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李會云 孔德義 吳佳懌
摘要 美景度評價是園林景觀評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提升園林景觀生態(tài)美的規(guī)劃建設與認知具有指導意義。該研究闡述了景觀美景度以及美景度評價法,系統(tǒng)介紹了國內外景觀的美景度評價法的研究發(fā)展狀況以及景觀美景度評價的方法理論,類比了各種景觀評價法的應用優(yōu)勢與限制因素,并對將來景觀的美景度評價法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園林景觀;美景度;評價;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68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1-001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1.0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SB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it has significant instructive in the cogni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y improving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beauty.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landscape beauty and SBE, introduced releva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methods theory of SB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various landscape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analogiz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B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enic beauty;Estimation;Research progress
作者簡介 李成(1968—),男,山東沂水人,教授,碩士,從事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與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 2018-12-29
在現代景觀設計的應用和發(fā)展中,會出現結合多種學科知識為一體的發(fā)展理論,但是無論在什么時間,人們對景觀最直觀的感觸,還是景觀的外部環(huán)境形象[1-2]。因此設計師應該重視與反思自己的設計思路與手法,設計出更多賦予人文關懷的生態(tài)場所,關注大眾行為心理,考慮公眾審美;專業(yè)研究人員更加重視景觀美景度的評價方法,進而拓寬該領域的研究水平,發(fā)展創(chuàng)新[2]。目前,美景度評價法的發(fā)展較為完善和成熟,是一套科學的、精確的、廣泛的、合理的景觀評價方法。它是由觀測者的審美尺度和景觀本身的特征兩方面決定的,是主客觀結合的一種較全面分析方法。評價是以大眾為代表的評判者一致反應,是一種較為公正的評價方法,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它將景觀因子分解建立數學模型,把數據標準化處理,有足夠的依據解釋而不只是依靠心理反應與景物之間的聯系,說服力更強,是最科學最可靠的方法。這種評價方式很有生機,對景觀的輕微變化有高度的敏感性[3]。
1 景觀評價方法
目前景觀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7種,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美景度評價法。
1.1 SD語義分析法
語義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簡稱SD法,是心理物理學派的一個分支,源自G.A.Kelly 于1955 年創(chuàng)立的數據格柵法[4]。SD 法由美國心理學家Charles E.Osgood在1957 年其出版的《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一書中提出一種心理測量方法,它通過言語尺度進行心理感受的測定[5]。該方法通過對各既定尺度的分析,用語言描述研究對象的特征,得到景觀各影響因素的具體評分。該方法適用性較強,因此各領域都在廣泛使用。但景觀樣本的單個因素的評價是否能代表整體樣本的優(yōu)劣依然存在爭議[6-7]。
1.2 比較評判法
