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年
曾鏡如,清末民國年間,廣東客籍書畫名家。清道光三十年(1850)生于和平縣彭寨鎮(zhèn)彭鎮(zhèn)華表墩頭村,卒于民國25年(1936),享年86歲。
曾鏡如先生畢生從事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自幼得家傳嚴教,隨祖父景象老師(曾南儀,字景象,號燕軒)熟讀四書五經,精研書帖畫譜,少年即考取國庠生;青年升讀官辦畫院數年后,走筆嶺南,游藝粵海;中年棄官返鄉(xiāng),潛心耕藝不輟,至暮年壯心彌堅。那年代,風雨飄搖,兵荒馬亂。先生堅守故土,全身心傾情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守正、創(chuàng)新與傳播,與父老鄉(xiāng)親朝夕相處,共克時艱,悠悠歲月,足足一輪花甲有余。
先生藝作繁多,廣為流傳,但惜乎時隔久遠,狼吞煙熏,風侵雨蝕,散失慘重。
所幸,這一冊《曾鏡如書畫寶存》圖書收錄了先生的書法精品《家梅園師小傳》(附有工筆人物畫像),及其《孟公譜敘》《高祖騰捷老師小傳》《梅園家老師像》等書畫詩詞作品,及有先生生平簡介,彌足珍重。
此外,本書首次整理披露一批古今達官雅士、專家學者,如清代廣州府、惠州府、高州府等政要以及當代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教授、美術評論家、古字畫修復大師及海外畫家等,對曾鏡如先生作品人品的由衷評語。這是古人與今人的共識與禮贊。
鏡如真如鏡,明亮鑒古今。
捧讀此書,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對鏡照心事,“心事浩渺連廣宇”……
想起墩頭村。彭寨也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我家住彭寨街,離墩頭兩里路。入讀的幼兒園就在華表塔下。因而,墩頭再熟悉不過了:山水相守,田園相望,瓦舍交錯,曲巷通幽,宗祠、廟堂、亭榭、梅園、古井、荷塘,古韻紛呈,禪境渾然;小河對岸,茂竹婆娑,古榕蒼翠,華表塔巍巍然聳入云天……兒時迷戀的如此一派天地人和的怡美景致,至今依舊是我的夢中鄉(xiāng)愁。而且,心上總是懸著一道不解之謎——
本是窮鄉(xiāng)僻壤,何致如詩如畫?
及至讀完此書并查閱相關史料,我才恍然驚嘆:墩頭村的歷史與文化積淀,竟是如此深厚源遠。遠至有新石器晚期遺址。出土文物還表證,墩頭建村史已達一千五百年以上。明初擴村建大宅,先賢們把 “敦厚圍”這三個大字,筆墨渾厚地直書于大門額上,以自勉并教誡子孫:敦仁厚德,乃是客家人安身立命之本。大宅住家60多戶,門號匾額均以“德行”寓意命名,如育德居、懷德居、德馨居、寧儉居、德興居、安敦居等,足見客家人崇德尚行的情懷操守。華表塔是彭寨至為高大上的壯觀地標。明代由民間捐資建成,也有許多民間傳說。人們說彭寨地形似大船,建塔當桅祈順風,此為一說。客觀上未必真有此作用,但它的確曾經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圣殿,也是詩、書、畫集于滿壁的文化寶塔。后來曾遭受社會動亂浩劫,塔頂燒裂,遍體鱗傷。即便如此,我仍堅信,昂首矗立的華表塔,永遠是彭寨人的信仰豐碑,也是矢志遠航的精神桅桿——長風破浪正逢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赝疹^村,還有一座名震東江流域的梅園書屋。