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華 何靖敏
【摘要】 目的 探討血脂水平對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CAD)合并糖尿病患者炎癥的影響。方法 40例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采集患者空腹及餐后4 h血樣, 檢測患者血脂指標及血清炎癥指標水平,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空腹及餐后4 h血脂指標、血清炎癥指標水平, 分析餐后4 h血清炎癥指標與血脂指標的相關性。結果 40例患者, 餐后4 h 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空腹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餐后4 h TG(2.25±0.83)mmol/L高于空腹時的(1.30±0.90)mmol/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0例患者餐后4 h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均高于空腹時,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得出, 餐后4 h白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與TC、LDL-C、HDL-C無相關性(P>0.05), 餐后4 h血清TG與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r=0.643、0.596, P<0.05)。結論 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水平中, 只有血清TG水平顯著提高, 且與炎癥因子白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TG對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機體炎癥具有重要預測價值。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餐后血脂水平對其炎癥和早期腎損傷具有重要預測價值。
【關鍵詞】 血脂水平;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炎性細胞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19
近年來,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合并糖尿?。╠iabetes mellitus, DM)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 導致此病發(fā)生率升高的原因復雜, 可能包括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有研究表明, 血脂異常是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病率的關鍵性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異常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輕中度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下降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正?;蜉p度升高[1]。已有研究確定餐后的TG升高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既往研究顯示, 高脂餐后糖尿病患者體內存在炎癥反應, 血中的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濃度升高[2]。但是, 國內很少有關于血脂水平與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炎癥的影響相關研究。所以, 本研究收集2017年3月~2018年
4月本院心血管內科住院和門診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來探討此類患者早餐前后血脂及炎癥指標變化情況,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心血管內科住院和門診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其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24~80歲, 平均年齡(60.1±6.7)歲。
1. 2 方法 空腹血:在采血前, 要求患者前1 d晚上8點到次日的早上采血前禁止飲食。餐后血:患者在當日早上
7~8點正常飲食后, 從第一口飯開始計算時間, 4 h后采血, 其間囑咐患者禁止進食, 但可以飲水, 可以適當?shù)倪\動, 但避免劇烈運動。
生化指標的檢測:血漿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TG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HDL-C測定采用化學修飾酶法、血漿LDL-C檢測采用選擇性可溶化法、糖化血紅蛋白采用液相色譜法(Bio-RAD VARIANTⅡ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儀)檢測。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空腹及餐后4 h血脂指標(TC、LDL-C、HDL-C、TG)、血清炎癥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水平, 分析餐后4 h血清炎癥指標與血脂指標的相關性。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連續(xù)性變量, 符合正態(tài)分布, 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 則采用M(P25, P75)表示, 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離散性變量采用構成比或百分比(%)進行描述, 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比較采用Pearson或Spearman雙變量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40例患者空腹及餐后4 h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40例患者, 餐后4 h TC、LDL-C、HDL-C與空腹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餐后4 h TG(2.25±0.83)mmol/L高于空腹時的(1.30±0.90)mmol/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40例患者空腹及餐后4 h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40例患者餐后4 h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均高于空腹時,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40例患者餐后4 h血清炎癥指標與血脂指標的相關分析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得出, 餐后4 h白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與TC、LDL-C、HDL-C無相關性(P>0.05), 餐后4 h血清TG與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r=0.643、0.596, P<0.05)。見表3。
3 討論
血脂水平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 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關鍵危險因素, 主要是通過TC、LDL-C、HDL-C、TG來反映。近年來, 有研究表明, 餐后血脂、特別是TG的水平可以全面反映DM患者的血脂狀況, 對其心血管風險預測具有重要價值[3, 4]。
本研究主要以早餐后4 h血脂水平及炎癥指標水平為切入點。之所以選擇早餐后4 h, 有一定的研究根據(jù), 已經(jīng)有不少國外研究顯示, 餐后4 h TG水平可作為餐后TG水平的替代指標。且既往研究顯示高脂餐后4 h DM患者機體存在炎癥狀態(tài), 血中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等濃度會有所升高。但是, 國內很少有類似的研究, 本研究對血脂水平的四種指標均進行了研究, 其結果顯示, 40例患者, 餐后4 h TC、LDL-C、HDL-C與空腹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餐后4 h TG高于空腹時,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外研究的結果一致, 即TG是對空腹和餐后血脂指標水平進行判斷最敏感的指標。同時本研究對空腹及餐后4 h炎癥因子水平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 40例患者餐后4 h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均高于空腹時,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姴秃? h血脂水平檢測可適用于我國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人群。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得出, 餐后4 h白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與TC、LDL-C、HDL-C無相關性(P>0.05), 餐后4 h血清TG與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r=0.643、0.596, P<0.05)。TG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中2種不同組分, 既往研究顯示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等炎性細胞因子在DM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5]。C反應蛋白通過改變血管的通透性、促進系膜細胞增殖并增加纖維蛋白表達, 進而引起血管的損傷;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的原因可能為附著在血管壁上的TG促使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的表達上調, 血管粘附分子和細胞間粘附分子過度產(chǎn)生, 導致外周血白細胞趨化, 這些白細胞產(chǎn)生的炎癥因子進一步刺激機體, 使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量繼續(xù)增加, 而TG與這些炎癥因子正相關, 可見TG對機體炎癥具有重要預測價值[6, 7]。
綜上所述, 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水平中, 只有血清TG水平顯著提高, 且與炎癥因子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TG對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機體炎癥具有重要預測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3):195-206.
[2] 郭旭, 郭鳳靜, 王曉鷗, 等. 血脂水平對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炎癥的影響. 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8, 47(11):45-48.
[3] 劉靜.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的血脂檢驗結果分析. 醫(yī)學信息, 2018, 31(4):162-163.
[4] 張濤, 李道榮, 戴文龍, 等.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調脂治療中膽固醇代謝標志物變化的研究. 中國醫(yī)藥, 2016, 11(10):1429.
[5] 沈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檢驗結果分析. 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 2017, 12(6):138-140.
[6] 蒲冬玉, 朱鳳雯, 孫金玲. 糖尿病對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病程預后及脂質代謝的影響.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4, 24(26):97-99.
[7] 吳和弟, 許麗娃, 吉家釵, 等.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及血脂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分析. 疑難病雜志, 2018, 17(10):21-25.
[收稿日期: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