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 陳麗萍 邢華禹 鞏朝雁
瞳孔是由虹膜圍成的位于虹膜中央的孔,因此虹膜的任何問題都會影響到瞳孔的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虹膜的直徑約12 mm,周長37~38 mm,其最厚的地方在瞳孔邊緣處,約0.6 mm;最薄弱的地方在虹膜根部,約 0.5 mm。瞳孔通常為圓形。
虹膜內部有兩種肌肉,一種是瞳孔開大肌,呈放射狀分布,受交感神經支配,其作用是使瞳孔放大;一種是瞳孔括約肌,是圍繞在瞳孔周圍的環(huán)形纖維,寬不足1mm,受副交感神經的影響使瞳孔縮小。通過虹膜內不同肌肉的收縮會影響進入眼內光線的光量,減小角膜周邊的球性像差并起到增加焦深的作用。在普通光線下瞳孔的正常直徑為2.5~4mm。
瞳孔對光反射的傳導通路是: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視束-中腦頂蓋前區(qū)-Edinger-Westphal核(以下簡稱E-W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jié)-節(jié)后纖維-瞳孔括約肌。由此可見瞳孔對光反射通路與視覺傳導通路不同。視覺傳導通路中,視束在外側膝狀體更換神經元,再發(fā)出纖維形成視放射并終止于視中樞。因此,對光反射傳人纖維即外側膝狀體之前視覺通路的病變,以及傳出纖維即動眼神經損害均可使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
瞳孔與身體各部位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其開大和縮小受多因素的影響,其變化在臨床上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臨床醫(yī)師有時通過瞳孔的變化,可診斷出軀體內的某些病變,而神經系統(tǒng)的一些病變也可根據瞳孔的變化而做出定位診斷。
2.1.1 瞳孔大小的影響因素
瞳孔正常大小為2.5~4mm,兩側等大,可以隨著光線的強弱而改變(1~8mm),用藥物縮瞳或擴瞳時,最小可到0.5mm,最大可到8mm。瞳孔直徑小于2mm稱為瞳孔縮?。╩iotic),瞳孔大于7mm稱為瞳孔散大(mydriatic)。
瞳孔大小與屈光、年齡、生理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遠視眼的人較近視眼瞳孔小;幼兒和老年人的瞳孔較小;睡眠時由于副交感神經占主導地位瞳孔也會減??;性格溫和的人較脾氣暴躁的人瞳孔小;虹膜顏色較黑的人瞳孔較小。
2.1.2 瞳孔大小的檢查
檢查瞳孔大小時,較準確的方法為采用透明直尺直接測量,或使用Haab瞳孔尺(如圖1)。在Haab尺上刻有大小不等的圓與被檢眼的瞳孔大小相比較,即可測出被檢瞳孔的大小。在瞳孔檢查前應囑顧客摘掉矯正眼鏡,光線盡量昏暗,看遠處物體,與患者距離25cm以內,但是不擋住患者視線。
圖1 瞳孔檢查用尺
瞳孔不等大時,進行明暗瞳孔檢查測試。首先眼底鏡于眼前1m處照射雙眼,看到瞳孔區(qū)紅光反射,瞳孔尺測量瞳孔大小,逐漸降低眼底鏡亮度直至紅光反射消失,瞳孔尺測量瞳孔大小。
記錄數值方法如下:
例1:
瞳孔: OD>OS 大0.5mm,明暗相同,無上瞼下垂,瞼裂高度9mm。
例2:
明:OD=4.5mm, OS=4.0mm,暗:OD=6.0mm,OS=4.5mm。伴隨上瞼下垂。
2.1.3 瞳孔大小檢查的結果分析
正常瞳孔是兩眼等大等圓的,雙眼之間超過1 mm 的差別稱為瞳孔不等大。判斷瞳孔不等大到底是瞳孔括約肌還是瞳孔開大肌的影響,可以比較黑暗和明亮環(huán)境中瞳孔的大小。病理性瞳孔不等大在暗環(huán)境下更加明顯,說明此時交感神經支配瞳孔開大肌的作用強;如果在亮環(huán)境下更明顯則說明副交感神經支配的瞳孔括約肌的作用強。
2.2.1 瞳孔的形狀
瞳孔的正常外觀為圓形,兩眼大小相等并輕微偏向于角膜中心的鼻下方。
2.2.2 瞳孔形狀檢查的結果分析
造成瞳孔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原因有多種:橢圓形瞳孔常與瞳孔括約肌或者開大肌的損傷有關;瞳孔粘連會表現出瞳孔形狀奇特;虹膜根部斷離有時會表現出字母“D”形;顱內高壓等也會影響瞳孔形狀。