五進廳門上,至今懸掛著“第一儒林”的旌匾。史亦有載,此乃當年廣東提督學政萬承風奏請清廷所賜,彰顯官方對梅園書屋辦學宗旨、教學成就及社會影響的最高評價與褒獎。歲月流逝,書屋亦消失了朗朗書聲,但那襲人的縷縷書香,至今仍自對對門聯(lián)飄逸而出——“屏垣不設放入春風揚素志/戶牖大開任隨化雨洗襟懷”“氣爽風清快耕讀/西山北海樂櫵漁”“ 何問士農一寸光陰須惜/不分商賈半毫機巧莫為”“ 論古不求秦以下/游心時在物之初”……。
說來也巧,這三處古建筑,追根溯源,與曾鏡如均有血緣關系。明初建敦厚圍的落基者、梅園書屋的創(chuàng)始人曾孟榮,便是曾鏡如的老世祖。梅園書屋的歷任主講者連居老師、騰捷老師、伴禹老師,及其后振興者曾克常即梅園老師,也都是曾鏡如的上祖輩。晚清華表塔數番修繕,塔身繪畫、書法、裝潢等,均為曾鏡如執(zhí)筆獨立完成;1943年再度美容,則由其次子曾玉輝(廣東書畫家)主筆。史脈見人脈,人脈傳文脈。墩頭村徐徐舒展的這一幅歷史人文長卷,何其延綿,何其奇麗。
奇就奇在,彭寨墩頭遠非富庶之地,亦非得天獨厚,論墩頭屋舍比不上林寨四角樓的氣宇軒昂,論財源也遠不及滾滾浰江通珠江,生意直接“十三行”。惟其如此,四角樓的典麗堂皇,顯赫著客家大戶的富貴與氣派,大家大業(yè),高屋建瓴,中西合璧,卻又不失客家的傳統(tǒng)恭謙,故名“謙光樓”。而墩頭村這一派家園建構與人文營造,則創(chuàng)造出另一番普遍而特殊價值:她呈現普通客家山村崇素尚簡、敦勤秀樸的生活方式與家居場景,滿滿精蘊著客家平民的生存智慧和齊家謀略,真切深刻地揭示出客家人何以世居山區(qū),身處貧寒,卻照樣晴耕雨讀,生生不息的成因真諦。
墩頭村的歷史基因及美譽要素,是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值得全面探討總結。
其一,“首倡斯文”。這是明朝邑侯吳公贈予墩頭的金字題匾,也是歷史哲人對九連山下這片文明古村的頜首點贊。敦厚圍中廳長聯(lián)80字,鐫刻著墩頭前人以“素、敦、古”為立村之要義:“為父慈為子孝為兄弟友恭為叔姪和氣去逆效順長者教訓幼者聽從勿敗常亂紀便為鄉(xiāng)黨善士/爾士讀爾農耕爾百工手藝爾商賈生理勞心勞力各安本分各勤職業(yè)毋作奸犯科自是盛世良民”。族譜記載,墩頭歷來崇文重教,祖祖輩輩多以“舌耕為業(yè)”。舌耕,即講學教書授藝,對應現代職業(yè)稱謂,當泛指文化教育工作者。事實上,得益于墩頭舌耕者眾,彭寨周邊乃至東江流域的受教育者,經年累月,呈幾何級增長。僅以梅園老師執(zhí)教書屋50多年為例,入學“列其門墻者前后千余人,獲雋者數十”(注:史料說明,此數十人或為“進士及第、舉人、拔貢、副榜、歲貢為教諭或分府而理鹽務”)。可見當年學風興盛,人才輩出。曾鏡如手書的《梅園家?guī)熜鳌罚秽词且痪砗币姷臅ń茏?,也是一份珍貴的家風紀實:“先代詩書世家,歷數百年矣。師性醇敏,目數行下,揮筆如夙構。聞其大父輔公講業(yè),間視之余,坐床下小幾,竟日敬聽,夜分亦如之。輔公愛逾諸孫,代藏奇書,及祖父著作,褒集成部,尚侯剞劂悉付之以綿世守。師事雙親,數十年,依依孺慕;友于兄弟,硯田所登,常推多潤寡。為祖父事,每獨任之訓子弟悉遵。輔公遺訓待族黨以靜鎮(zhèn)躁,以德馭才。不用機巧,人以機巧施之亦不知,即知之亦不較。平居手不釋卷,凡經史子集,皆評注箋釋,教人法嚴而功專?!