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芳 朱華賢
作文需要生活和素材,需要技巧與能力。光有這些是否就夠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想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離不開新穎獨特的思想和認識。思想是包括作文在內(nèi)的一切創(chuàng)作之靈魂,只有靈魂在前面導引和閃爍,才能讓人獲得智慧與啟迪。反過來,人一旦擁有新穎而深刻的思想認識,就能大大提高對生活的敏銳力,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素材。從這個意義上說,拓寬學生的思想疆域,開掘他們的思想深度,是中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涵。
從2016年起,筆者在五、六年級學生中開展新聞短評的寫作訓練,以“每周一評,每人一說”的專題形式穩(wěn)步進行?!懊恐芤辉u”,是指每周都提供一個新聞事件讓學生評說;“每人一說”,指每個學生都要明確表達一個觀點,并說明理由。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感受到學生在思想認識和寫作能力方面有了明顯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他們思想開闊了,對同一事件往往能有意識地從多個視角來評說;思想有深度了,在闡述思想觀點時,不但能清晰明確地表達,而且能說出一定的理由;表達的膽量增大了,有了想法,不再囁嚅,而是勇于站出來直截了當?shù)仃愂觥O旅?,具體談談開展新聞短評訓練的心得體會。
選擇什么新聞事件供學生評說?我們認為,標準就是學生的興趣。選擇的事件應該是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是他們想說,只是沒有這樣一個專門的機會去說的。一般而言,下面幾類新聞事件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有的學生甚至會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評說的新聞事件要盡量適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難度不能過大,不能怎么解釋學生都不懂;也不能太淺顯,學生一看就清晰可辨。難易的把握最好是:有些難度,但一辯論,一闡述,學生能豁然開朗,有新的認識。例如:
河南孟津縣某初一女生又和同一年級的女生打架了。班主任在讓她回避的情況下,組織全班同學舉手表決,是留下她,給她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還是讓家長把她帶走家庭教育一周。結(jié)果,26 個同學要她回家,12 個同學讓她留下。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得知這一結(jié)果,她在黃河渠邊留下遺言后,投河自盡了。請談談你對這件事的觀點。
此事件有三個要素與學生的距離接近:一是主人公的年齡,初一學生與評說者五、六年級學生,屬于同一年齡段;二是作為事件起因的打架,在五、六年級學生中同樣存在,而且常見;三是處理辦法,舉手表決是不少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美其名曰“民主”。學生非常感興趣,材料一拋出,有的學生就躍躍欲試,急著發(fā)表意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給教師提供了往縱深處引導的契機:怎么看待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是不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在什么時候都行得通?這名女生之死是誰之過?對這些問題,學生都會深思。
空間距離是指新聞發(fā)生地與學生的居住地之間的遠近。距離近,通常指本市、本縣或本區(qū)的事。因為發(fā)生在本土,所以感覺到親近;因為感覺到親近,所以會特別關(guān)注。這是普遍心理。例如:
2017年6月22日清晨5 點,杭州高檔小區(qū)藍色錢江18 樓一住戶家中大火,女主人和三個孩子不幸殞命。經(jīng)縝密偵查,認定這是一起放火案。保姆莫某晶因涉嫌放火罪已被警方拘留。有報道說,這戶人家平時非常善待莫某晶。于是有人感慨,對她這么好還被狠下毒手,做人真的不能太善良。有人則聯(lián)想到了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關(guān)于善良,說說你的看法。
杭州當?shù)卮蠖嗝襟w都對這個事件作了詳細的報道。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這一事件成了杭州市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把這樣本土的事件直接引入課堂,并確定“善良”的主題進行深入評說,對于杭州的中小學生來說,可以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有助于他們對善良的深度理解,而且有助于促進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關(guān)注。
有些事件,涉及的對象并不是少年兒童,涉及的地點也不在附近,但它被媒體高度關(guān)注,一時成了整個社會的熱點,在普通百姓的閑談中也屢屢被提及,且有一定的持續(xù)性。例如:
“90 后”吳姑娘駕車,看見對向一位老人拄拐杖過斑馬線,她立即減速停車避讓。沒想到老人竟停下來,然后對著吳姑娘脫帽鞠躬,以表示感謝。感動之余,吳姑娘把行車記錄儀記錄下的畫面發(fā)到了微信朋友圈,視頻迅速走紅,得到網(wǎng)友的盛贊。這位88 歲的老人,名叫閔慶昌,是一名離退休干部。他說,年輕人車速很快,老人家走得慢,但是年輕人停車讓老人走,他受了感動,想要說聲“謝謝”,又怕她聽不到,所以他才脫帽鞠躬向她表示感謝。
