感和價值觀對話。活躍了課堂氣氛,建構了知識,培養(yǎng)了多方面的能力。
三、生生互動——在集思廣益中提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一切教學活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上的互動要做到人人參與,互動面要盡量廣,如教《寓言兩則》中的《刻舟求劍》及《揠苗助長》一文時,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分工協(xié)作,走上講臺,進行表演,學生積極性大增,人人躍躍欲試。學生自然由被動變主動,抓住文中的人物言行,配以神態(tài)和動作表演,把旁人焦急的神情及掉劍人不慌不忙的神態(tài),還有拔苗助長的人那自以為幫了禾苗一個大忙后得意的樣子都繪聲繪色地表演了出來。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因此激發(fā)學習興趣,可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
四、豐富語言,營造愉悅寬松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活潑好動,特別是農(nóng)村孩子,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往往不能在課堂上保持恒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師要豐富語言表達的樣式,使課堂環(huán)境保持一個寬松愉悅的狀態(tài),牢牢把握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晦澀詞語的出現(xiàn),避免課堂氛圍陷入沉悶,教師應時刻保持熱情,時刻以昂揚樂觀的精神面貌出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實地教學時要豐富語言表達形式,使課堂時刻保持活躍輕松地氛圍,使學生時刻處于飽滿、昂揚、亢奮的課堂狀態(tài),提高課堂活躍程度,提升教學實效。
互動式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互動式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xiàn),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討論,使學生產(chǎn)生語文學習的親近感,從而高效地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多種多樣的互動形式去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世紀賦于我們新的使命,《新課標》帶給我們新的要求。作為一名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 教學已不是原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一堂沒有交往、沒有互動性的學習過程,已不適應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學生們應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應當成為自己的主人,來真正展現(xiàn)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的人來看待,認識到師生雙方都是彼此關系的創(chuàng)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觀能動性,師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這種師生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突現(xiàn)學生的價值,把課堂學習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使學生想學、樂學、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