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
作為一個革命者,心里時刻不要忘記人民,始終為人民服務,不謀私利,不貪不占,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光明磊落、胸懷坦誠,為人民利益忘我工作,越是困難越向前。”這是馬云濤寫下的另一條人生語錄。
2019年5月2日,馬云濤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5天后,在北京醫(yī)院告別室,他的遺體被安靜地入殮,沒有訃告、沒有靈堂、沒有哀樂,也沒有長長的送別人群——這些全都被他寫進遺愿里。
這位從戰(zhàn)爭年代走來的“三八式”干部,一生溫文爾雅,卻一生和軍隊、導彈等結緣。他歷盡戰(zhàn)爭喧囂,走時卻是靜悄悄。
“我要上抗大,參加革命”
2009年3月的一天,在陜西省西安市七賢莊原八路軍辦事處的大門口,女兒為父親馬云濤按下了快門。
照片中,89歲的馬云濤身穿灰色長風衣,單手拄著一根拐杖,精神矍鑠。上次來這里是70年前,他千里迢迢來到這個門口,對工作人員說:“我要上抗大,參加革命!”。
1920年,馬云濤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時值新文化運動、新啟蒙運動蓬勃發(fā)展。馬云濤讀小學期間,日本人侵占東三省,亡國的機激起國人的愛國豪情,幼小的馬云濤腦海中第一次有了國家和民族的概念。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耙粋€熱血青年不應該脫離偉大的抗日浪潮而茍安”,抱著這種信念,讀高中的馬云濤決心去往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細細思考,他決定西行去往陜北,因為那里有共產黨和八路軍,“是抗日決心最堅定的地方”。
從洛陽乘火車到西安,然后步行整整一周,馬云濤來到延安陜北公學。此后,從陜北公學分校到抗大、軍大,從開始的在校學習到后來留校工作,馬云濤在部隊軍校中度過了前21年的革命生涯。
1938年10月,到達陜北公學僅僅一個月后,馬云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馬云濤完成了一次身份轉變,他告別了短暫的學生身份,放下了“去一線打鬼子”的執(zhí)念,轉而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以另一種方式投入到革命事業(yè)中。
這一干,就是20多年。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抗日軍政大學到華中雪楓大學,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華東軍區(qū)軍事政治大學,再到解放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高級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馬云濤20多年獻身黨和軍隊的教育事業(yè)。
在華中雪楓大學任組織科副科長時,馬云濤有一個升任科長的機會,他主動讓給了比他年長的“老紅軍”。在陜西第七機械工業(yè)局任局長時,一些資歷和級別與他相同的人已升至副部級,組織上怕馬云濤有情緒,找他談話,他的回答是:“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經很知足了?!?/p>
1951年10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高級步兵學校,馬云濤經華東軍區(qū)政治部批準榮立“二等功”。一份當時的模范候選人介紹材料里這樣評價馬云濤:(有)堅定不移的事業(yè)心;深入、細致、親自動手的工作作風;細心鉆研,穩(wěn)重地掌握政策;誠懇虛心,以理服人。
對馬云濤而言,20多年來在學校中的教育鍛煉“是深刻的、豐富的、永遠難忘的”。在學校里,他學的是革命理論、進步思想,這給他指明了前進方向。他時刻提醒自己,學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者首先要正己。
“充滿書生氣質,做事實實在在”
在北京醫(yī)院的告別室,馬云濤的遺體即將入殮,90多歲的王之任出現在門口。她從輪椅上站起來,顫顫巍巍地走到遺體前,低頭默哀。這是她和“馬政委”的最后一面,60年前,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馬政委”初到航天。
1959年,馬云濤告別軍校,來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加入中國航天的初創(chuàng)隊伍?!斑@個單位是搞尖端科研的單位,是保密很嚴的單位,又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新的環(huán)境,新的任務,新的工作對象,我必須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和工作。”馬云濤在其自傳《九秩歲月》中這樣寫道。
馬云濤到航天的第一站是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三設計部任政委。三部主攻發(fā)動機研制,任新民當主任,兩人搭檔,配合得很好。任新民主抓發(fā)動機技術,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馬云濤主動擔起?!伴L征三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王之任,當時是三部的設計員。在她看來,馬政委從不干預技術,但他的思想政治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好,對航天事業(yè)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大型號攻關功不可沒。
