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對話教學最基本的形式,它是有效實施對話教學的突破點。課堂中的優(yōu)質提問可以觸發(fā)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對話能力。教師應合理設置問題類型,培育學生主動提問,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優(yōu)質提問
【作者簡介】張玉婷,福建省廈門英才學校小學部。
小學英語教學強調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正是以對話活動為載體,以解決問題為目的??v觀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課堂,多數(shù)仍以師生問答為單一途徑,以落實語言為終極目標,教師在文本解讀和問題設計方面仍存在低效現(xiàn)象。1.問題設置欠合理,語言能力難發(fā)展。有些課堂多注重展示性問題的提問,如學完顏色主題后,教師問What color is it?學生答Its red.此問題重語言形式,輕思維發(fā)展,無益于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2.問題梯度不合理,忽視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些提問超越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導致學生無法作答。如某教師教signs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口頭也可警示牌警示,隨后問Whats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m?學生陷入茫然狀態(tài)。究其原因,該問題難度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堂陷入尷尬。有些提問又過于簡單,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主動提問能力弱,缺乏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牽引的痕跡較明顯,學生缺乏個性化思考空間,缺乏主動提問的意識,這與對話教學的實質背道而馳。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在深入且準確解讀文本的前提下,為學生搭建語言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對話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最終學會對話。
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而合理提問正是促進師生、生生互動的催化劑。以筆者執(zhí)教的PEP四上Unit5 Dinners ready Part B為例,筆者通過一系列智慧提問展開教學。從課堂的實際效果來看,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對話,充分體現(xiàn)了對話教學的交際性。
首先,筆者通過文本解讀,確定本課的話題為Tableware for food you would like。以PartA的就餐情境為背景,設置了兩個事實性問題(即主要來源于課本,考察學生對文本的記憶和初步理解情況的問題)What would Mike/Mike dad like for dinner at Mikes home?來激活舊知。接著,筆者以Part Blets talk的就餐情境為背景又設置了一系列事實性問題,如Whats for dinner? What would mum say?Would Mike like a knife and fork? Would they like some soup?幫助學生分層解讀對話,合理解構對話,并在此基礎上關注對話語言的訓練。
同時,教師設置了分析性問題(即通過文本或語段的學習,學生要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與思考的問題)。如在學生回答Mike would not like a knife and fork后,筆者追問Why?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處。學生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得出Because Mike can use chopsticks.實現(xiàn)了事實性問題與分析性問題的無縫對接。文本大意解讀完之后,教師提出了評價性問題(即要求學生根據(jù)一定的準則和標準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或選擇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Mike?通過合理設置評價性問題,幫助學生辨明作者的觀點,提升對話的思維含量以及語言的豐富性。
最后教師還設置了推理性問題,如學生了解到Mike 和Wu Yifan想要喝湯,教師追問What can they use to have some soup? Can they use the knife and fork/ chopsticks?通過該類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得出結論They can use a spoon and a bowl.總之,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合理設置問題類型,促進課堂有效提問。
課堂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問題情境并不僅限于教師提問,還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自主問答,促進學生自主對話。
1.以話題促互動,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讓他們在提問、交流中不斷交換彼此的想法,進行思想碰撞。如某教師執(zhí)教PEP六上Unit5 I have a pen pal.Part B。教師通過自編chant熱身之后,創(chuàng)設Wuyifan想要了解Zhang Pengs pen pal—Peter的情境,提出了多個事實性問題。如Is he a boy? Whats his name?激活學生舊知。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Wu Yifan也交到了amazing pen pal的情境并提問“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Wu Yifans amazing pen pal?”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提問。
2.以圖片促互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提問的情境。圖片可以為學生提供形象的語境,在形象的語境中,學生才能有依據(jù)地自發(fā)提問。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在自問自答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某教師執(zhí)教PEP四上U4 My home Part B。教師先呈現(xiàn)第一幅情境圖并提問Where are John and Mom?明確John and mum在家門外之后,呈現(xiàn)第二幅情境圖并提問What are they looking for?通過兩幅圖對比創(chuàng)設懸念,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并得出結論:Maybe they are looking for the keys.隨后教師提問Where are the keys?引導學生用Are they …?猜測,最后驗證答案They are in the door.整節(jié)課學生討論氣氛濃郁,思維活躍。
當然,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優(yōu)質提問遠不止上述幾種,其關鍵在于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對話文本,結合學生學情,精心設計問題。不僅要“善問”、“巧問”,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是師生、生生間對話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xiàn)“在對話中思考,在思考中對話”。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特刊),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