比較評判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ement),簡稱LCJ法,主要有對偶比較法和等級排列法兩種,這兩種方法可靠性很高,但兩種都有各自局限性:由于巨大的工作量而限制了對偶比較法的樣本數量;因為人的辨別能力有限而限制了等級排列法的樣本數量,所以LCJ法不適用于大量樣本(樣本數>20)的風景評價[6-7]。
1.3 AHP層析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法,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運籌學家托馬斯薩特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量定性結合的層次化分析決策方法[8]。AHP法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進行層次化的分析,量化模糊感性的決策過程,為不同的影響因素賦權,建立分析結構模型,最終達到從備選方案中挑選出最優(yōu)解的目的。它能夠將復雜的感性化的問題條理化、層次化,通過分解問題將決策過程簡單化、直接化[9]。層次分析法誕生40余年,被廣泛應用于交通、房地產、心理學、教育、生態(tài)等領域,成為一種能夠將復雜問題條理化解決的分析決策方法[10]。
1.4 平衡不完全區(qū)組-比較評判法
平衡不完全區(qū)組-比較評判法(balance incomplete block-laws of comparative judgment)由俞孔堅教授提出,結合了平衡不完全區(qū)組(BIB)實驗設計和比較評判法(LCJ)兩種統(tǒng)計評價方法,通過評價者對景觀樣本照片進行比較、優(yōu)劣排序,最終計算得出優(yōu)秀的景觀樣本,簡稱BIG-LCJ法。BIB-LCJ法利用BIB設計表對樣本進行兩兩比較,利用比較評判法中的等級排列法對樣本進行評判,摒棄了以往SBE法不能進行樣本間的兩兩比較、比較評判法不適用于較大量樣本評價的缺點[7,10]。
1.5 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average visual quality),簡稱AVQ法。是讓測試者按照自己的評判方式給風景打分,這與美景度評價法相類似,都能對大面積的景觀進行評價,且省時經濟。它以評判等級得分值的平均數作為美景度代表值,計算較為簡單,但由于個體審美尺度的不一致,評價等級得分平均值往往不能明顯反映景觀樣本之間的差異[11]。
1.6 成對比較法
成對比較法(pairwise comparison),簡稱PC法。是以景觀之間的比較為基礎,即讓測試者將所有評判景觀兩兩比較。這種方法所提供的信息量最大,精度最高,是最穩(wěn)定的一種評價方法。正是因為工作量太大,所以實施難度較大,因而限制了景觀樣本數目,通常PC法的景觀數量不超過15種[11]。
1.7 美景度評價法
美景度評價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簡稱SBE法。由Daniel等[12]提出,主要采用室內問卷調查法,評價步驟一般分為3個過程:①獲得景觀的美景度量值,衡量公眾對景觀的審美態(tài)度;②景觀元素分解,確定每個因素值;③建立美景度量值與各要素量值之間的數學關系模型。目前國外獲得美景度值的方法主要有3種,即:描述因子法、調查問卷法和直觀評價法[13-14]。
研究證明,SBE法的缺點是缺乏對景觀的比較,這就有別于LCJ法。因此在應用SBE法時可以根據具體樣本數量確定風景間相互比較的程度,這樣既提高了該方法的可靠性,又平衡了工作量。并且,由于是定性半定量的評價研究對象,所以量化程度不是很高,評價結果幾乎都是把評判對象分為幾個等級,沒有建立景觀元素與景觀美麗程度之間的經驗模型,無法解釋特定的景觀要素對評價的干擾,這可以通過定形結合定量的方法來彌補[15]。SBE法的計算方法比AVQ法復雜,SBE法對數據標準化的處理以及模型的建立要求更精準,因此需要精簡SBE法的計算過程且不能有誤差。
2 國外景觀美景度評價的發(fā)展研究
20世紀60年代,自然景觀作為景觀美學評價的主要研究對象開始發(fā)展,景觀美景度評價應運而生。德國提出“近自然林業(yè)理論”;加拿大提出“綜合林地管理系統(tǒng)”;美國提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經營”,且在《國家環(huán)境政策法》中宣布了對景觀美學資源的保護[16-17]。
20世紀70年代,園林景觀具有更為精確的定義,這一領域發(fā)展迅速,至今仍在繼續(xù)。國外學者將風景園林定義為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并且以能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為目標的森林的總稱[18-21]。Arthur采用心理物理方法從自然因素、設計因子和樹木測量指標3個方面對黃松林景觀進行了評價,建立了多元線性模型,證明了3個因素之間的關系[22]。
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該領域的四大學派成立,包括專家學派、認知學派、經驗學派和心理物理學派,在發(fā)展過程中,各學派都有獨特的發(fā)展理念與評價方法。由于測定方法與數據處理的手段不同,心理物理學派會使用多種方法,迄今為止應用最廣泛、最具有可信度、認可度最高的方法是SBE法和LCJ法。