馬云濤在三部工作期間,發(fā)動機團隊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的開拓性壯舉:成功拿下了“1059”導彈發(fā)動機仿制任務,順利攻克了我國自研的“東風二號”“東風三號”導彈發(fā)動機難關,推動更為先進的“東風五號”導彈發(fā)動機開始了方案論證。
文雅是馬云濤留給王之任的第一象。多年以后,王之任回憶,她和身邊的同事們都覺得充滿書生氣質的馬政委讓人“頗有親近感”。
馬云濤是“三八式”干部?!叭耸健笔侵?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2月31日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干部,他們大多是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分子,也是馬云濤始終堅持的事情。
很會做政治工作,是王之任對馬云濤的第二象。當時,三線建設已經開始做動員了,很多人聽說要離開北京去深山工作,心里難免有想法。馬云濤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從三線建設的背景、意義談起,作了一次動員。動員會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有些人因為家庭成分原因,沒能進到名單之列,甚至哭起了鼻子?!爸v話實實在在,讓你心悅誠服”。多年以后,王之任依然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馬政委講話的場景。
從四川到陜西,長達8年的三線工作經歷對馬云濤既是考驗也是歷練。1974年,馬云濤任四川第七機械工業(yè)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三線基地群山環(huán)繞,長達200公里左右。據時任四川第七機械工業(yè)局副局長的姜延斌回憶,馬云濤一到山里就繞著基地走了一圈,“他得去轉轉,摸清楚情況”,前后花了大半個月時間,回來就有了高原反應,嚴重到必須回北京接受治療。
即便如此,在四川三年多時間里,馬云濤忍著不適,往返于北京和四川兩地,做了大量工作。1978年,考慮到馬云濤的身體狀況,組織調他到陜西第七機械工業(yè)局任局長兼黨組書記,一干又是4年多。
1981年6月,馬云濤結束了三線工作,回到北京,先后任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和航天工業(yè)部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這也是他航天工作生涯中的最后一站。
1984年10月,航天工業(yè)部建立后首次舉行慶功大會,慶祝用4年時間完成了“東風五號”“巨浪一號”、通信衛(wèi)星三大任務的突出成績。大會上,馬云濤總結提出了航天工業(yè)部工作的7大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萬無一失、勇攀高峰、銳意改革、為人民服務。
后來在此基礎上,航天部黨組反復研究,結合聶榮臻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精神,最終確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的二十四字航天傳統精神。
“航天是我的一個孩子”
兒女回家來看馬云濤,往往還要面臨一場考試。
“兩個維護是指什么?”“四個自信有哪些內涵?”......出題人是馬云濤,考官也是他,而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成為考生的可能。
即便離休,馬云濤也沒拋下干了一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忘記航天事業(yè)。
離休后,馬云濤長期擔任中國航天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顧問,并多次參加黨中央、國務院的工作組。
1986年10月至1988年秋天,受國務院委派,他前往吉林省、安徽省、云南省進行財務大檢查,任工作組組長,每次歷時2~3個月,圓滿完成任務。1989年7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他赴共青團中央考核干部,歷時4個月,在考察中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受到中央的肯定。
離休后,馬云濤當上了離休干部黨支部書記,每當中央有大活動,他都閑不下來,開黨會、搞座談,忙得不可開交?!疤焯煸诩揖拖胫趺垂ぷ鳎氲猛砩纤恢X?!眱号奶鄹赣H,希望下次選舉把他“選下來”。
馬云濤對航天依舊情深義重。每次有發(fā)射,但凡直播,他都要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火箭打成了,他會高興地鼓掌,喊起來,甚至激動到流眼淚。兒子馬曉峰說,在家里,馬云濤從來不掩飾他對航天的深情。馬云濤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天的第一批領導人之一,就像他自己打的那個比喻:航天是我的一個孩子,孩子長得怎么樣,健壯不健壯,我永遠惦記著。
長征五號火箭發(fā)射失利后,馬云濤十分痛心,幾天都茶飯不思、坐立難安。他給航天科技集團領導寫了封信,說得最多的是鼓勵:我經受過“長征二號”失敗的痛和教訓,但失敗了不要悲觀,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責任,要冷靜地從思想上、管理上找原因......你們擔負的任務很重,希望大家保重身體,一切順利。落款是:老航天人馬云濤。
馬云濤練習過書法,但寫這封信時,90多歲的馬云濤執(zhí)筆不穩(wěn),寫到后邊,字的筆畫曲曲折折,已經難以做到橫平豎直。
同樣在航天系統工作的兒子曾經問馬云濤:人們都說外行不能領導內行,行伍出身的軍人怎么能領導知識分子?
