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李同軍,于志國△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二院南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頸性眩暈(Cervical vertigo,CV)是指在頸椎運動中由于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常伴有頭昏、頭痛、惡心嘔吐、頸肩背痛、胸悶心悸、耳鳴、甚者短暫發(fā)作性意識障礙等癥狀。頸性眩暈發(fā)病率約為17.3%,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女性多于男性[1]。由于生活工作節(jié)奏加快、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長時間應用以及不良姿勢普遍存在,頸性眩暈發(fā)病已趨向年輕化,青少年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對頸性眩暈的快速診斷和準確治療尤為重要。
目前,西醫(yī)學主要使用抗眩暈藥物治療頸性眩暈。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緩解眩暈癥狀,但是很難在根本上發(fā)揮治療作用,病情易反復。中醫(yī)學臨床治療頸性眩暈多采用《推拿學》(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中推薦的常規(guī)推拿按摩方法,但大樣本臨床觀察表明其治療頸性眩暈見效緩慢、病情反復、療效欠佳。叢刺齊刺法針灸可以調理經(jīng)絡氣血狀態(tài),使氣血上充于頭,有效地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增加大腦血供,改善眩暈癥狀。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可對寰樞關節(jié)骨性結構進行調整,糾正頸部異常結構,減少致壓物對椎動脈的壓迫,改善腦部血運,調節(jié)交感神經(jīng)功能,解痙活血[2]。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叢刺齊刺法結合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對頸性眩暈的療效。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間于本院就診的頸性眩暈患者60例,不限性別,年齡在36~66歲之間,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并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男女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①眩暈、惡心嘔吐,有時伴有頭腦不清醒,頭頸部活動時眩暈加重;②頸部酸脹疼痛、目澀、耳鳴、胸悶心悸;③長期不良的習慣和姿勢和慢性勞損病史;④X線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弓,頸椎側彎、寰樞關節(jié)左右不對稱等;⑤頸椎棘突及旁、橫突旁以及顱底筋膜或枕后小肌群壓痛,旋頸試驗陽性;⑥彩超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①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②臨床觀察期間無服用抗眩暈精神調節(jié)類藥物者;③年齡35~65歲;④積極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心腦血管疾??;②頸部外傷骨折、伴有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頸部結核、腫瘤;③嚴重心、腦、腎、肝等器官衰竭;④頸部皮膚病或傳染??;⑤嚴重出血傾向、水腫、妊娠、精神疾患的患者;⑥耳源性與眼源性眩暈;⑦對治療方法缺乏信心、信任,退出試驗或出現(xiàn)意外者。
患者坐位,按揉放松頸肩背肌肉軟組織。雙手中指按壓患者風池穴3~5 min,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的酸脹感為宜?!耙恢付U”推法按壓百會穴3 min,隨后雙手向斜上方15°~30°牽引患者頭部1 min,最后施以輕快拍法結束操作。另外,可根據(jù)患者癥狀附加其他穴位按摩,如一指禪推法操作天宗穴和外腧穴(如有頸背部疼痛),點按法、分推法操作頭維穴、印堂穴,按揉風府穴(如有頭痛)。每日1次,1個療程包含7次操作,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叢刺齊刺法: 患者坐位,上身直立放松。75%酒精消毒百會穴周圍。進針位置為百會穴、百會穴前25 mm(對其左右各旁開25 mm和50 mm)、百會穴左右各旁開12.5 mm和37.5 mm以及百會穴后50 mm(對其左右各旁開50 mm)。手持無菌不銹鋼毫針(華佗牌,0.25 mm×40 mm),以夾持進針法(與水平呈30°)將針頭迅速刺入,進針約12.5 mm。提叉攆轉,轉速100 r/min,行針得氣為度,針刺時間3 h。以平補平瀉進針法在風池穴刺入,并在其旁12.5 mm向風池穴方向斜刺兩針,使患者出現(xiàn)酸、麻、脹、痛等針感,也應根據(jù)患者頸部肌肉、脂肪豐厚程度適當調整,以針感為度。針刺時間30 min。每天1次,1個療程包含7次操作,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患者坐位,上身直立放松。醫(yī)者立于患者后側,首先醫(yī)者應以觸診為手法施治的基礎,通過觸診判斷寰樞關節(jié)及其附近肌肉、軟組織變化,可觸到偏歪的頸椎橫突,嚴重者可從患者頸部后側觀察到頸部、頭部向一側偏歪。以左手頂住患者偏歪的頸椎橫突處,右手放于患者下頜部,囑患者低頭、放松,使寰樞關節(jié)拉開至一定角度,右手扶患者頭部轉至患側,左手拇指頂推,快速旋轉牽拉并向左手拇指相反方向用力推撥棘突,雙手協(xié)調用力,使頭部向斜上方輕快旋轉,若旋轉過程中聽到“咔噠”響聲,患者癥狀減輕,頭部屈伸自如,即表示復位成功。左右各1次重復操作。每天1次,1個療程包含7次操作,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依據(jù)《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觀感覺癥狀進行評分,包括眩暈、頸肩痛、耳鳴和頭痛[4]。評分為0~3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頸性眩暈越重,反之越輕。
