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隸陽 諸 悅
?
反拍程序教學法在高校網球俱樂部的應用研究
趙隸陽 諸 悅
(廈門大學 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相比較于一般的單手反拍擊球而言,雙手反拍擊球因為雙手握在拍柄上有兩個支撐點,從而增加了擊球時拍面的穩(wěn)定性。以網球教學俱樂部新型上課方式為例,圍繞“雙手反拍擊球在高校中運用發(fā)展情況”主題,進行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雙手反拍擊球是高校網球教學的基石,只有熟練掌握此項技術,才能更好地學習網球。
雙手反拍擊球,高校俱樂部,訓練教學
雙手反拍擊球是網球反手擊球技術的一種,分為單手反拍擊球和雙手反拍擊球兩種。當今世界大批頂級優(yōu)秀網球球員都采用雙手反手握拍擊球技術。雙手反手握拍擊球具有準確、隱蔽、有力等特點。雙手反拍擊球同樣適用于手臂力量不足的網球愛好者與初學者。
學生們在學習雙手反拍擊球的時候會發(fā)現,雙手反拍的擊球動作比較穩(wěn)定,且較容易上手,因為擊球者在擊球時雙手傳遞出的力量相較于單反而言會大很多。此外,雙手反拍擊球可以較好的解決打網球時常見的“網球肘”的問題,因為肘關節(jié)損傷大多是由反手動作姿勢不到位造成的。但雙手反拍擊球并不是沒有存在它的劣勢之處,“擊球時照顧面積小,需要擊球者多跨一步才能到達合適的擊球位置”是雙手反拍擊球的不足點。
正常的教學進度而言,雙手反拍擊球的課程開展一般是放在開學初期,且課程的開展大致會持續(xù)2至3周時間。因為相比于正手抽球技術,雙手反拍擊球較容易上手,難度也會小一點。在高校網球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學習反拍技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打網球自信心的塑造。
2.1.1握拍
如今較為普遍的雙手反手握拍姿勢有3種:東方式雙手反拍技術;東方、大陸式雙手反拍技術;大陸、半西方式雙手反拍技術。除握拍姿勢外,握拍的技巧還在于:不能使全身的勁用雙手緊緊扣住拍柄,而是應該讓雙手處于一個較為松弛的狀態(tài),仿佛有無形的力量隨時能把拍子從你手中抽離出去。
2.1.2站位
擊球者在擊球前的準備姿勢是擊球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擊球者雙腿應呈自然彎曲姿勢,兩腳之間的距離60cm左右為宜;身體保持微微前傾的狀態(tài),腰板要挺直以起到輔助支撐整個身體的作用;擊球者要學會在準備之時盡量把身體重心降低,全身上下處于一種非常緊張、非常興奮的狀態(tài)。
2.1.3引拍姿勢
擊球者在擊球之前預先做好身體側身和球拍后拉,以此來迎接對方的來球。擊球者在做出后擺動作之時,側身的幅度一定要大,學會運用身體扭轉時產生的瞬間力量來擊打來球。擊球者在作出后擺動作之時,稍夾緊身體腋下,使人與球之間的距離處于一個較合理的位置狀態(tài)。同為重要的是,在整個后擺引拍的過程當中,切記拍頭位置一定要與地面保持垂直,否則擊打出來的球極易產生下網的后果。
表1 雙手反拍正確和錯誤姿勢比較
正確動作錯誤動作 握拍與站位1.雙腿應呈自然彎曲姿勢2.兩腳之間的距離60cm左右為宜3.適當降低身體重心,身體重心保持微微前傾1.雙腿站得筆直2.兩腳開立間距過小3.身體重心過高,腰板過于挺直 引拍姿勢1.預先做好引拍動作2.側身幅度大,身體有一定幅度的扭轉3.夾緊腋下,使之保持一個網球大小的空間1.后擺遲,甚至無后擺動作2.側身幅度小,無扭轉姿勢3.腋下預留空間過小,或腋下預留空間過大 擊球姿勢1.平推,拍頭始終與地面保持垂直2.刷拍,有明顯的“雨刷”動作收拍,回位完整1.拍頭沒有與地面保持垂直,拍頭下蓋或上揚2.沒有刷拍動作,球沒有和拍子發(fā)生一定的摩擦收拍動作不完整
2.1.4擊球要領
擊球者在擊球時不要著急運用手的力量把球擊打出去,而是學會運用髖關節(jié)到肩關節(jié),從大臂傳遞到小臂,來完成一次有效擊球。擊球瞬間,擊球者應該感覺整個手臂是處于緊緊“鎖住”的狀態(tài)。從擊球動作上來看,雙手反拍擊球主要可以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平推、刷拍與收拍。平推的作用是將來球推送過網;刷拍則是增大球拍與球之間的摩擦,起到“雨刷”的效果,給球足夠的旋轉與摩擦,使球過網后落在界內;收拍是為了擊球者在擊球之后身體能順利完整的回位,做好迎接下一個球的準備。三個擊球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
