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李昕
摘要:本文從費爾克拉夫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三向度話語分析的視角入手,以《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為樣本,探討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扶貧話語的風格。文本及話語實踐向度上從樣式及修辭模式入手對樣本進行話語分析,得出習近平扶貧話語剛柔并濟的風格;社會實踐向度上一方面分析習近平扶貧話語風格形成的因素,另一方面探討其風格建構的社會實踐:有個人的,也有超出個人的大環(huán)境。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話語風格 ? 話語分析 ? 《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牽掛著貧困人民的生活,把貧困人民的小康當作全面小康的關鍵。此背景下,《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一書2018年8月出版,全書242段論述,分別選自習總書記2012年11月15日(十八大以來)到2018年6月的講話、報告、演講、指示、批示等60多篇重要文獻。因此,本文選此書作樣本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扶貧話語風格進行研究。
一、理論梳理
英國語言學家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中提到:話語分析可從三個向度——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向度展開。文本向度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可細化為詞匯、語法等;話語實踐向度注重文本的生產(chǎn)和解釋過程,可細化為互文性、力量等 ;社會實踐向度可具化為知識和信仰體系、社會關系、社會身分等,一般關注兩個方面:建構文本和話語實踐的社會實踐,及文本和話語實踐建構怎樣的社會實踐。并且,這三個向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影響、每一個對于話語分析來說都不可缺少。
互文性分類之一“風格”隨樣式和修辭模式而變化。樣式指文本是書寫的、口頭的或兩者的某種結合;修辭模式指排比等。
本文從風格入手,運用費爾克拉夫三向度話語分析理論,對《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進行話語分析,明晰習近平扶貧話語的風格是什么、是怎樣的社會實踐塑造了這樣的風格、這樣的風格又建構了怎樣的社會實踐?
二、文本及話語實踐向度
風格隨樣式和修辭模式而變化,那么,就從樣式和修辭模式入手對《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進行話語分析。
(一)樣式
1.樣式在文本向度
樣式指文本是書寫的還是口頭的,口頭的樣式衡量標準有大白話、熟語、廣為流傳的古詩文及比喻。
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習近平扶貧論述隨處可見口頭的表達。習總書記大白話闡述自己的扶貧經(jīng)歷:
樣本1:“減貧事業(yè)的歷程,我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陜北一個小村莊當農(nóng)民,一干就是七年……四十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熟語,指常用的固定短語,有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等。如重慶調研談精準扶貧時:
樣本2:“扶貧……找準‘窮根、明確靶向……既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p>
常用的古詩文也被大量運用,如論述公平時:
樣本3:“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能出現(xiàn)‘富者累巨萬,貧者食糟糠的現(xiàn)象。”
比喻指把某一東西比作另一東西,把抽象的東西、艱深的道理變得具體、淺顯。習近平扶貧話語中大量運用比喻,尤其是隱喻。明喻有比喻詞,隱喻沒有,而用是、成為等代替,有時連動詞都直接省略。如2016年論述“扶貧”變?yōu)椤懊撠殹钡脑驎r,明喻隱喻都有運用,明喻很清楚,隱喻有“扶貧攻堅戰(zhàn)”、“脫貧攻堅戰(zhàn)”,是戰(zhàn)爭隱喻:
樣本4:“把“扶貧攻堅戰(zhàn)”改成了“脫貧攻堅戰(zhàn)”。這就像六盤山是當年紅軍長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樣?!?/p>
2.樣式在話語實踐向度