采用腦血流分析診斷系統(tǒng)檢查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擬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進行評定。痊愈: 癥狀、體征全部消失,椎-基底動脈血流恢復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顯效: 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椎-基底動脈血流有明顯改善,可以進行日?;顒? 有效: 癥狀、體征有少數(shù)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有所改善,對日?;顒尤杂兴绊? 無效: 癥狀、體征無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無改善。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治療組癥狀評分顯著減低,治療前后差值顯著增加(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頸部血管平均流速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頸部血管平均流速顯著增加(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治療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平均流速明顯更快(P<0.05)。見表3。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治療組在治療頸性眩暈的總體療效比對照組明顯更好。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血管流速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頸性眩暈為臨床中常見的暈眩類疾病,與頸椎關節(jié)、寰樞關節(jié)錯縫引起交感神經(jīng)功能紊亂關系密切[5],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6]。本次研究論證了叢刺齊刺法結合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在治療頸性眩暈中的優(yōu)勢,它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癥狀評分,提高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平均流速,提高治愈率[7]。
中醫(yī)認為頸性眩暈屬于“痹癥”和“眩暈”范疇[8]。關于頸椎、寰樞關節(jié)錯縫的中醫(yī)治療在歷代古籍中早有記載,如《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訣》云:“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按摩法。按其經(jīng)絡,能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研究證明,頭穴叢刺針法可在頭部相應皮層區(qū)產(chǎn)生持久刺激效應,使其相應的功能區(qū)血流量增大,改善頭部的缺血缺氧,修復病變區(qū)的功能,可起到升提氣血的功效[9]。齊刺法自古有之,《靈樞·官針》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也”。在頸部施以齊刺針法,可治療局部深層次范圍較小的痹癥,有針對性的改善局部的瘀堵,松解局部韌帶軟組織,該法刺激較大且針感強烈,可加強經(jīng)氣運行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10]。寰樞關節(jié)復位技術用于治療頸性眩暈,具有效果明顯、易操作和損傷小等優(yōu)點。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可對寰樞關節(jié)骨性結構進行調整,糾正異常姿勢,促進頸部結構平衡。本研究中使用的復位手法可旋轉關節(jié)囊以及顱底、椎間韌帶等深部組織,改善患者癥狀。此外,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可以松解頸部小肌群過度疲勞所致的痙攣,控制局部炎癥滲出,減少椎-基底動脈與交感神經(jīng)受到的刺激。本研究中使用叢刺齊刺法結合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顯著降低了頸性眩暈癥狀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經(jīng)治療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平均流速顯著較前有顯著差異,但治療組在改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速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增加了顱底血管血流速度,提高了大腦血供;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改善了患者的臨床預后。
綜上所述,叢刺齊刺法結合寰樞關節(jié)復位術對頸性眩暈治療有效,為臨床治療頸性眩暈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