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朝釗
圖一 “紅色的印記——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吉林省博物院藏文物特展”序廳
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guān)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及《關(guān)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為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提供了指導(dǎo)。在新時代,對院藏革命文物有效運用的探索和嘗試愈發(fā)重要。
吉林省博物院藏革命文物十分豐富,包含了早期拒俄反日、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shè)和改革等各歷史時期的文物,涵蓋紙制品、金屬品、木制品、紡織品、綜合品等多種類別。
圖二 ﹃紅色的印記﹄展覽第二部分說明牌
圖三 文物﹃手擰牙咬 破除障礙﹄旗
2016年適逢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吉林省博物院依托院藏革命文物舉辦了“紅色的印記”專題展覽(圖一)。作為文物特展,文物是展覽的靈魂,只有選取綜合性強、歷史價值高的文物,才能夠直觀反映歷史事件或人物,才能緊扣展覽主題,突出展覽特色。
通過對數(shù)千件革命文物進行遴選,最終精選出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中國人民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開放期間的旗幟、文獻、軍服、軍需用品、武器、證章等10余類259件(套)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4件(套),國家二級文物16件(套)。展覽按照歷史脈絡(luò)、文物特性等分為五個主體部分,以“讓文物活起來”的形式,將陳列于庫房中的珍貴文物集中展示在廣大觀眾面前,真正發(fā)揮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和滋養(yǎng)功能”。這些文物經(jīng)歷了歷史的洗禮,見證了歲月的榮光,如同一個個紅色的印記,銘記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中國人民驅(qū)敵御辱,攻堅克難,團結(jié)奮進,一步步取得偉大勝利的光榮歷程。
展覽作為吉林省“兩學(xué)一做”學(xué)習(xí)教育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使廣大黨員干部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禮,補足精神之“鈣”。觀眾通過展覽,與文物有了更近距離的接觸,從而激勵人們?yōu)閷崿F(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同時,該展覽的設(shè)計和展出,是對院藏革命文物的一次集中梳理,為今后進一步深化文物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
近年來,吉林省博物院革命題材展覽在策展文字上,更加側(cè)重于從觀眾參觀的角度出發(fā),改變通常所用的教科書式講解方法,逐漸變?yōu)楦菀妆桓鱾€年齡段的觀眾接受的“講故事”的形式。
既然是“講故事”,就要注重發(fā)揮文字魅力,以情動人。以“紅色的印記”展覽為例,改變過去部分說明單純陳述歷史的形式,將歷史融入散文詩的語言環(huán)境當(dāng)中,著重情感帶入。如第二部分“紙質(zhì)文物”的部分說明(圖二):
“似一把利劍刺向敵人心臟;似一盞明燈照亮前行方向。
紙與筆的戰(zhàn)場,觀點在交鋒,思想在激蕩;
紙與筆的戰(zhàn)場,書英雄氣概,彰遠大志向。
重溫慷慨激昂的文字,體味歷史的點點滴滴。
黨的理論武裝,團結(jié)奮進的強大力量。
忠誠而執(zhí)著,深厚而至真?!?/p>
該說明既明確交代了本部分展示內(nèi)容為黨的理論武裝,即各歷史時期的文件、文獻、布告等,同時又以詩歌一樣的語言交代出理論武裝的重要意義和歷史價值。語言柔美而不失剛毅,使觀眾在讀取客觀歷史文物描述的同時,能夠品讀出更深刻的情感內(nèi)涵。
在文物說明方面,改變過去只交代時間、名稱、級別及簡介的傳統(tǒng)寫法,開始探索如何通過文字讓文物的歷史、文物的故事得到解析和傳頌。如第一部分運用的“手擰牙咬 破除障礙”旗(圖三)的文物說明:
圖四 “鐵血少年營單刀”文物二維碼
圖五 “紅色的印記”展覽開幕當(dāng)天觀眾參觀情況
圖六 “烈·火”展覽開幕當(dāng)天觀眾參觀情況
圖七 “吾行”展覽序廳的遺跡墻