對《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中242段論述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扶貧話語中口頭的表達占75%;分年統(tǒng)計的話,2012年和2016年口頭的表達高達83%,最低的2018年上半年口頭表達也占比59%,十八大以來各年口頭的表達都在一半以上,這樣表現(xiàn)出一種親民的風格。如樣本1習近平用大白話敘述扶貧經(jīng)歷,樸實親切,傳遞著總書記對扶貧的高度重視,溫暖著群眾的心。再如樣本4,隱喻與明喻的結合使用,幫助人們清晰理解了“扶貧”改成“脫貧”的原因所在。另外,口頭的表達中一些告誡性的話語體現(xiàn)出警策的風格。諸如樣本2兩個“防止”、樣本3“不能出現(xiàn)”等,對扶貧易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告誡。當然,口頭的表達首先體現(xiàn)親民的風格,警策風格只在部分告誡性的口頭表達中體現(xiàn)。
(二)修辭模式
1.修辭模式在文本向度
修辭這里只從是否排比入手對習近平扶貧論述進行話語分析。排比可分成詞組、句子和段落排比。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242段論述多為一小段話,因此也就不存在段落排比了。
詞組排比:樣本5排比一方面從力度、規(guī)模、影響三個角度闡述十八大以來脫貧成就,另一方面加強了褒揚之氣勢,有一種譜寫反貧困歷史新篇章的雄渾氣度。而樣本6一方面從六個角度提出問題另一方面加強了告誡之氣勢更易引起重視。
樣本5:“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guī)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樣本6:“解決脫貧領域‘四個意識不強、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資金管理使用不規(guī)范、工作作風不扎實、考核評估不嚴格等突出問題?!?/p>
句子排比:習總書記用3個“沒有”強調農(nóng)村和貧困地區(qū)的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關鍵,加強氣勢的同時引起對農(nóng)村小康的重視;另一方面,連續(xù)否定暗含了肯定的預先假設,比肯定效果更好。
樣本7:“沒有農(nóng)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p>
句子排比中含有詞組排比:
樣本8:“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一是領導工作要實,做到謀劃實、推進實、作風實……二是任務責任要實,做到分工實、責任實、追責實……三是資金保障要實,做到投入實、資金實、到位實……四是督查驗收要實,做到制度實、規(guī)則實、監(jiān)督實?!?/p>
2.修辭模式在話語實踐向度
排比的功能可歸納為“廣文義”“增文勢”。樣本5提供不同的褒揚角度,樣本6提出不同的告誡角度(警策風格),樣本8中16個“實”深刻闡述了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實”的含義;樣本5增褒揚之勢,樣本6增告誡之勢,排比顯示力量的增強,自有雄渾氣度。排比的行文有節(jié)奏感,瑯瑯上口,深受群眾喜愛,某種程度上具有親和感(親民風格)。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242段論述中171段含排比,占比71%,習近平扶貧論述排比占比如此之高,可見習近平扶貧話語中蘊含著的堅韌態(tài)度和堅定信心,可見習近平扶貧話語雄渾風格。
(三)小結
綜上,習近平扶貧話語融親民、警策、雄渾的風格為剛柔并濟的風格。柔者,話語親和,平易近人,有說服力;剛者,話語剛健,該批評的批評,該告誡的告誡,同時自帶一種氣勢,自有一番雄渾氣派,令人信服。
三、社會實踐向度
(一)形成習近平扶貧話語剛柔并濟風格的社會實踐
習近平受革命老前輩的影響及農(nóng)村插隊的經(jīng)歷形成了其扶貧話語親民風格。習近平曾說,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是革命老前輩和陜北老鄉(xiāng)。革命老前輩這里,重點提一下毛澤東“向古人學習語言”、“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對習近平的影響。陜北老鄉(xiāng)這里,如樣本1所提,習近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陜北農(nóng)村插隊,一待就是七年。七年中,習近平和農(nóng)民深深融為一體,和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說在一起;七年中,他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以農(nóng)民為師,學習農(nóng)民的語言,熟習了農(nóng)民常用的大白話、熟語及古詩文。這樣,習近平扶貧話語大量運用大白話(如樣本1)、熟語(如樣本2)及古詩文(如樣本3),形成親民的風格也就不為怪了。
習近平作為大國領袖敢于直面問題的超人膽識形成了其扶貧話語警策風格。一方面,十八大以來,面對全面小康的時間節(jié)點即將到達、但2012年還有上億貧困人口的嚴峻態(tài)勢,同時扶貧存在一系列如樣本6提到的四個意識不強等問題。另一方面,習近平曾說“為官避事半生恥”、“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懾,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視”,正是這種不避事、敢擔當?shù)木窦皬娏业呢熑胃?、使命感,使得習近平膽識超人、敢于直面扶貧問題,在樣本2、3、6、8中都有對扶貧問題的直接告誡,諸如此例還有很多,這樣也就形成了習近平扶貧話語警策風格。
