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南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麻醉科,遼寧 沈陽 110001)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手術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手術仍具有創(chuàng)傷性,會激活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大量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1]。尤其是老年患者功能退化、基礎疾病眾多、免疫力低下,術后并發(fā)癥多。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老年全麻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表現(xiàn)為焦慮、記憶力減退、人格改變等,不利于術后康復[2]。本文探討骨科手術老年患者采用針刺麻醉誘導對細胞因子、術后認知功能影響,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行骨科手術老年患者84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64~78歲,平均年齡68.9歲;心功能ASA分級:Ⅰ級30例,Ⅱ級12級。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63~79歲,平均年齡68.3歲;心功能ASA分級:Ⅰ級31例,Ⅱ級11級。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均行全麻手術;年齡63~79歲;意識清晰,溝通、表達能力正常;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精神疾病、腦外傷;阿爾茨海默癥;造血系統(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麻醉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全麻,術前禁飲、禁食8 h,采用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儀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測,全程監(jiān)測心率、血氧飽和度、心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開通靜脈,麻醉誘導藥物:咪達唑侖(廠家:江蘇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H20143222) 0.05 mg/kg+異丙酚(廠家:四川蜀樂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H20030115) 1.0~2.0 mg/kg+芬太尼(廠家:國藥集團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H20123297) 4.0 μg/kg+維庫溴胺(廠家:臺州太法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H12081571) 0.1 mg/kg靜脈注射。插入氣管導管機械通氣,術中呼氣末Pco2維持35~40 mm Hg,潮氣量維持8~10 mL/kg,呼吸頻率維持10~12次/min,誘導成功后行橈動脈穿刺,開通中心靜脈通路,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
研究組在全麻前實施針藥誘導30 min,氣管插管后全身麻醉,術中維持針刺刺激,麻醉誘導、術中麻醉維持藥物同對照組。針刺選穴包括雙側足三里、百會、內關,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電針針刺,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接疏密波電針儀持續(xù)電刺激。峰電流:5 mA,根據(jù)耐受程度選擇刺激強度,30 min后全麻誘導,氣管插管后逐漸增加電刺激強度,峰電流維持7.0~7.5 mA。記錄麻醉持續(xù)時間、出血量、補液量、血紅蛋白等。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麻醉誘導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手術前后1 d采用簡明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評估認知功能,術后1 d MMSE評分比術前下降超過2分即判定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記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率及MMSE評分。在麻醉誘導前、術后24 h,固相夾心法測定血清中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 水平。
2.1 誘導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 2組誘導前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誘導后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本組誘導前(P<0.05),且對照組誘導后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研究組誘導后(P<0.05),見表 1。
表1 2組麻醉誘導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
表1 2組麻醉誘導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
組別 例數(shù)研究組 42 80.5±8.1 80.1±7.6心率(次/min)誘導前 誘導后平均動脈壓(mm Hg)誘導前 誘導后對照組 42 80.3±8.5 73.7±7.3 t值 0.114 3.939 P值 0.924 0.002 91.9±6.3 91.2±7.2 92.2±6.6 82.9±7.4 0.213 5.208 0.838 0.001
2.2 手術前后MMSE評分、術后認知功能障礙 研究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2例(4.76%),對照組10例(23.81%),研究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MMSE評分比較(P>0.05);對照組術后 MMSE評分明顯低于術前(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前后MMSE評分比較 (,分)
表2 2組術前后MMSE評分比較 (,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1 d 術后1 d研究組 42 27.5±2.3 26.7±2.1對照組 42 27.8±2.0 25.1±2.6 t值 6.679 3.105 P值 0.523 0.006
2.3 誘導前、術后24h炎性因子 誘導前2組炎性因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時2組IL-6、TNF-α、IL-10均高于本組誘導前,且對照組均高于研究組 (P<0.05),見表 3。
表3 2組麻醉誘導前、術后24 h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分)
表3 2組麻醉誘導前、術后24 h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研究組 42 57.5±9.3 106.7±12.1對照組 42 57.0±9.0 125.4±13.9 t值 0.254 6.561 IL-6(pg/mL)麻醉誘導前 術后24 h IL-10(pg/mL)麻醉誘導前 術后24 h 26.7±2.8 46.7±4.1 26.9±2.6 75.8±3.6 0.332 34.543 P值 0.809 0.001 0.733 0.001組別 例數(shù) TNF-α(pg/mL)麻醉誘導前 術后24 h研究組 42 17.5±2.6 22.3±2.2對照組 42 17.7±2.5 25.6±2.9 t值 0.353 5.873 P值 0.723 0.001
全麻手術對患者生理功能有干擾,容易引起應激反應。術后認識功能障礙是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經(jīng)濟負擔[3]。隨著臨床對麻醉安全關注度的提高,針刺麻醉的應用逐漸增多,通過實踐證實針刺麻醉有效降低麻醉藥物引起的并發(fā)癥,保護神經(jīng)功能,減輕對認知功能的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麻醉誘導對患者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影響小,術后認識功能障礙發(fā)生率低,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全麻。IL-6、TNF-α、IL-10均屬于促炎細胞因子,術后機體產(chǎn)生大量炎性因子,加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傷,引起認知障礙。中醫(yī)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稱為“癡呆”“健忘”,認為年老體弱、臟腑虧虛,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筋脈拘急、腦絡閉塞[4]。針刺麻醉誘導通過針刺、艾灸、電針刺激穴位發(fā)揮通絡啟閉、醒神開竅的功效,針刺選穴中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主穴,針刺該穴具有補中益氣、調理脾胃的功效,增加大鼠皮質、海馬神經(jīng)元表達,抑制神經(jīng)元壞死、凋亡,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能力,抑制炎性因子。百會穴位于腦部,是脈氣會聚之處,具有調節(jié)大腦功能、陰陽平衡的作用。內關主治手指麻木、神志病癥、上肢痹痛等疾病。針灸麻醉誘導具有輔助鎮(zhèn)痛作用,能夠減輕麻醉藥物使用劑量,術后恢復快。針灸治療能疏通經(jīng)絡,增加腦部缺血區(qū)血液供應,增加腦部供血、供氧,保護腦組織,從而降低對認知功能的損傷。針藥麻醉誘導有效改善了老年患者術后認知障礙,抑制炎性因子,對生理功能影響小,臨床效果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