2.2.1練習內容和形式
此環(huán)節(jié)要求擊球者站在一個固定點,無過多移動,發(fā)球者用手拋的方式根據練習者的內容將球拋向練習者身體大約50cm左右的位置,在場地上一拋一擊式的練習,為今后的網球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我們把雙手反拍定點擊球依據難度不同,分為三部分(見表2)當成功率即進球率大于90%時則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未達到則繼續(xù)停留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習。
表2 雙手反拍定點擊球教學程序
訓練環(huán)節(jié)訓練要求訓練反饋 在中場擊球進球率大于90%進入底線擊球環(huán)節(jié) 在底線擊球進球率大于90%進入底線朝目標區(qū)域擊球環(huán)節(jié) 在底線朝目標區(qū)域擊球進球率大于90%已較為成熟掌握此項技術
2.2.2擊球者站在中場位置接打落地球
此環(huán)節(jié)要求擊球者站在中場區(qū)域,發(fā)球者則站在底線位置發(fā)落地球。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擊球者反拍原點式擊球到最終底線位置接球的過渡階段。擊球者要學會在打中場的階段逐漸找到打底線球的感覺。當擊球者擊球的成功率達到90%時,便可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2.2.3擊球者站在底線位置接打落地球
此環(huán)節(jié)要求擊球者與發(fā)球者按照比賽的形式,站在各自相對應地底線區(qū)域,來完成一次有效擊球。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擊球者打全場的身體素質,以及讓擊球者慢慢去體會并適應雙方在底線擊球時,球回擊過來的速度和球落地彈起的高度等。當擊球者最終擊球的成功率達到90%時,便可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2.2.4擊球者站在底線位置朝目標區(qū)域擊球
此環(huán)節(jié)需要在對方場地的底線處擺放幾個明顯的標志物(標志物分別擺在直線、斜線的位置),然后練習者不斷地朝這兩個方向進行擊球。朝目標區(qū)域式的擊球增加了熟練運用雙手反拍技術的難度。當擊球者最終擊球的成功率達到90%時,可以說擊球者已較為熟練的掌握了雙手反拍技術。
掌握好反拍定點擊球后,練習者的大腦已形成正確的揮拍軌跡,此時可以學習反拍移動擊球。
2.3.1加強預判提前引拍
移動式的擊球更加強調擊球前準備姿勢的重要性,因為此時發(fā)球者發(fā)出球速比定點練習時快,且每個球的落點位置不一,這更需要擊球者早早的做好準備引拍來迎接對方的來球。經過我們的研究發(fā)現,一些學生在上場擊球的時候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姿勢,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措手不及的局面。
2.3.2手腳協調
移動式擊球和定點式擊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移動式擊球需要擊球者在擊球前對來球做出準確的預判,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以此來找到人和球之間最為合適的位置關系。在此次的研究當中,許多學生在擊球的過程當中會下意識的用手去“夠著打”,或者自己身體的手臂部位被來球所擠壓到,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由于人與球位置關系不合理所導致。
圖1 反拍程序教學法考核和評價
雙手反拍擊球學期期末具體的考核內容是:發(fā)球者站在底線位置,發(fā)送20顆反拍移動球。最終由教師設定優(yōu)秀、良好、不合格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的評判依據是和接球者擊球的命中率相關的。其中優(yōu)秀為命中率在17個及以上,良好為命中率位于12-16個之間,基本合格為命中率在7-11個及以下,不合格為命中率在6個及以下。