21世紀初至今,SBE法發(fā)展越來越成熟完善,該評價法已經成為當今重要的景觀美學評價的方法之一,學者們總結了一套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并且已經運用到了評價、規(guī)劃、養(yǎng)護以及管理等各個方面,且效果顯著。國外許多學者都非常重視建立景觀美景度與景觀要素之間的關系,用來證明美景度與景觀各要素之間的影響程度。
3 國內景觀美景度評價的研究進展
在中國,景觀美學的評價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發(fā)展。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該領域開展的研究不夠深入,廣度上也有一些差距,但后勁十足。目前SBE法與3S技術相結合,已經應用于廣泛領域,解決了景觀評價的時空尺度問題,同時也方便了數據的獲得和處理?,F在可依據評價結果用于多種應用設計中,如:森林內景觀及景觀規(guī)劃、風景林景觀評價與經營研究、居住區(qū)綠地、商業(yè)景觀、鄉(xiāng)村山水景觀、園林中低碳環(huán)保植物植物、快速路綠化景觀、觀光茶園、城市人工植物群落構建技術、生態(tài)防護林、生態(tài)景觀林等。
1963年,陸兆蘇先生以南京紫金山為研究對象,將紫金山風景林劃分類型并確定美學因子賦值劃分等級,進行了森林美學的研究。
1988年,俞孔堅先生較全面地分析了SBE法和LCJ法,將兩者結合提出了BIB-LCJ法,并用此方法研究了公眾、專家、非專業(yè)學生和專業(yè)學生在自然風景審美方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分析表明:不同人群在自然風景審美方面具有普遍一致性[23]。
1990年,趙德海[24]在多次調查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定量的微觀的森林美學評價方法,篩選了17個評價因子對紫金山風景區(qū)小范圍的研究,并為風景林經營決策和設計政治措施提供依據。
1991年,李春陽等[25]采用現場評分,將東北帽兒山森林景觀分為9個因子,建立了帽兒山森林景觀質量的定量評價模型,為帽兒山森林景觀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996年,倪淑萍等[26]采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對普陀山風景區(qū)森林景觀進行研究,對20種景觀因子進行打分,然后進行相關分析、排序分類、劃分等級。最后提出改造利用意見和措施。
2003年,陳鑫峰等[27]在導師沈國舫院士的指導下,選取44個京西山區(qū)的林內景觀作為評價對象,運用大眾評判法研究林分的變化對群眾審美態(tài)度的的影響,采用多元數量化模型程序建立公眾滿意度與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得出了人們對林內景觀喜好度的6個主要因子。
2006年,周春玲等[28]運用SBE法分析了居民對居住區(qū)景觀的審美偏好,研究結果表明,非專業(yè)的測試人群在居住區(qū)綠地審美方面具有普遍一致性,專業(yè)園林從業(yè)人員和專家比其余各種類型公眾群體的要求更高。宋力等[29]在沈陽城市公園運用了美景度評價法隨機發(fā)放了調查問卷,調查了植物景觀對公眾審美偏好的影響;同時運用平均值法和成對比較法,對不同人群評價結果的分布、相關性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比較。
2009年,董建文等[30]運用美景度評價法對不同線性茶園景觀進行分析,得出不同茶園紋理以及不同套種樹種與茶園景觀美景度之間的關系,并以此對觀光茶園營建技術進行探討。
2010年,丁海昕[31]以上海和杭州道路花境樣帶的植物景觀為研究對象,根據園林專業(yè)學生和非園林專業(yè)學生的評分,計算得出了道路花境樣帶SBE值最高的花境樣帶,為道路花境設計提供建設和管理依據。
2012年,李毓超等[32]以湖南省長沙市革命陵園藝術墓區(qū)一處藝術墓環(huán)境空間為研究對象,設計了長沙市革命陵園墓碑美景度評價問卷調查表,收集了30份樣本問卷進行數據統(tǒng)計,得出影響觀眾對該藝術墓印象評價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
2013年,蘭宇翔等[33]選擇水土保持防護林的美景度作為衡量美景的標準,將人們對福建省長汀縣水土保持防護林美的認知從感性提升至理性,為之后長汀水土保持防護林景觀化培育提出了科學的依據。
2015年,朱麗雪[34]在研究福建鄉(xiāng)村濱水景觀時,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綜合評價分析,從而得出影響濱水景觀的主導景觀因子以及鄉(xiāng)村濱水景觀構建的基本技術要求。
2016年,王昱[35]以實現城市街道美景度為最終目標,采用車載LiDAR數據的空間感受指標計算方法、街景照片數據的視覺感受指標計算方法、層次分析法和城市街道美景度評價法,形成一套科學的城市街道美景度評價模型,據此對城市街道美景度作出客觀定量評價。