馬云濤的回答是:把工作做到知識分子的心坎上。
的確如此,三年困難時期,全國缺衣少食。為了保障科研生產任務順利進行,沈陽軍區(qū)和北京軍區(qū)給科研人員送來大豆和黃羊。當時隊伍里下了命令,支援的食物要給專家和知識分子吃,政治工作人員不能吃。到了晚年,馬云濤依然關心并幫助航天的青年干部,他長期堅持的事情之一就是對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建言獻策。
晚年,有人問馬云濤有沒有人生語錄,馬云濤提筆寫了兩條,其中一條是:作為一個革命者,心里時刻不要忘記人民,始終為人民服務,不謀私利,不貪不占,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做人就要做像老爸這樣的人”
馬云濤入殮前,孫子馬駿和爺爺做了個簡短而溫情的告別。他輕輕地伏在馬云濤身前,臉緊緊貼著爺爺的頭部,緩緩低語了足足三分鐘。
20年前,馬駿18歲,正準備去新西蘭留學,臨行前一晚,馬云濤召集全家開會,作了三點囑托,馬駿記憶猶新。一是搞好自己的學習生活;二是尊重所在國歷史文化,遵守當地法律;三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
在老馬家,三代人有三個“8年”:馬云濤赴三線干了8年,兒子馬曉峰到新疆當兵8年,孫子馬駿到海外留學8年。動蕩的年代里,全家人聚少離多,甚至出現“6口人6個地方”的局面;和平年代中,一大家子人各有各的忙處,也很難長久聚在一處。但馬云濤對子女的教育和關心從來不曾缺席。
“做人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線”“干部子弟不能有特權思想”“社會上是存在丑惡現象,但自身立場一定要堅定”......就像他一輩子從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的家庭教育也是“馬云濤式”的教育。
兒子馬曉峰曾經在北京十一學校讀小學。學校1952年建立,招收的都是中央軍委駐京各大單位子弟。有的孩童頑劣,在學校里向老師逞威風。這也是馬云濤的擔憂之處,他教育馬曉峰:“千萬不能有特權思想,作為干部子弟,要比別人更努力,比別人更有為?!?/p>
1969年,馬曉峰去插隊,已經“靠邊站”的馬云濤給他寫信,說得最多的是叮囑兒子跟社員群眾打成一片,學習勞動知識,保重身體?!皬膩聿粫绤柕嘏u你,永遠都是在鼓勵你,永遠充滿正能量?!边@是4個子女對“馬云濤式”家庭教育的一致印象。
馬云濤就像一桿大旗,將全家人緊緊聚攏到旗下。馬云濤走后,一家人召開追思會,彼此互相鼓勵:做人就要做像老爸這樣的人。
馬云濤對身邊的人同樣關懷備至。住院時,護士周末來查房,他對護士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怎么不休息啊?”過年時,他不忘給服務他的司機寫一封信,白紙黑字地感謝他一年的辛勞。家里保姆過生日,他要張羅,把子女全部叫過來,買好生日蛋糕,拍了照片,洗出來加上相框送給保姆。
馬云濤不愿意麻煩別人,但別人有難處,他從不怕麻煩。一次,一位在老干部局工作的同志病了,他得知后,帶著老伴去登門看望。馬云濤敲開門后,對方直接流淚?!?0多歲的馬主任爬4層樓來看我,我永遠忘不了?!?/p>
馬云濤的一生是艱苦樸素的一生。在陜西三線工作期間,女兒去看望他,發(fā)現父親周末常常加班,食堂沒飯就自己煮面條,營養(yǎng)跟不上,整個人瘦了一圈。馬云濤老伴長期臥病在床,經濟并不寬裕,但他從未向組織上提要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馬云濤為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捐款10萬元,為家鄉(xiāng)文化廣場建設捐款5萬元,向汶川地震災區(qū)捐獻黨費1萬元,還為希望工程等捐款。
“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光明磊落、胸懷坦誠,為人民利益忘我工作,越是困難越向前?!边@是馬云濤寫下的另一條人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