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曹勝高
按照摯虞的說法是,比是“比者,喻類之言也”,是按照事物的相似性進行言說。按照朱熹的說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用那個事物來比喻這個事物,以求說得更明白。興,是感興,觸景而發(fā),有感而發(fā),因物生情,引發(fā)著詩歌表達的沖動。比興不僅是詩歌生成的心理機制,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
詩歌中的“比”有如下幾種:
一是比物象物,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如《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里描寫莊姜之美: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柔荑”是初生的茅草,嬌嫩潔白,用于比喻女子之手的潔白整齊。“膚如凝脂”,是說皮膚像凝結(jié)的脂肪一樣白皙?!膀摗?,是天牛剛剛從卵里孵出的小蟲,細嫩白凈,形容脖頸之嫩。“瓠犀”,是葫蘆的籽,用來形容佳人牙齒的潔白整齊?!膀锥昝肌?,頭發(fā)梳得很整齊,眉毛像飛蛾的觸角一樣卷曲修長。這些都是將具體的事物拿來,用于比喻莊姜的外在容貌之美。靜態(tài)描寫之后,立刻是動態(tài)描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起來那么甜,目光流轉(zhuǎn),把女子的靈動之美,完全表現(xiàn)了出來。
這些比喻在詩詞中經(jīng)常使用。杜甫的《曲江對酒》中有一句:“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以花飛萬點喻愁,形成了一個愁滿江山的意境。秦觀的《千秋歲·水邊沙外》進一步演化為:“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本辰鐢U大了許多,愁也更加具象化。蔣捷的《梅花引·荊溪阻雪》把愁比喻成梅花:“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梅花的迎風(fēng)開放,夜雪的漫空飛舞,一如此刻自己的愁思一般,充盈于整個天地之間。
二是比物象人,就是把物比成人,把人比成物??鬃釉f:“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碧鞖夂洌胖浪砂氐呐c眾不同,松柏也因此成了人格的寫照。屈原在《離騷》中寫:“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高高飛翔的鳥與眾不同,從來不成群結(jié)隊。屈原用鳥來比喻自己品行的高潔,表現(xiàn)出遺世獨立的情懷。曹操在《龜雖壽》中所說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是先把自己比喻成老馬,再點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心曲。
典型的以物象人,是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在這首詞中,蘇軾把自己比喻成孤鴻。古人常用孤雁來比喻孤獨。陳勝少時曾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把自己比喻成鵬程萬里的鴻雁,而把目光短淺的人比喻成燕雀。阮籍在詩里說:“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一個非常孤單的人,沒有知己,沒有朋友,就如同失群的大雁,深夜在林野之中不肯棲息。飛鳥不愿歸巢,既顯示出自己的孤獨,也宣示著自己的堅持。
蘇軾用孤鴻形容自己的孤獨與堅持?!叭痹聮焓柰保叭痹隆本褪且惠啺朐?,“疏桐”是稀稀落落的梧桐,一彎缺月正掛在疏落的梧桐梢頭?!奥嗳顺蹯o”,時間已經(jīng)非常晚了。在這種幽深凄冷的情形下,蘇軾抒發(fā)起自己的情感:“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闭l看到一個孤獨的人獨自來往,就像形影相吊的孤雁,在渺渺長空里飛翔。
這首詞寫得非常凄冷,同樣是寫月夜,基調(diào)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形成了鮮明對比:“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是非常明亮的,明月當(dāng)空照,給人以開闊的感覺?!肮馒櫽啊保偌由锨懊娴摹坝娜恕?,是在寫自己的孤獨?!绑@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大雁本來是落下來的,突然被驚起,不得不往天上飛。飛起來以后呢,“有恨無人省”,卻沒有人理解它。每一句都是在寫大雁,每一句都是在寫自己?!皰M寒枝不肯棲”,看看這個樹枝不愿意落,看看那個樹枝不愿意落,最后落到哪兒了呢?“寂寞沙洲冷”,落到了一片寂寞凄冷的沙洲荒地上。
這首詞的每一句都透著傷感,是蘇軾的人生寫照。蘇軾堅持己見,不愿隨波逐流。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反對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司馬光上臺。蘇軾卻認為,王安石變法也不全錯。王安石被貶走了,蘇軾依然沒能回朝。他的“揀盡寒枝不肯棲”,是慨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人格難以被世俗接納。這里寫的“揀盡寒枝不肯棲”,是說堅持自己理想的人,不會輕易隨波逐流;“寂寞沙洲冷”,是說寧可落在沙洲上,也要保全人格?!傍櫻恪背1槐茸饔欣硐?、有志向的人,但它們的結(jié)局,經(jīng)常讓人感到傷感。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也是描寫自己的人生堅守: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用梅花比喻自己的人格。在斷橋邊一枝梅花孤零零地開,“寂寞開無主”,梅花沒有主人,暗喻無人關(guān)照,無人賞識?!耙咽屈S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黃昏比喻時光不再,暗喻歲月蹉跎,孤獨的梅花,連路人都不來欣賞。傷感之中,還要遭受自然界的風(fēng)吹雨打。“無意苦爭春”,梅花靜悄悄地開,無意同百花爭艷,但百花還來妒忌它的貞潔?!傲懵涑赡噍氉鲏m,只有香如故”,百花開放時,梅花卻凋零了,和在春泥里面,變成了塵土。但它的芳香,卻依然如故。這里蘊含著詩人的節(jié)操,寄托著詩人的理想,即便化為塵土也依然芳香不改,既是精神的流露,也是品質(zhì)的寫照。與于謙《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士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持,更是堂堂正正做人的人格寫照。