2017年,楊亞娟[36]對昆明市主城區(qū)的31個商業(yè)區(qū)進行綠化景觀的現狀調查,并按照綠視率測算的標準方法進行拍照,進行綠視率測算及綠化景觀現狀調查資料的整理。然后對昆明市市區(qū) 500名居民進行美景度問卷調查,并依據調查結果,計算出商業(yè)區(qū)的美景度值。最后,用 SPSS 軟件進行美景度與綠視率及其他綠化景觀因素分析。
2018年,彭佳佳[37]通過實地調查收集常德市居住區(qū)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資料,對已建成及正在建設的居住區(qū)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類,使用SBE法對海綿城市不同景觀造景效果進行分析,利用SPSS逐步回歸分析法計算得出預測方程,為今后海綿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提供參考。
4 展望
美景度評價法在景觀質量評價中運用較為廣泛,國內不少學者結合其他評價方法在多領域進行景觀評價。未來景觀評價法綜合性會更加顯著,只有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才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同時,研究者對SBE法本身的關注程度也逐漸增加,有部分學者致力于該領域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深度研究,這將有利于人們對景觀美學的重視,提高對自然美的欣賞能力,增強人們保護自然、美化環(huán)境的自覺性[38]。
從研究對象來講,美景度評價的研究對象應該向人工景觀過渡。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對審美要求逐漸提高,自然景觀也越來越多的被人工化景觀大量的替代,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運用應根據時代背景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美景度評價法不應該只局限于自然的園林景觀,需要對人工景觀的審美態(tài)度有一定傾斜。
從評價模型來說,景觀美景度應根據評價對象的主要影響因素的變化及時更新評價結果,比如,景觀會隨著季節(jié)、溫度、濕度、物候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影響因素會改變景觀美景度值,因此,SBE法的即時性顯得至關重要了。
從應用方法上講,近年來美景度評價法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對不同對象的評價建立評價的體系應該靈活處理。研究者應根據觀察者的區(qū)別、評價對象的目的及用途等影響因子建立不同類型景觀的評價體系,并結合不同的評價方法進行綜合評判,以獲得更好的評價效果[39]。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更加注重功能性指標、結構性指標的研究,以及對指標定量化處理。
從技術應用來說,高科技的出現給景觀美景度評價帶來了便利,使景觀美景度評價方法更加客觀數字化。隨著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的發(fā)展,對景觀的研究將更加現實和微觀[39-40]。
參考文獻
[1] JUNGE X,LINDEMANNMATTHIES P,HUNZIKER M,et al.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nonfarmers and farmers fo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and proportion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in the Swiss lowland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1,144(5):1430-1440.
[2] 劉燦.綜合性公園景觀的感知傾向與審美差異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yè)大學,2010.
[3] 吳文,吳德雯,李月輝.美景度評價在森林景觀美學評估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18(9):121-126.
[4] 茍愛萍.基于風貌類型的城市街道色彩規(guī)劃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2009.
[5] 章俊華.規(guī)劃設計學中的調查分析法16——SD法[J].中國園林,2004(10):54-58.
[6] 黃楚.廣西盆景精品展作品調查與審美評價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7.