庇纱?,我篤信,墩頭村千年興盛的原動力,蓋源于人以文之,文以化人,文化才是其最持久的生命力,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其二,“學術兼經濟”。這是260多年前,梅園老師從實踐中總結的至理名言,也是墩頭自治自強的基本“村策”?!皞}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墩頭人深諳此理。惟其窮困山旮旯,思變意識更強烈,更齊心致力于“學術兼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一方面,眾舌耕者,游藝四方,講學傳道,廣播書香,廣辟財源?;驊麨檫_官貴人繪制畫像美圖,或包攬學宮廟堂裝修工程,或承接族譜典籍的編纂、刻寫與出版業(yè)務(梅園書屋內設“研經堂”,專事圖書出版。數年前,仍遺存數百塊木雕印版,可見墩頭曾是興旺的出版印刷基地)。這是墩頭文人的生財之道,也是鄉(xiāng)土文化的滋養(yǎng)之源,當屬儒雅高效的致富良策。另一方面,墩頭文賢,言傳身教,帶動普通村民,學技習藝,戮力將文化藝術融入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因而,墩頭多有能工巧匠,盛產諸如繡花鞋帽、刺繡服飾、花卉圖幅、七色彩帶、木刻磚雕、布藝玩具、竹編籮簍、皮草制品及美食糕點等客家特產和手工藝品。其中,最誘人心靈尖叫的,當數聲名遠播的“墩頭藍”了。這是一匹歷史耕織的綿長土布。研發(fā)于建村之初,取材于家產棉麻,積數十代人的心血智慧,經紡、耕、織、染、踹等技藝工序,真切地將客家人外柔內剛、儉樸素潔、堅韌低調的性情特質,神奇地織染成挺括柔順,簡約清爽、結實耐磨的“中國傳統(tǒng)布藝的代表與典范”(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墩頭藍系列布藝產品,歷來暢銷縣內各鄉(xiāng)鎮(zhèn),南走水路銷往東江流域,北闖古道銷至韶關或遠銷湘贛閩邊區(qū)。家家“織織復織織”,織出殷實揚美名。故墩頭村又稱“墩頭藍之鄉(xiāng)”。就連客家山歌也放聲鼓動:“嫁郎愛嫁墩頭郎,又會織布開染坊”。墩頭藍之藍,原色取汁于“大藍”等野生植物,濡染著農耕文明的色澤,卻也蘊含著山區(qū)客家眺望海洋文明的蔚藍。如今,墩頭藍上了電視專題熱播,更榮登廣東省非遺名錄。這是新時代的薦舉與垂青:墩頭藍不僅僅是客家布衣的本色和標志,更委實是嶺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底色與風韻。
其三,“高手在民間”。墩頭的歷史經驗表明,美麗鄉(xiāng)村的創(chuàng)建、守護與傳承,關鍵要強壯內生動力與造血功能;眾鄉(xiāng)親理應成為主力軍;本鄉(xiāng)本土的人才是中堅力量,是最寶貴最可靠最經用的第一資源;民間高手則應選為領軍人物。因為,畢竟只有他們才有與生俱來的鄉(xiāng)戀鄉(xiāng)愁。真正的鄉(xiāng)戀鄉(xiāng)愁,始發(fā)于原鄉(xiāng)又終縈于故土。這恰恰是墩頭高手的最高境界。觀其高者,學識高深,才藝高強,德高望重。前述墩頭出版之盛,其賴以支撐的頂梁柱多是出自本村的著作者,且多有學術論著。下面隨手抄錄一串墩頭版的古籍,足令人們刮目相看:《四書講意》《四書筆要》《列史筆要》《后場筆要》《啟札合品》《溪襄雜稿》(四卷)《課兒便覽》(三卷)《經史詩蠡測》《東坡寓惠集·注釋》《燕軒札記》《安敦詩集》等。