通過學期期末的考核的方式,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成績在良好以上的同學,說明已經較好的掌握了雙手反拍擊球;而成績屬于不合格區(qū)間的同學,說明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些同學要及時學會查缺補漏,以此來找到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高校網球教學俱樂部在開展的過程當中,在雙手反拍教學方面,學生經常會在各項指標上暴露出不同的問題。根據常見問題進行及時總結,并提供相應的解決之道。使學生在雙手反拍擊球上的能得到一個更長足的發(fā)展空間。
首先,許多學生在擊球時都存在四肢不協調的問題。例如:上半身已架好了隨揮的姿勢,可是下半身卻仍處于十分僵硬的狀態(tài),腳下的步伐也沒有及時跟進手上的動作。其次,很多學生還會存在隨揮動作不完整的問題。很多同學在擊打到球之后,并沒有及時收拍。他們往往誤以為只要擊打到球之后,整個擊球的過程就結束了,實則不然。若擊球者在擊球之后沒有及時收拍,極易造成下網或出界的局面。因此,對于此類兩種問題的產生,我們的應對策略是:擊球者在作出每一次的揮拍動作之前,大腦中都要呈現“結束動作”的影像。因為只有擊球者反復提醒自己結束時的動作姿態(tài),擊球者自身才會下意識的去完成這一動作,形成一種如同影響般的記憶模式。
擊球力量不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擊球時側身不足、沒有正確運用身體的力量擊球所導致。所以,與此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就是,擊球者在擊球過程中要預留給自己足夠的側身空間,并以此調動身體在轉身之時所產生的爆發(fā)力,完成一次標準的擊球。另外擊球者還要時刻記?。簱羟驎r不要急于運用手的力量把球擊打出去,而是要學會運用肩膀處連鎖傳遞到手臂處的力量,來擊打球。
經常性下網也是學生在學習雙手反拍擊球時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原因是由于擊球者在擊球過程中姿勢發(fā)生了變形造成的。因此擊球者在擊球的時候要時刻記?。号念^一定要與地面保持垂直,并且拍頭的高度一定要高于手腕的位置。此外,擊球者在擊球時還可以適當加深平推的距離,給球一個更長、更深的運動軌跡空間。
經常性出界的問題是在初學者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的一個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擊球者刷拍不足,導致擊打出的球摩擦很少,球附加的旋轉力也很小。對此問題的產生,我們的應對策略是:擊球者在擊打到球后,要做到的不僅僅是把球推送至遠處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在擊打到球后,還要大膽的作出明顯的刷拍姿勢,如同“汽車雨刷”一般,給來球一個足夠的摩擦力和旋轉,使球落在相應的指定區(qū)域。
雙手擊球較單手擊球更穩(wěn)定更容易上手,讓高校學生在學習中方便入門產生對網球的興趣。程序教學法在雙手反拍擊球中可以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監(jiān)控學習的狀態(tài)和進度,讓學習過程產生自評并積極反饋,是高校網球教學俱樂部重要的教學手段。在今后的日常體育教學當中,我們會更加重視程序教學法在雙手反拍擊球的運用,并且在運用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使雙手反拍擊球的優(yōu)勢最大程度的被發(fā)揮出來。
On the Application of Backhand Procedure 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Tennis Club
ZHAO Liyang, etal.
(Ka Geng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105, Fujian, China)
趙隸陽(1997—),本科生,研究方向:人文與傳播(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