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艷
(莒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山東日照 276500)
小兒腦癱臨床又稱為小兒大腦性癱瘓癥狀,是出生后一個月內(nèi)腦組織尚未成熟階段,因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的以姿勢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屬于小兒階段最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jīng)障礙性綜合征,病變部位多于腦、累及四肢,且患兒還會伴有癲癇、行為異常、智力缺陷等癥狀[1]。引起小兒腦癱的原因較多,其中與吸毒、吸煙、酗酒、前置胎盤、妊高征等有關(guān)。臨床研究表明,多數(shù)小兒腦癱患兒會出現(xiàn)下肢痙攣癥狀,不僅會影響行走功能,還會對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故盡早實施有效的治療干預至關(guān)重要[2]。隨著臨床對小兒腦癱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蠟療及護理對改善腦癱患兒下肢痙攣具有積極作用。該次研究針對中藥蠟療及護理對小兒腦癱下肢痙攣改善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為研究時段,取60例患兒開展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將60例該院收治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所有病例資料,隨機將6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n=30):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齡區(qū)間為 0.8~5.5 歲,平均年齡為(3.01±0.35)歲。 試驗組(n=30):女性14例、男性 16例,年齡區(qū)間為0.7~5.0歲,平均年齡為(3.11±0.45)歲。對試驗組、對照組患兒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次研究。該次參與研究者均知情,并與該院簽署同意書。
患兒病情明確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即實施常規(guī)的運動訓練指導,在此過程中,配合常規(guī)護理,基于此,試驗組增加中藥蠟療及護理。
中藥蠟療,采用恒溫蠟療機,設(shè)置熔點:52℃~55℃,3 kg醫(yī)用石蠟,將其放于蠟療機中軟化,加下本院自制的中藥粉劑50 g,中藥粉劑成分:桑枝、秦艽、巴戟天、杜促、地龍、僵蠶等,將石蠟與中藥粉攪拌均勻后,于一次性膠單上平鋪石蠟,將其制成1 cm的橢圓形的蠟餅,將其敷于患兒下肢肌張較增高的部位,之后用包布將其包裹及綁扎,40 min/次,1次/d[3]。連續(xù)治療20次為一個周期,共3個周期。
護理措施:(1)心理疏導:由于患兒年齡均較小,因?qū)嵤┲兴幭灟煏r,會出現(xiàn)恐懼與焦慮心理,再加上石蠟本身具有較高的熱度,會讓患兒感到害怕,出現(xiàn)哭鬧、煩躁、恐懼等表現(xiàn),因此,充分地了解患兒心理狀態(tài),耐心與患兒溝通,通過不同的形式告之患兒石蠟治療是一項很舒適的治療過程,多鼓勵與夸贊患兒,同時多給予表揚,緩解患兒恐懼感,使其可以愉快地接受中藥蠟療[4]。(2)局部護理干預:對于個別患兒,會對熱產(chǎn)生敏感反應,故在治療過程中,嚴重控制好石蠟的溫度,用手背試探濕度,預防燙傷患兒,或是出現(xiàn)過敏反應?;純涸谧鱿灟煏r,治療皮膚局部溫度會增加,從而出現(xiàn)大量的汗液,故應叮囑或是指導家長及時為患兒補充淡鹽水與水。并在蠟療結(jié)束后,為患兒做牽引或是踝關(guān)節(jié)活動指導[5]。(3)健康教育指導:因患兒、家屬對中藥蠟療不了解,易降低治療依從性;故在治療前,先對患兒與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中藥蠟療的治療過程、優(yōu)點及對腦癱患兒的作用,讓其明白治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有效提高治療依從性及治療信心。
對比下肢痙攣改善情況、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治療總有效率。
下肢痙攣改善情況包括對下肢痙攣評分、下肢功能評分。采用Ashworth量表對下肢痙攣程度進行評價,反向評分;下肢功能用Lindmark量表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下肢功能恢復越好[6]。
血清炎癥因子包括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抽取靜脈血,對靜脈血進行處理后,用ELISA法檢測以上指標水平[7]。
治療總有效率判定:四肢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恢復正?;蚴歉纳魄闆r已超過30°,肢體恢復功能位,適齡運動較協(xié)調(diào)為顯效;四肢關(guān)節(jié)活動度在15°~30°,肢體尚沒有恢復功能位,但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意 為有效;四肢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改善情況低于15°,肢體運動模式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為無效[8]。顯效率+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包括:下肢痙攣改善情況、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用 t進行檢驗、表示用(±s),計數(shù)資料(包括:治療總有效率)以χ2進行檢驗、[n(%)] 表示,2組數(shù)據(jù)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下肢痙攣評分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而下肢功能評分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下肢痙攣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1 下肢痙攣改善情況比較[(±s),分]
組別 下肢痙攣評分 下肢功能評分試驗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1.22±0.95 1.64±1.05 55.66±10.55 40.54±10.11 1.625<0.05 5.668<0.05
試驗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 2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pg/mL]
表 2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pg/mL]
組別 白介素-6 腫瘤壞死因子-α試驗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10.65±4.80 16.11±5.08 138.20±49.57 175.39±40.59 4.279<0.05 3.179<0.05
試驗組:顯效22例、有效7例、無效1例;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7例,組間對比治療總有效率試驗組96.7%高于對照組7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92,P=0.023,P<0.05)。
小兒腦癱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且下肢痙攣也是小兒腦癱最常見的一種合并癥,發(fā)病率較高,屬于痙攣型腦癱類型。痙攣型腦癱類型病變部位多在錐體系,以肌張力明顯增加、運動發(fā)育遲緩、肢體異常等為主要特征。此類患兒會出現(xiàn)肌肉緊張性增高,從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并在肌肉伸張時,提高反射性。以上癥狀均會引起患兒肌肉痙攣、關(guān)節(jié)運動范圍變窄,使得患兒不能完成交替性動作,如步行、翻身等,對其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
目前,臨床針對痙攣型腦癱類型患兒采用中藥蠟療及護理治療,效果顯著。中藥蠟療可以改善肌張力,通過持久、較強的熱透入,局部皮膚敷石蠟后,可以加愉快血液循環(huán)與新陳代謝,促使血管擴張;中藥蠟療還可以降低肌張力,通過經(jīng)絡改善痙攣癥狀,提高強筋骨效果,從而實現(xiàn)通絡、舒筋活絡的目的。結(jié)合護理干預,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促使下肢痙攣改善。此外,中藥蠟療還可以降低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改變患者病理性生理過程。
綜上所述,中藥蠟療及護理對改善小兒腦癱下肢痙攣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