再者,梅園書屋歷代名師注重立德修身,知行合一。每每課余,怡情籬下,養(yǎng)花養(yǎng)心。久而久之,花性入人性,形成墩頭“五君子”的獨特秉性:騰捷老師品格如梅,伴禹老師亮節(jié)如竹,梅園老師德馨如蘭,景象老師雅潔如蓮,鏡如老師氣度如菊。而且鏡如博學多才,精通書畫,精研佛學、玄學、心學及風水學,尤對裝裱、印染的選材與制色深探苦鉆:不舍晝夜,緊追時令;踏遍山野,精選草本;巧施技法,細取纖維;調料配方,熬湯制漿;或豐富布藝色彩,以淺藍、灰藍、綠藍、間藍、點藍、泛藍、套藍等,素顯客家人的純樸清雅;或獨創(chuàng)“置線裝裱”,以裝裱書畫裝幀圖書,既美觀耐看,又防蟲防潮,確保書香傳世。先生著述甚豐,單為制色裝裱技法就著有兩本書:其人生色彩凝聚在《制色學考》,其美學情趣隱置于《置線裝裱學說》,均令后人受用不盡。擁有如此眾多出彩的民間高手,是墩頭人文歷史的亮點之一,也造就其人才輸出的現實優(yōu)勢。墩頭村現有800多人口,多半外出就業(yè)達400多人。從業(yè)界別囊括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醫(yī)衛(wèi)、經濟、司法及行政等。以現代舌耕者為眾,佼佼者如2014年全球客家形象使者大賽總冠軍曾桂芬、河源職院副教授曾險峰、原縣文聯(lián)主席曾花君、和平縣首席二胡手曾凡漠、和平中學聲樂教師曾愛藝和曾黨英、舞蹈教師曾春秒、音效編曲師曾遠生、攝影設計師曾桂林、笛子新秀曾麗雅等。這一群文藝才俊,上場就是一臺戲。自2000年至今,每年大年初一,就自編自演一場轟動四鄉(xiāng)的“墩頭春晚”,成為新世紀墩頭村的新名片。連續(xù)19個春秋,留守的村民和歸來的游子,年年傾情演繹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文化的堅守。
尤為感人的是本書編者曾春雷。他是曾鏡如的玄孫,更是墩頭村最自覺堅守的“鄉(xiāng)愁發(fā)燒友”。“好奇心是知識的萌芽”(培根)。兒時的一次偶然捉迷藏,把他迷上閣樓家藏的古書畫堆里,從而引發(fā)了他莫大的好奇心,以致一發(fā)不可收。他自少年、青年至今年40歲了,唯一的人生志趣是立志傳承先人藝術,傾情專注墩頭文化。他的故事足可寫一部書。本文僅簡列其近年經歷:
(1)中師畢業(yè)闖蕩深圳十七年。一為增長才干,二為積聚財力,兩者皆為墩頭謀。深漂深漂,擺攤、打工、任教、兼職,青春熱血搏熱風,汗水飛灑化海雨。最艱難時全靠親友接濟,但堅持學藝習畫,梳理史料,熬更守夜,致雙目“散光”,仍自強不息。
(2)稍有積蓄,便毅然辭職,赴京求學,先后入讀中國藝術研究院兩年及中央美院一年,專攻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師從何家英、陳孟昕、劉新華、蘇百均、李魁正、張偉民、江宏偉、王冠軍等名家,并得到常沙娜、蔣采蘋等美術界老前輩的悉心教導。在京三年,節(jié)食儉宿,住地下室,吃“流浪飯”,飽經北漂的艱辛磨礪,也備嘗大師們的溫暖關愛。那年寒冬,得知曾春雷交不起房租,蘇教授便在工作室里特置一床,讓其“夜求一宿”。曾春雷說,這三年,是他人生與藝術最受教益、刻骨銘心的三年。在祖國心臟感奮時代脈動,在美術的最高學府感觸藝術的標尺,在故宮的感悟,在長城的感知,而遙望粵北墩頭古村更深感任重道遠。