“吉林省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1947年2月5日,在二保臨江戰(zhàn)斗中,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三縱隊七師十九團七連受命作為攻打西南山的主攻部隊。為破壞敵工事,七連二排六班戰(zhàn)士用手擰斷鐵絲網(wǎng),用牙咬斷繩索,毀掉了鹿砦,破除了障礙,保證主攻部隊按時攻占了歪頭砬子釣魚臺,有力配合了兄弟部隊圍殲三源浦的敵人。戰(zhàn)后,師部為六班記大功兩次,并命名為‘突擊班’,授予‘手擰牙咬破除障礙’旗。”
通過這樣的形式展出文物,文物不僅僅走出了庫房,更不僅僅是擺放在展柜中的冰冷器物,而是變成了有故事、有靈魂的歷史承載者,使觀眾無論是否有專業(yè)講解人員的陪同,都可以從文物和文物說明上,真切地感受歷史,用文物說明帶動觀眾的情感共融。
展覽的互動性在觀展過程中日益重要,如何讓觀眾與文物進行互動,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2018年,原創(chuàng)展覽“吾行——吉林省抗聯(lián)遺跡的故事”正式展出。該展覽第一次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撰寫文物說明,同時為每一個文物配備獨有的二維碼(圖四),觀眾可以通過掃碼,讓文物“親口對你說”。如國家一級文物“鐵血少年營單刀”的文物說明:“我是一把單刀,我的主人是一群孩子。我為他們斬開攔路的荊棘,也為他們痛飲敵人的鮮血。我看著他們慢慢長高,也看著他們定格青春。那一年敵人破壞了我們的密營,為了安全轉(zhuǎn)移,我被掩埋于黑土地里,直到1964年,在磐石重見天日?,F(xiàn)在我的家在吉林省博物院,家人們給我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鐵血少年營單刀’?!?/p>
從文物性能的介紹到文物故事的挖掘,從用詞嚴謹?shù)恼撌龅狡揭捉说摹皩υ挕?,吉林省博物院對于革命文物的深入研究,正通過展覽文物說明的撰寫,向觀眾開放和共享。
隨著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促使博物館的社會接待功能迅速提升,展覽展示的更新頻次逐年增加,展示內(nèi)容也逐步擴展。為了使觀眾能夠在博物館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感,近年來,吉林省博物院革命題材展覽不斷拓寬思路,特別是在文物選取上,大刀闊斧進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16年“紅色的印記”展覽(圖五),展示核心內(nèi)容是吉林省博物院藏精品革命文物,這些精品文物的集中亮相,使觀眾大飽眼福?!耙晕飻⑹?、以物證史”,文物承載著我黨光輝的革命歷程,也承載著滋養(yǎng)和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7年“烈·火——抗聯(lián)英雄的故事”展覽(圖六),展示核心內(nèi)容是英勇不屈的抗聯(lián)將士,將士們感人至深的故事,使觀眾在參觀的過程當(dāng)中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英雄已逝,但他們留下了珍貴的革命文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耙晕锔桧?、以物緬懷”,這些烈士遺物,必將激勵我們珍惜當(dāng)下、開創(chuàng)未來。
2018年“吾行——吉林省抗聯(lián)遺跡的故事”展覽(圖七),展示核心內(nèi)容是吉林省的抗聯(lián)遺跡,將散布于吉林省6個地區(qū)25個縣(市)的不可移動的抗聯(lián)遺跡“搬入”展廳,這在全國尚屬首例。該展覽既區(qū)別于歷史題材展覽,又區(qū)別于文物題材展覽,而是將遺跡作為“文物”,集中面向觀眾,使觀眾通過參觀展覽宏觀了解吉林省的抗聯(lián)遺跡分布及保護情況,同時也通過講述遺跡的故事,帶領(lǐng)觀眾重溫抗聯(lián)的歷史。該展覽也為吉林省紅色旅游項目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從全面的文物梳理與展示,到重點的文物指向與宣傳,再到獨特的不可移動文物進入展廳,這是吉林省博物院對文物資源利用的合理拓展。這種拓展不僅拓寬了策展思路,更使得革命題材展覽的史實性、實用性、教育性更加凸顯。
以各類革命題材專題展覽的成功舉辦為依托,未來幾年,吉林省博物院將強調(diào)“突出”與“融合”:突出院藏革命文物的獨特性,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使觀眾看到的文物都具有“靈魂”;同時,將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合理融合,擴充文物的深度和廣度,這不僅僅是對展覽內(nèi)容的完善,更能夠在文物展示宣傳的基礎(chǔ)上,加強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