這個事件很小,但反響強烈,事件中的吳姑娘和老人一時成了“網(wǎng)紅”,大家紛紛贊揚他們。中小學生同樣有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與愿望,他們也想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過斑馬線是一個常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此類事件深入分析,正符合他們的內(nèi)心期待。吳姑娘和老人為什么會得到盛贊?贊揚他們什么?這些也是學生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
新聞事件評說得好不好,除了要看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兩個標準:廣度與深度。觀點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不說。這里先說廣度?!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每一個新聞事件幾乎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評說,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蔽而已。在進行短評寫作訓練時,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開拓廣度,讓他們在廣闊的視野中尋找自己獨特的話語。例如: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參賽者達7 萬人之多,進入電話面試2 萬多人,杭州外賣小哥雷海為過五關(guān)斬六將,最后戰(zhàn)勝北大碩士生彭敏,獲得總決賽冠軍。1981年,雷海為出生在湖南邵陽洞口縣,他7 歲起開始讀詩,喜歡文字的韻律感。2001年,他中專畢業(yè)后外出打工,做過電工,送過快遞,后來全職送外賣。他能背誦上千首詩。有次送餐,半路電瓶車沒電了,到維修店充電時,他馬上掏出《唐詩三百首》給自己“充電”。外賣小哥獲大獎,給你什么啟示?
對此事件,有幾個角度可以評說?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從雷海為長期堅持的角度進行贊揚,如“堅持不懈總會成功”“有一種成功叫堅持”。這樣寫當然可以,但比較淺顯,且容易撞車。這個時候,教師就可努力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的角度,從雷海為所干的活與他對詩的興趣這兩者之間性質(zhì)的差距,尋找一個新的評說視角,如“詩意,人人都可追求”“體力勞動者同樣可以仰望星空”;可以從才能的角度進行評說,強調(diào)才能的可貴,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先想想自己有沒有才”;還可以從不同社會階層的角度入手,開掘出一個新的視點,如“高手在民間”“中專生戰(zhàn)勝碩士生說明了什么”;還可以從社會文明的角度,贊揚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公正、公平,越來越文明,一個沒有什么家庭背景、沒有雄厚經(jīng)濟實力的底層人,竟然也能獲如此殊榮……多視角評說,旨在幫助學生拓展視野空間。廣度與新意是密切聯(lián)系的,只有視角多,才會有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新鮮感,才會有更多的興奮與激動。
廣度的拓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是可以通過具體訓練來實踐的,它不是靈感,不是頓悟,不是奇思妙想。訓練的基本途徑就是著眼于每一個相關(guān)對象,進行逐一排列和思考。例如下面的新聞事件:
2016年5月31日晚,南京玄武區(qū)警方抓獲一個小偷,叫劉金霞。她有一對患病的雙胞胎女兒,丈夫不堪忍受離家出走了,她一個人靠種地撐著家。這次,她帶著一個孩子到南京治病,因為住不起院,她只能讓孩子白天在醫(yī)院輸液,晚上租住在兩平方米的房子里。因為孩子的腎臟有問題,需要吃雜糧,她就到超市偷了點雜糧和一個雞腿。“為什么不多偷一只雞腿?”辦案民警很疑惑?!拔揖褪菫榱撕⒆?,不是自己吃。”劉金霞說。而偷的兒童讀物,劉金霞說是送給孩子的六一兒童節(jié)禮物。這個事情經(jīng)媒體報道后,南京市民紛紛伸出援手,共募捐11.3 萬元資助她。請你對此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對此事件,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評說呢?可先引導學生找出相關(guān)的對象。事件主要涉及的對象有劉金霞、劉的丈夫、劉的女兒、警察、南京市民、新聞媒體。涉及的這些對象,實際上就是不同的視角,有的同一個對象還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對劉金霞,既可以贊揚她的擔當與真摯的母愛,也可以批評她的偷竊行為;對劉的丈夫,自然是批評他缺乏應有的擔當;對劉的女兒,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許多同齡人能收到豐厚的禮物,而她沒有收到禮物,從這個角度看,應該表示同情;南京的警察,充滿人性化;南京市民,不但沒有計較劉金霞的偷竊行為,反而慷慨解囊,表現(xiàn)出寬容與大度;媒體,自然也做得非常好,為底層百姓鼓與呼。在這一事件中,媒體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沒有媒體的報道,這一事件就不可能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每一個相關(guān)方,實際上都有獨特的視角。
只有挖掘達到一定的深度,才可能獲得清洌的甘泉。寫短評也一樣,也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以為短評只要有個觀點就可以了,用不著分析事理。短評同樣需要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兩個問題。只是在回答“為什么”時,不用具體展開而已。當學生對一個新聞事件的思考形成了某個基本觀點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追問:理由是什么呢?為什么這樣說?例如:
一個老太太抱著孩子上公交車,司機梁師傅用廣播和喊話的方式提醒乘客讓座,可車上遲遲不見有人行動,梁師傅索性將車停下。大概過了5 分鐘,一個中年男乘客站起身,給這個老人讓了座,梁師傅才重新啟動車子。事后,梁師傅的行為引發(fā)爭議。請你說說:梁師傅做得對不對?