習近平作為大國領袖基于扶貧巨大成就及個人扶貧豐富經(jīng)驗形成雄渾風格。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尤其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事業(yè)取得巨大成就,如樣本5習近平對十八大以來脫貧成就的贊揚。另一方面,習近平個人豐富有效的扶貧經(jīng)歷給了他強烈的自信:梁家河插隊時便開啟了帶領村民建沼氣的反貧困實踐;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提出擺脫意識貧困等理論,形成《擺脫貧困》一書;在福建省工作期間,形成向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等扶貧方式;在浙江省工作期間,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思想。國家脫貧成就及個人豐富扶貧經(jīng)驗給予了習近平強烈的自信,這也影響到他在扶貧話語中多使用排比,形成雄渾話語風格。
(二)習近平扶貧話語剛柔并濟風格建構的社會實踐
習近平扶貧話語親民風格建構了習近平親民的人民領袖形象、提高了話語傳播的效率。習近平親和的扶貧話語,如樣本1用大白話對自己扶貧經(jīng)歷的描述,如同拉家常般娓娓道來,民眾喜歡聽、聽得懂、記得住,一下子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建構了總書記親民的領袖形象。另外,親和的話語有助于引起情感認同,情感認同加強了話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話語傳播的效率和效果,如樣本2扶貧要找準窮根,人們?nèi)菀桌斫?,進而在實踐中踐行。諸如此例還有很多,使人們輕松領會到精神內(nèi)涵,對習近平扶貧話語知之、好之、樂之進而踐行之。
習近平扶貧話語警策風格促使全社會對扶貧工作時刻儆戒振奮。習近平扶貧論述中常含告誡之語,使全黨、全社會對扶貧工作中可能存在或已經(jīng)存在的問題有清晰認識,進而引起重視,如樣本6“六個不”的排比強烈申明了脫貧領域尚存在的六個突出問題,使全黨、全社會警鐘長鳴,進而盡可能避免。另外,習近平扶貧話語中告誡之語多建立在口頭的表達或排比之上。告誡之語口頭的表達是輔導式而不是說教式的溝通,有利于人們虛心接受而不是抵觸;至于排比,能幫助人們對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堅信問題一定能夠解決,使得人們對扶貧工作保持振奮。
習近平扶貧話語雄渾風格建構了領袖自信形象,賦予人們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信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扶貧話語排比占71%,具有一種雄渾風格,建構了習總書記大手筆運籌扶貧大局的雄渾氣派及面對扶貧工作的強烈自信形象;領袖面對扶貧工作的雄渾氣派及強烈自信,必然給扶貧的人及被扶貧的人以強烈的信心,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富有一種承諾的力量,能夠團結廣大國民聚集在領袖身邊、聚集在黨的周圍,跟隨黨、跟隨領袖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四、結語
本文從費爾克拉夫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向度話語分析視角探討了習近平扶貧話語風格、形成此風格的社會實踐及此風格建構的社會實踐。習近平扶貧話語的風格是由個人和超出個人的大環(huán)境兩大方面的因素塑造的,同時,這樣的風格也建構著個人和超出個人的大環(huán)境。從這樣的分析中不難得出:話語并非孤立存在,必須放于大環(huán)境中分析,話語由一定的社會實踐所塑造,又建構著一定的社會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08.
[2]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華夏出版社,2003:7.
[3]凌繼堯.習近平話語體系的風格研究[J].藝術百家,2015,(01):21-25+37.
[4]錢毓芳,殷志平.習近平話語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05):36-42+144.
[5]劉永富.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科學內(nèi)涵及歷史貢獻[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4-7.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作者簡介:黃斌,學歷:本科生,專業(yè):新聞學,單位: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