2.3.1 瞳孔對光反射的含義
完整的瞳孔反射檢查包括直接對光反射,以及間接對光反射,瞳孔反應和調節(jié)的評估。瞳孔反射是快速的,直接對光反射是指在暗光線環(huán)境中,用適度光源直接照射一眼瞳孔時,該眼瞳孔縮??;間接對光反射是指在用適度光源照射一眼瞳孔時,盡可能避免影響對側眼,觀察到對側眼的瞳孔縮小。正常人直接和間接反射幾乎是同時、等量的。如果兩眼同時受到刺激,反應量應該是疊加的,每個瞳孔的收縮程度大于單獨刺激收縮的程度。
2.3.2 瞳孔對光反射檢查
a.筆燈照射右眼,觀察右眼的瞳孔收縮大小和速度,并重復兩次;
b.筆燈照射左眼,觀察左眼的瞳孔收縮大小和速度,并重復兩次;
c.筆燈重復照射左右眼,重復上述2步;
d.交替照射瞳孔試驗:每一眼交替照射1秒,左右眼應均縮小,且等大;
e.如果上述步驟d,出現瞳孔不等大,那么就每一眼交替照射3秒,觀察哪一眼瞳孔散大的速度更快,而不是觀察瞳孔散大的效果;
f.步驟d或e均應重復檢查2~3次。
2.3.3 瞳孔對光反射結果與分析
a.瞳孔對光反射正常,英文為Pupils Equal Round Reactive to Light and Accommodation with no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記錄為PERRLA (-)APD ,表示瞳孔對光反射正常。
b.患者一側瞳孔直接對光反射消失,患者一側瞳孔間接對光反射存在,常是神經損傷引起的。
c. 患者一側瞳孔直接對光反射消失,患者一側瞳孔間接對光反射消失,常與動眼神經損傷有關。
2.3.4 調節(jié)反射
當兩眼同時注視一個近處目標時,兩眼同時產生瞳孔縮小,晶狀體變凸及兩眼向內側集合運動,這三種聯(lián)合反射稱為近反射。調節(jié)反射是在眼睛想看清物體時睫狀肌牽動晶狀體變化的一種反射。
光反射和近反射正常時均存在。在臨床檢查中,可以出現近反射存在,但光反射消失的狀況;但不會出現近反射消失,光反射存在的狀況,或者說視覺并非是近反射的必須因素。
2.4.1 相對性傳入性瞳孔障礙的含義
相對性傳入性瞳孔障礙(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簡稱RAPD)是指瞳孔傳入通路的單側或雙側不對稱缺陷,是瞳孔傳入纖維不對稱受損的癥狀,其大小與兩眼間視野缺損的不對稱程度高度相關,可反映受損程度。
2.4.2 RAPD檢查
被檢者進入暗室,暗適應約5分鐘后,雙眼平視前方。檢測者手持光源,從下方與視軸15°~45°照射瞳孔,注意照射角度應相對固定,一眼照射時間2~4秒,然后迅速移至下一眼。筆燈以平穩(wěn)的頻率移動,交替照射檢查,觀察并比較雙眼瞳孔的直接對光反應情況。
在普通的手電測試中,當光線照射眼睛時,兩眼瞳孔均會收縮。不論照射哪一眼,正常瞳孔收縮的幅度和速度均應對稱。但在有傳入的瞳孔缺陷時,當光線從一只眼睛移到另一只眼睛時,該側瞳孔將出現瞳孔收縮遲緩和幅度減弱。瞳孔擴大往往出現在光線刺激3秒內,該過程稱為瞳孔逃逸。當光線到達另一只眼睛時,又會收縮。該測試可以用于檢測傳入的瞳孔缺陷,在實驗中要注意觀察:①最初的瞳孔收縮反應;②照瞳孔后持續(xù)2~5秒的瞳孔逃逸。
2.4.3 RAPD的程度分級
對于RAPD的程度分級,可用中灰濾光片予以半定量,用log unit表示(如圖2)。將一定密度的濾光片置于相對健眼前方,通過更換濾光片調節(jié)光線強度,從最低的0.3 log unit開始逐漸遞增,重復進行交替光照射試驗,直到雙眼瞳孔對光反應平衡(即患眼RAPD消失)。此時的濾光片強度即代表RAPD的程度。一般采用的濾光片密度分別為0.3、0.6、0.9、1.2 log unit。
圖2 中灰濾光片
在臨床中,也可以使用定性的1-4+登記量表。
表1 RAPD等級量表
2.4.4 RAPD檢查結果記錄
記錄:RAPD(+/-)
PERRLA (-)APD
2.4.5 RAPD注意事項
a.使用亮的冷光源,光線越亮雙眼傳入通路對光線傳導的相對差異越明顯;
b.注意雙眼瞳孔不等大的情況;
c.注視距離應固定,合適的注視目標;
d.在暗環(huán)境下檢查結果更為準確;
e.注意左右眼的照射時間相等,以防止雙眼視網膜感光細胞不對稱漂白引起的假性PAPD;
f.檢查直接對光反射的眼睛;