問題指向很明確,只有兩種:一種認為梁師傅做得對,另一種認為梁師傅做得不對。明確表達“對”與“不對”,這只是一種基本傾向和態(tài)度,教師可進一步追問:對在哪里?錯在哪里?迫使學生把傾向和態(tài)度轉(zhuǎn)化為鮮明的觀點。認為梁師傅“對”的學生可能會形成這樣的觀點:梁師傅積極倡導文明禮讓,值得贊賞。認為梁師傅“不對”的學生可能會形成這樣的觀點:文明禮讓不能強迫硬逼。對此,教師都可進行第二次追問,對前者的追問可以是:文明禮讓應該倡導,什么叫倡導?對后者的追問可以是:文明禮讓為什么不能強迫硬逼?待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教師再進行第三次追問:文明禮讓是否屬于法律法規(guī)的范圍?它與法律法規(guī)的區(qū)別在哪里?假如梁師傅停車后,一直沒人起來讓座,是不是就可以一直停下去?作為司機,梁師傅的主要職責是什么?步步追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辨是非,深刻理解事件的實質(zhì),以提高思想認識。追問之后再動筆,寫出來的文章即使短,也會有一定的深度。短評的價值在于思想,思想的價值在于深刻,在于有獨到之處。
新聞短評的寫作,是一種全新的實踐,每一步都少不了教師的引領(lǐng),尤其是在起步階段。教師的引領(lǐng)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新聞事件選擇上的導向,二是思想觀點上的導向,三是寫作實踐上的導向。新聞短評寫作是一門動態(tài)的課外寫作課程。所謂動態(tài),是指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新聞事件是不固定的,新聞是滾動式的,教學內(nèi)容具有新聞特點,是時時變動的。這就要求教師廣聞博覽,全面掌控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及時篩選出適合學生評說的新聞事件作為教學內(nèi)容。博覽,需要的是大量時間;篩選,需要的是獨特的教學敏感。相比之下,思想觀念上的引導難度要更大些,它要求教師自身不斷地提升理論素養(yǎng)和思想認識水平,必須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廣。這是因為,有些新聞事件的評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沒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是不易說清楚的。例如:
2017年5月2日凌晨,福建寧德的一場火災中,三個英勇的消防戰(zhàn)士一起沖進正熊熊燃燒著的火災現(xiàn)場,營救被困群眾。其中23 歲消防戰(zhàn)士姚為君在救一個老人時,被突然倒塌的墻體壓埋,壯烈犧牲。隨后,人們議論:23 歲的姚為君為救95 歲的老太太而做出的犧牲值得不值得?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此題涉及的是一個生命的價值問題,要說清楚,難度著實不小。我們可以不把它列入教學內(nèi)容進行評說,但假如學生看到后再來問呢?教師總不能應付搪塞。好在如今許多報刊都設有評論專版,對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會進行詳細的解讀,教師如果經(jīng)常耐下心來讀讀評論,想必對自己理論水平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教師必須明白,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不是突擊一下就能見效的,需要長期積淀。短評寫作是一種實踐能力,從口頭上指導,確實也會對學生有幫助,但如果教師能親自下水,在要求學生寫作的同時,教師自己也寫,并展示給學生,其示范意義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