三是比物象事,是用事物來暗示、象征一件事情,帶有寄托象征的意味?!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本來寫的是男女思慕之情,最后按照禮樂成婚?!睹珎鳌穮s說:“《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fēng)之始也,所以風(fēng)天下而正夫婦也?!闭f里面寄托了“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教化要求,體現(xiàn)了男女相識、成親完全合禮的精神。即使心里有想法,輾轉(zhuǎn)反側(cè),也不得違背禮樂教化的規(guī)定。因此,《關(guān)雎》被列為國風(fēng)之首,用于教化天下夫婦品行端正,按照禮義行事。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自序》中說:
人心不能無所感,有感不能無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
詩歌之所以能感人,就在于詩歌的形象鮮明、情感深沉,更在于詩歌所孕育的普遍的人生感慨。能用別人所不能說的話,把事情概括清楚;能用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把事情敘述明了;能用很樸素的話,把深刻的道理挖掘出來。這就是藝術(shù)表達。如王安石的《詠梅》: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墻角孤開的梅花,遠看像雪一樣,為什么又不是雪呢?因為它散發(fā)暗香,香氣撲鼻。這有一種人生的體驗在里面,梅花象征著詩人高潔的品質(zhì),不落言荃而能為人感知到作者的心性。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
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nèi),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
比興的長處在于不明言某事,而能讓人體會到詞語背后的意蘊,從而使得詩歌成為開放的文本,讓讀者在體會中生發(fā)無窮的感知。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詩”。杜甫的詩歌,多數(shù)是在沉郁頓挫中流動著深刻的人生感慨。這首詩卻語言明快,寫杜甫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fù)的消息,心里非常高興,馬上就對妻子說,“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咱們一塊兒回家吧!于是立刻就設(shè)計了一條回家的路線,“即從巴峽穿巫峽”,坐著船順著三峽一線,然后到襄陽,往北就可以回到家鄉(xiāng)了。這種心情并不僅在于他對歸鄉(xiāng)之事的急切期待,更重要的是,這種歸鄉(xiāng)情感中所寄托的對叛軍平息、國家中興的殷殷厚望。正因為情深若斯,這首詩才能夠感動千千萬萬的讀者。
虞世南曾寫過《詠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虞世南歷仕于南朝和北朝,一直都是清要之職,衣食無憂。他所寫的《詠蟬》,便有自己得意的樣子:蟬叫得這么響,絕對不是風(fēng)吹得響,而是蟬本身叫得就那么響?!熬痈呗曌赃h,非是藉秋風(fēng)”一句,寫出了飛黃騰達的感覺。而駱賓王,少年便是才子,后因為叛臣徐敬業(yè)作《討武曌檄》,被關(guān)在了獄中,在監(jiān)獄里,他聽到了蟬叫的聲音,也借蟬來寫自己的身世之感。他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有“行西陸謂之秋”;“南冠”是《左傳》里的典故,楚人鐘儀被囚于晉,“南冠而縶”,后世就用“南冠”來指代囚犯。駱賓王說自己的頭發(fā)已白,與蟬的玄黑之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露重”,是露水打濕了蟬的雙翼,蟬飛不動了,“風(fēng)多響易沉”是風(fēng)太大,蟬的鳴叫聲被風(fēng)聲掩蓋,沉了下去。蟬的聲音很高,卻被風(fēng)聲掩蓋;蟬的志向高遠,卻被雨露打濕翅膀。蟬的高潔因失聲、困頓而被人忽略、無視。詩作句句寫蟬,也是句句在寫自己。
李商隱的《蟬》,也很值得品味: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也懷才不遇,蹉跎一生。蟬是不吃固體食物的,僅吸風(fēng)飲露,蟬在叫的時候,沒有人理睬,蟬聲再高遠、再清澈,有什么用?無人傾聽,無人理解。那么多蟬叫來叫去,卻沒有引起任何回響。李商隱以此形容自己的滿腹牢騷,卻無處訴說,無處表達,寫的也是自己的人生境況。
比興,是作者選取自然界可以感知的具體物象,作為自己情感表達的媒介,通過對這些物象的體察和描摹,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國之恨和相思之感,令讀者既容易感受到物象的生動真切,又能體察到作者心思的細膩,從而建構(gòu)出形象鮮明、情思綿邈的詩情畫意。
①摯虞:《文章流別論》,引自嚴可均:《全晉文》卷77,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819頁。
②朱熹:《詩集傳》,趙長征點校,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頁。
③《論語注疏·子罕》,《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頁。
④《史記·陳涉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49頁。
⑤阮籍:《阮籍集校注》,李志鈞校注,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210頁。
⑥“西陸”指代秋天?!拔麝憽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左傳·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之也,深山窮谷,涸陰互寒。其用之也,祿位賓客喪祭?!薄端鍟ぬ煳闹尽分校骸叭昭S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日)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p>
⑦《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