g.檢查者不滴眼藥水;
h.RAPD 檢查觀察的是瞳孔逃逸的時間,不是瞳孔大小;如果1秒檢查陽性,就不用檢查3秒,1秒RAPD就能觀察到說明RAPD明顯,3秒觀察到的RAPD說明比較輕。
3.1.1 瞳孔偏大
瞳孔偏大常見于動眼神經麻痹,單有瞳孔散大而不伴眼外肌麻痹,可出現在溝回疝早期。由于其副交感纖維位于動眼神經表面而最先受累;瞳孔散大伴有失明見于視神經損害。
a.散大的固定瞳孔:直徑>7mm的固定瞳孔(無光反射)通常由動眼神經自中腦至眼眶徑路任何一處受壓所致,最常見病因是幕上占位性病變導致顳葉鉤回疝,也見于抗膽堿能或擬交感藥物中毒;
b.中等大固定瞳孔:瞳孔固定約5mm,是中腦水平病變所致;
c.不對稱瞳孔:一側瞳孔光反射速度慢于或小于對側,常提示累及中腦或動眼神經病變;20%的人群雙側瞳孔直徑相差1mm或更小,但光反應對稱,是正常現象。
3.1.2 瞳孔偏小
這種情況較為罕見,是虹膜的瞳孔開大肌發(fā)育障礙引起瞳孔括約肌持續(xù)性收縮所致,多為雙眼對稱,瞳孔一般均小于2mm,瞳孔反射很弱甚至缺失,患者常伴有調節(jié)痙攣,多具有遺傳和家族性傾向,對可卡因及其他散瞳劑反應也很差。
3.2.1 針尖樣瞳孔
昏迷患者針尖樣(1.0~1.5mm)瞳孔、光反射消失,常見于腦橋出血,也見于鴉片類藥物過量、有機磷中毒和神經梅毒等。
3.2.2 蝌蚪樣瞳孔
常見于患者單側,可為繼發(fā)于霍納征的虹膜肌部分性痙攣。
3.3.1 阿羅瞳孔(Argyll Roberson pupil)
阿羅瞳孔主要表現為瞳孔縮小,約1~2mm,瞳孔形態(tài)異常(不正圓和邊緣不規(guī)則)和不對稱,多呈雙側性,偶為一側性。阿羅瞳孔多見于神經梅毒,損傷部位可能在中腦的光反射通路,處于頂蓋前核和EW 核之間,因而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而近反射正常,又稱為光-近反射分離。
3.3.2 艾迪瞳孔(Adie pupil)
艾迪瞳孔又稱強直性瞳孔(tonic pupil),可能由副交感神經分布的節(jié)后纖維損傷引起。多見于20~40歲女性,常見表現一側瞳孔散大,患眼直接間接對光反射消失,調節(jié)集合對光反射均遲鈍或消失;對散瞳或縮瞳藥物反應比側眼敏感。只在暗處強光持續(xù)照射瞳孔才出現緩慢的收縮,光照停止后瞳孔緩慢散大,調節(jié)反射也同樣緩慢出現并緩慢恢復。
3.3.3 霍納癥(Horner sign)
Horner 綜合癥是由于缺乏交感神經活動引起的。交感神經的病灶位于癥狀的同側方。一側瞳孔縮?。ǖ湫捅憩F患側瞳孔縮小,一般約2mm,瞳孔散大肌麻痹)、眼裂變?。ú€板肌麻痹)、眼球內陷(眼眶肌麻痹);可伴同側面部少汗。因眼瞼下垂而出現內翻時,流淚不止。
正常情況下, 即使在光線消失后, 瞳孔大小的差異仍然保持不變。瞳孔散大延遲的測量是區(qū)別 Horner 綜合癥與生理性瞳孔不等大的重要方法。臨床檢查時,在黑暗中同時觀察雙眼瞳孔的散大過程比較困難。此時最佳的方法是應用紅外線同時觀察雙眼瞳孔的動態(tài)散大過程。
3.3.4 馬卡斯-格恩氏瞳孔(Marcus Gunn Pupil)
馬卡斯-格恩氏瞳孔或稱相對性傳入性瞳孔阻滯,是傳入性瞳孔缺陷。光照時瞳孔開大,是視交叉前瞳孔傳入纖維受損的體征。先天性患者出生之后,即有一側眼存在不同程度的上瞼下垂或瞼裂變窄。張口時下垂之眼瞼強直提起,咀嚼活動時眼瞼隨之瞬動;下頷活動時瞼裂增大,向同側運動時無變化。
瞳孔每時每刻都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因此瞳孔的檢查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瞳孔檢查在眼科領域應用廣泛,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神經疾病診斷工具?,F代角膜與晶狀體屈光手術中瞳孔大小、形態(tài)的判斷已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參數,瞳孔的變化與患者病情變化、進展有關,應給予更多的重視,加強質量監(jiān)控,積極總結經驗,做好量化指標的獲取與分析,為眼部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