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玲
摘 要:本實驗通過純水配制的不同濃度的銅離子溶液滴定Tris緩沖液、Tris緩沖液反滴定純水配制的銅離子溶液和純水、Tris緩沖液配制的銅離子溶液滴定Tris緩沖液三個方面的實驗說明了銅離子和 Tris緩沖液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放熱反應,且平衡結(jié)合比約是1:50,低濃度銅離子溶液反應不明顯,所以在應用ITC進行金屬離子的實驗中,避免使用Tris緩沖液來接觸銅離子,以其他緩沖液代替常用的Tris緩沖液。如果不可避免要使用Tris緩沖液,就要控制銅離子在低濃度,由本實驗結(jié)果得知,最好不要超過0.8mM,以此來減少實驗誤差。
關(guān)鍵詞:熱力學 ;絡合反應;等溫滴定量熱 ;應用進展
1等溫滴定微量熱ITC
ITC,即等溫滴定微量熱,近年來該方法在研究絡合物的形成或離解的生物物理方法等方面發(fā)揮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它以其非特異性的獨特優(yōu)勢,由靈敏度和自動化都非常高的微量量熱儀,準確、連續(xù)地監(jiān)測和記錄一個化學變化過程的量熱曲線,應用非常廣泛,可以在線、原位和無損傷地同時提供動力學和信息熱力學信息[1]。該方法不需要熒光標記,速度很快[2]。
ITC在像藥物核酸相互作用、酶促反應、蛋白質(zhì)去折疊/折疊、抗原抗體相互作用等很多方面都有應用到。
很多ITC應用領(lǐng)域都是會用到常用的Tris緩沖液,而我們在研究金屬離子和蛋白質(zhì)實驗中發(fā)現(xiàn),很多金屬離子在ITC實驗中進行滴定時沒有什么明顯反應,但是銅離子在進行ITC實驗滴定時卻反應很是強烈。那么究竟是銅離子和實驗反應物有特殊放熱反應呢?還是銅離子和ITC實驗中常用的Tris緩沖液有什么作用呢?為此我們展開了相關(guān)研究。
Tris有一個氨基,Cu2+和氨基結(jié)合通常有放熱反應。
2.實驗過程
實驗材料:Tris緩沖液(1mM Tris緩沖液,10mM Tris緩沖液);金屬離子溶液,不同濃度的CuCl2(0.01mM CuCl2,1mM CuCl2,由Tris緩沖液配制);0.01mM CuCl2純水溶液。
Tris緩沖液和金屬離子溶液的配置
0.01 M Tris pH 7.4:稱取10ml 0.1mol/L Tris堿溶液加入到盛有1L蒸餾水的燒杯中,加42ml 0.1mol/ml HCl調(diào)整PH至7.4(注意充分攪拌均勻,邊操作,邊測量溶液的PH值。),加水將體積調(diào)至1L。(Tris溶于水。所以用水溶解Tris。通常用Tris配制成0.1mol/L的溶液。然后根據(jù)需要量取一定體積的這種溶液,向其中加入0.1mol/L濃度的鹽酸,充分攪拌,隨時測其PH值,達到需要值即可。)
0.01mM CuCl2純水溶液的配制:稱取1.35mg氯化銅粉末,溶解在1L純水中配制出0.01mM 的CuCl2純水溶液。
2.1.3 實驗儀器
等溫滴定微量熱儀
等溫全定量熱ITC是測量任何兩個相互作用分子的親和力和熱力學的有力分析工具。ITC被認為是測試和諧力量的“黃金標準”。
1.用純水配置1mMCuCl2溶液滴定1mM Tris緩沖液的ITC實驗;
(1).明顯看出剛開始放熱反應很明顯,達到某一個點后明顯趨于緩和,可以看出這里有一個宏觀動態(tài)平衡結(jié)合比,n=0.0203時大約是1個銅離子結(jié)合50分子Tris時,達到吸附比平衡。
2.用10mM Tris緩沖液反滴定0.01mM CuCl2純水溶液和純水的ITC實驗;
(1)Tris緩沖液反滴定純水時也有微弱的放熱反應,但是變化很小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是由于純水或者其他什么,確實是銅離子和Tris緩沖液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放熱反應。
3.用Tris緩沖液配置不同濃度的CuCl2溶液滴定Tris緩沖液的ITC實驗;
(1)銅離子濃度在0.2、0.4、0.6mM的時候,基本沒有熱量變化,0.8mM放熱反應也不明顯,但1mM的時候,有明顯的放熱反應,這說明在0.8和1mM之間存在著一個反應躍變,推測臨界點后銅離子過剩,過剩的銅離子和Tris緩沖液作用,產(chǎn)生了放熱反應。
本實驗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解釋闡明了關(guān)于金屬離子銅離子和Tris緩沖液有結(jié)合熱,其相互作用對ITC實驗有明顯放熱的影響,然后提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應用ITC進行金屬離子的實驗中,避免使用Tris緩沖液來接觸銅離子,以其他緩沖液(如MES、HEPES、MOPS)代替常用的Tris緩沖液。如果不可避免要使用Tris緩沖液,就要控制銅離子在低濃度,由本實驗結(jié)果得知,最好不要超過0.8mM,以此來減少實驗誤差。
參考文獻:
[1] 楊瑞雪,劉海洋,劉勝利,于婷喬,陳玉珍,盧存福.基于等溫滴定微量熱技術(shù)的玉米脫落酸受體檢測體系[J].植物學報,2016,51(06):790-800.
[2]余丹丹,鄔瑞光.等溫滴定量熱技術(shù)在藥物研究中的應用[J].中草藥,2018,49(22):5463-5467.
[3]王歡,王姣,李宗孝,趙微微,蒲小華,程花蕾.ITC研究達卡巴嗪與DNA反應動力學[J].發(fā)光學報,2016,37(12):1560-1565.
[4]李桐,張昊,田學浩,王輝,任廣喜,荊文光,徐冰,褚福浩,王鵬龍,雷海民.基于等溫滴定量熱技術(shù)探究黃芩質(zhì)量表征新方法[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20):3969-3973.
[5]劉葉,趙微微,李宗孝,程花蕾,何歡.紫外光譜與ITC法研究烏頭堿與粘蟲DNA相互作用[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8,38(03):85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