(3)北京歸來,曾春雷堅持每周六至周一在深圳繪畫創(chuàng)作,每周二至周五回墩頭做事:深入田野調查、遍訪鄉(xiāng)賢村叟、整理文史古籍、修裱殘存書畫、收錄民間音樂、筆記傳統(tǒng)技藝、拍攝民俗風情、繪制古今村景等。他甚至細心到搬梯丈量每幢老屋,發(fā)現屋舍夯土砌磚、刷墻粉壁用料用色的面積比例,均呈黃金切割線之美。他俯身深探村中的每一條下水道,又發(fā)現條條彎彎曲曲,力保水不外流,以利生產,方便生活,悄然營造出曲水流韻的文化氣場。
(4)事績盤點:近年,曾春雷發(fā)起召開有關墩頭的文化研討會、文藝惠民及非遺展示活動共百余場,發(fā)動、邀請并陪同來墩考察的京滬穗深及港澳臺等專家學者達千余人次,撰寫墩頭文史著述數十萬字,拍攝墩頭圖片3萬多張,錄制影像視頻十多套,創(chuàng)作墩頭題材美術作品及草圖百余幅,其中全景式工筆畫《墩頭藍之鄉(xiāng)》(230x120cm)于2016年在央美美術館展出。上述成果,成為墩頭村申報政府文化項目最翔實最有力的歷史依據和現實訴求。因而,墩頭先后被省頒布為:“華表革命老區(qū)”、“廣東省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墩頭藍紡織技藝”、第五批民間文化藝術搶救遺產項目“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衛(wèi)生村”;并被縣委宣傳部、縣旅游局頒布為和平縣新八景·彭寨儒林民俗村。墩頭村所獲眾多殊榮,曾春雷功不可沒。但他告訴我,墩頭有今日,一靠先賢創(chuàng)業(yè)開拓,二靠全村父老鄉(xiāng)親的堅守與傳承?,F存的墩頭文物史料,大多是曾凡晴、曾慶營、曾慶華、曾凡染等老前輩設法百般保藏下來的;再看看,村里至今沒有亂搭亂建,恰恰凸現出墩頭人對古村的敬畏之心與守護之責。2016年,榮獲“廣東省古村落”的喜訊傳來,夢想成真,全村沸騰。那申報材料中的視頻制作費1.5萬多元,以及選派曾祥建去普寧市參加省第五批古村落牌匾頒領儀式的差旅費1000元,也都是村民們自掏腰包捐助的。
(5)曾春雷仍在深漂,至今未婚,無房、無車。常年往返于深圳與墩頭,坐的是長途班車。他克勤克儉盡綿力,以助墩頭,以早日實施四大愿景:融入現代時尚元素,通過產業(yè)化和互聯(lián)網,把客家墩頭藍打造成中國牛仔布;復興梅園書屋,為山區(qū)培養(yǎng)國畫國學現代藝術人才;修繕古村古屋,美化村容村道,辦成鄉(xiāng)村旅游勝地,讓古村煥發(fā)生機活起來;編輯出版一套《和平彭寨墩頭寶存書系》,使之成為客家鄉(xiāng)野文史的百科全書。
“三寨”現有旅游資源豐富,如果將其打造連結成“和平三寨旅游三角區(qū)”:明清的彭寨墩頭村、民國的林寨四角樓、革命的古寨“小延安”,幾乎是客家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順衍與濃縮,深刻完整地展現出歷史前進的必然趨勢與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的確,墩頭的歷史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肮糯迓洹必巾殦尵龋榇?,和平縣人大代表、彭鎮(zhèn)村主任曾維樂,曾提交一份《關于加大對“墩頭藍紡織技藝”非遺的保護與古村修繕的議案》,以圖解決墩頭古村落保護的疑難,期望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