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營山縣西橋鎮(zhèn)衛(wèi)生院,四川營山 63779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飲食多以油膩、高脂肪以及高糖量攝入為主[1]。因此,臨床患糖尿病人群越來越多。據(jù)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2],如糖尿病患者初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后期極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以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糖尿病足為臨床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臨床調查顯示,糖尿病足臨床主要癥狀為間歇性跛行、肢體感覺減退、肌肉萎縮、足部疼痛以及皮膚干燥等,其病因主要為潰瘍、感染、以及負重關節(jié)破壞性病變。目前,臨床上對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中藥治療與西藥治療方法。調查顯示,對糖尿病足患者采取西藥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且患者血液流學變學指標與血清值控制不佳,從而降低臨床滿意度評價。有學者指出,對糖尿病足患者在糖尿病基礎治療上采取中醫(yī)通絡化濁法,其治療效果明顯,且能有效控制住患者血液流學變學指標以及血清值,從而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滿意度評價。為進一步探討中醫(yī)通絡化濁法對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效果,該次研究,對該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足患者在糖尿病基礎治療上分別采取西藥治療與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治療,對比兩組間治療效果,現(xiàn)做如下報道。
選取于該院內分泌科收治的15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該次研究對象。將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隨機分配法,平均分成對照組75例與實驗組75例,對照組男33例,女42例,年齡在20~66歲之間,平均年齡(43±1.5)歲,平均病程為(4.3±0.5)年;實驗組男 34 例,女41例,年齡在21~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5)歲,平均病程為(4.2±0.6)年;以上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基礎治療方法與局部治療方法,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將 5~10 μg 前列地爾(國藥準字:H10980024)溶于10 mL生理鹽水,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2 mL/次,1次/d。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治療,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方劑:甘草10 g,沙苑子25 g,黃芪40 g,川牛膝、當歸、澤瀉、枸杞子、川芎、茯苓、地龍各 15 g,雞血藤 20g,用水煎服,早晚各一次,2 次/d,400mL/次。
(1)治療有效率評判標準:以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病變下降2級且創(chuàng)口愈合程度>90%以上為顯效;以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變下降1級且創(chuàng)口愈合程度>80%以上為有效;以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或加重,創(chuàng)口面變大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治療后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血清總膽固醇數(shù)值變化。
經SPSS 14.0統(tǒng)計學軟件實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應用[n(%)] 描述,計量資料應用(±s)描述,組間經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90.67%,明顯低于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8.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間治療有效率對比[n(%)]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液流變學檢查數(shù)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間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間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s)
組別 時間 紅細胞壓積 血漿黏度(mPa·s)全血黏度(mPa·s)對照組(n=75)實驗組(n=7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0.45±0.02 0.41±0.01 0.45±0.01 0.36±0.02 1.45±0.12 1.40±0.13 1.46±0.11 1.28±0.12 14.29±0.11 12.34±0.21 14.28±0.21 9.22±0.22
實驗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血清總膽固醇數(shù)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 3。
表3 兩組間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血清總膽固醇數(shù)值對比[(±s),mmol/L]
表3 兩組間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血清總膽固醇數(shù)值對比[(±s),mmol/L]
組別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三酰甘油 血清總膽固醇對照組(n=75)實驗組(n=75)t值P值0.93±0.01 1.21±0.02 108.4435 2.23±0.21 1.02±0.16 39.6917 2.45±0.13 1.13±0.11 67.1283 6.87±1.13 5.42±1.02 8.2491<0.05<0.05<0.05<0.05
糖尿病足患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為外周血管疾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過高的機械壓力,從而引起足部軟組織及骨關節(jié)系統(tǒng)形成破壞、畸形,導致一系列足部問題發(fā)生,由輕度神經癥狀到嚴重的潰瘍、感染以及血管疾病、Charcot關節(jié)病和神經病變性骨折,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臨床調查顯示,糖尿病足患者發(fā)病原因與血管病變有密切關系,經檢查發(fā)現(xiàn),糖尿病足患者有明顯的血栓形成趨勢與下肢動脈硬化,已知的高脂血癥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獨立因素,同時,血小板的異常黏附和聚集可以刺激平滑肌細胞遷移、增生,使血管內皮功能異常,促使毛細血管閉塞,導致局部血栓形成以及下肢動脈硬化。該次研究,對該院15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別采取西藥治療與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90.67%,明顯低于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8.67%;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液流變學檢查數(shù)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紅細胞壓積(0.36±0.0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紅細胞壓積(0.41±0.01);實驗組患者血漿黏度(1.28±0.12)mPa·s,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血漿黏度(1.40±0.13)mPa·s;實驗組患者全血黏度(9.22±0.22)mPa·s,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全血黏度(12.34±0.21)mPa·s;實驗組高密度脂蛋白(1.21±0.02),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 (0.93±0.01);實驗組低密度脂蛋白 (1.02±0.16),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低密度脂蛋白(2.23±0.21)、(2.23±0.21);實驗組三酰甘油(1.13±0.11),明顯低于對照組三酰甘油 (2.45±0.13);實驗組血清總膽固醇(5.42±1.02),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血清總膽固醇 (6.87±1.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因此,對糖尿病足患者通過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并提高治療有效率,應被積極推廣。
綜上所述,該次研究,通過對糖尿病足患者在糖尿病基礎治療上采取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治療效果顯著。中醫(yī)上,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癥”,糖尿病足為糖尿病嚴重慢性并發(fā)癥之一。中醫(yī)辨證糖尿病患者主要為陽證與陰癥兩種情況,而中醫(yī)通絡化濁法方劑功效主要在于益氣養(yǎng)陰、滲濕化濁、托毒生肌以及活血通絡,從而有效地調整了患者的體質,從根本解決患者問題,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被臨床廣泛應用并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