[7] 屈順雅.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qū)綜合公園植物景觀評價[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7.
[8] 張公保.北京居住區(qū)室外園林景觀評價指標體系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
[9] 李昆侖.層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觀評價中的運用[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38(1):143-147,152.
[10] 俞孔堅.自然風景質量評價研究——BIB-LCJ審美評判測量法[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88,10(2):1-11.
[11] 宋力,何興元,張潔.沈陽城市公園植物景觀美學質量測定方法研究:美景度評估法、平均值法和成對比較法的比較[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37(2):200-203.
[12] DANIEL T C,BOSTER R S.Mesuring landscape esthetics: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M].Fort Collins,CO: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76:1-66.
[13] 游彩云,梅擁軍.論述國內外對森林景觀美學評價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0(19):625-626.
[14] 楊鵬,薛立,陳紅躍.森林景觀評價方法[J].廣東園林,2003(1):24-27.
[15] 崔俊嶺.國外森林美學研究評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88(S1):24-28.
[16] 趙珮.山東省森林公園風景林景觀質量評價[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3.
[17] 王超.北京西山風景林撫育間伐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
[18] NASSAUER J I.Culture and changing landscape structure[J].Landscape ecology,1995,10(4):229-237.
[19] TRESS B,TRESS G,DCAMPS H,et al.Bridging human and natural science in landscape research[J].Landscape urban planning,2001,57:137-141.
[20] KALTENBORN B P,BJERKE T,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landscape preferen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9(1):1-11.
[21] RUGG M D,YONELINAS A P.Human recognition memory: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7(7):313-319.
[22] ARTHUR L M.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of forest environments:Some empirical tests [J].Forest science,1977,23(2):151-160.
[23] 翟明普,張榮,閻海平.風景評價在風景林建設中應用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3,16(6):16-19.
[24] 趙德海.風景林美學評價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0,14(4):50-55.
[25] 李春陽,周曉峰.帽兒山森林景觀質量評價[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1,19(6):91-95.
[26] 倪淑萍,施德法.普陀山風景區(qū)林森林景觀研究[J].華東森林經理,1996,10(1):58-63.
[27] 陳鑫峰,賈黎明.京西山區(qū)森林林內景觀評價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3,39(4):59-66.
[28] 周春玲,張啟翔,孫迎坤.居住區(qū)綠地的美景度評價[J].中國園林,2006,22(4):62-67.
[29] 宋力,何興元,徐文鐸,等.城市森林景觀美景度的測定[J].生態(tài)學雜志,2006,25(6):621-624,662.
[30] 董建文,蘭思仁,林潔,等.觀光茶園景觀美景度評價及營建技術[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09,29(3):142-145.
[31] 丁海昕.花境在城市道路綠地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
[32] 李毓超,李永芳.長沙市革命陵園藝術墓景觀現狀調查與分析[J].科技財經,2012,19(10):187-188.
[33] 蘭宇翔,莊晨薇,李可,等.水土保持防護林單因素美景度評價研究[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3(2):50-54.
[34] 朱麗雪.福建省山地型鄉(xiāng)村水系景觀規(guī)劃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35] 王昱.基于車載LiDAR數據和街景照片的街道美景度評價[D].南京:南京大學,2016.
[36] 楊亞娟.昆明市主城區(qū)商業(yè)區(qū)綠視率及美景度研究[D].昆明:西南林業(yè)大學,2017.
[37] 彭佳佳.海綿城市背景下居住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yè)大學,2018.
[38] 曹宇,肖篤寧,趙羿,等.近十年來中國景觀生態(tài)學文獻分析[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12(3):474-477.
[39] 潘輝,張曉萍,許春如.日本森林景觀計量化研究現狀及發(fā)展動向[J].世界林業(yè)研究,1998(4):55-60.
[40] KARJALAINEN E,TYRVINEN L.Visualization in forest landscape preference research:A Finnish perspectiv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9: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