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琪
《義務教育語言課程》提出“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獨特的個人領悟,在閱讀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但并不等于說可以脫離文本思想和作者情感進行胡亂解讀,怎么樣才能尋到學生的個性體驗和作者情感的交點,指導學生對作品生成感情共鳴,是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宗旨。
過去,在閱讀指導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先將課文分層,然后教師根據(jù)對每一層文本的個人感知和體驗講解給學生,學生雖能聽懂,但這是很荒謬的,因為學生的獲得缺少了思考,填鴨式教學絕對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我們必須要清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學生個體與文本或者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的碰撞、沖擊、契合的過程,所以對相同的字詞句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智慧的理解。但是也正是這樣,我們的教學會出現(xiàn)某種理解性錯誤:不少老師認為,學生的認識應是正確的,都應該支持他們。例如,對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有學生會認為他“不夠聰明”(明知腳夫只認錢不認人,卻還嘮嘮叨叨囑托半天,所謂的臉面是起不到任何一絲作用的),“違反了社會秩序(亂穿鐵道口)?!边@種理解似乎是符合現(xiàn)代“文明”社會人的普遍認知的,但實際上完全背離了作者“尊重父親”的感覺。如果教師肯定學生的看法,那么教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語文的人文性就會變成一場道德災難,沒有道德情感規(guī)范的人文性還稱得上是人文嗎?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提倡“文以載道”,強調(diào)“溫柔敦厚”情感教化的作用,情感教育的前提是要有情感共鳴,所以,閱讀教學中讀者和作者、讀者和主人公的情感共鳴是眼下重點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閱讀的情感共鳴是什么?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對這一體裁作了具體論述:“熏、浸、刺、提”四種做法。第一種是“熏”,意思是感情被潛移默化。如同一塊白布放在布滿有色煙氣的屋子里,慢慢地、慢慢地,白布零零星星的被染成了煙的顏色。第二種是“浸”,“浸”有泡的意思,是指感人至深。此時白布像是被浸泡在有顏色的液體里,每一方每一寸都被浸染了顏色。第三種是“刺”。刺也是刺激,是指感情受到突然的刺激。還是那塊布,被熏過、被浸過,全心滿腦都是那個色彩,突然,這個色彩和潛意識的喜歡的色彩融合在一起了,那么,對布的顏色是越發(fā)覺得可愛。最后一種是“提”,“提”是指讀者隨著作品的感情而變化,把自己融入其中。到了第四步,我們發(fā)現(xiàn),這塊布的顏色是顏料給它的還是布自身帶著的,已經(jīng)分不清楚了。布的顏色和顏料的色彩已經(jīng)融為一個整體,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真的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共鳴”的四個做法可以概括為兩個層面,即“進”(熏蒸、浸沒、刺)和“出”?!斑M入”是指讀者感受作品的美,甚至把人物的各種心理和情感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心理和情感;“出來”,是指讀者根據(jù)自身閱歷和欣賞力,對作品的獨特性認識。結合這兩個方面,情感共鳴的生產(chǎn)是源于讀者對作品的認識和情感遷移,從而獲得一個創(chuàng)新性情感構建的過程。人們常談的一千個學子會有一千個宋江,說的就是這么一個理。因此,閱讀中的情感共鳴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這兩個方面是唇齒的關系,互相促進的,比如學生對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它反映了讀者的差異性,但忽視了作品的客觀共性。教師要致力探尋的就是兩者的有機結合,這也是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接下來我且用教學案例作詳細闡釋。
教學情景描述:初讀課文后,要求學生用一個詞來概括父親的背影,比如“難忘的背影”,并要求結合學生自己的感受,經(jīng)過學生獨立的理解和思考,總結出“頹廢的”、“困難的”和“厚實的”三個背影形象,并各自解釋得此結論的原因。
學生1:我看到了一個頹廢的父親。父親爬月臺,,從“蹣跚”,“縮”,“努力”等字詞,可以感覺父親的脆弱和無力、無助。
教師:請結合文章的具體細節(jié)說說你看到的?
學生1:開頭寫到父親喪親,失業(yè),負債,慘淡,結尾處又寫到“老境頹唐”。
老師:為什么對父親的“頹廢”有別樣的感覺?
學生1:讀到文中父親喪親,不由的想起了我的外公,當醫(yī)生說準備料理后事時,腦海中浮現(xiàn)外公對我的好,如同文中的父親對自己的兒子,我覺得在困境中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彌足珍貴。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背影”的問題,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答案:“頹廢、艱難、厚重”,學生對背影的感知是不同的。但都可以感受到父子深情,這是符合作者寫作情感傾向的。學生對文中的父親有一個較為深刻的理解,再加之以學生的外公一事,對文中父親的認識更為深刻,更具內(nèi)涵。如此,便有利于學生獲得人生啟迪。
所以,讀者和作者的心靈碰撞便有了情感共鳴。杰出的作品常常能給讀者一個至深的形象,它能激活讀者的各種感官,又促使讀者自覺聯(lián)系自身,強化感知。如白居易在《琵琶行》所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把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的遭遇融合在一起,有個同病相憐的感觸,如同讀者欣賞文學作品產(chǎn)生共鳴是一樣的。
黑板出示“這是一個(? )的詩人”,以這個形式給第二段寫一個副標題,并結合課文的內(nèi)容來具體說說情感體驗。
學生1:這是一個“可憐的詩人”,(學生復述:詩中“我”屋頂?shù)牡静荼伙L刮走了,看到這一場景,“我”手忙腳亂的去拾,不料中途又殺出一群程咬金,隔壁村的孩子們都來搶茅草玩,而“我”又搶不過隔壁村里的小孩子,只得拼命的呼叫,讓他們不要搶,不要再搶了。最后喊得口干唇燥,孩子們卻溜進了竹樹林中,不見了身影,也帶走了茅草,“我”失望至極,自感無用至極)
教師:遮風擋雨的茅草被風吹走了,又被孩童搶走了。詩人的表現(xiàn)看起來確實有些心酸,也有些好笑。但是,同學們想一想,詩人為什么會有這般意料之外的表現(xiàn),是茅草稀少呢,還是茅草很值錢?(這個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明白茅草對詩人的重要性,茅草本身不珍貴,但是茅草和泥墻結合在一起后,它的可貴就體現(xiàn)出來了,因為它們的結合就是一個完整的房屋,是一個家,而家,也是詩人唯一能追求并且有較大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
學生2:“愛家的詩人”,(復述詩句:詩人看到自己的房子被風掀走了屋頂,他苦不堪言,急切渴望收回被吹走的茅草,可是隔壁村的孩子們又來搶,他們一閃躲進了林子里。詩人大聲疾呼,喊得口交唇燥,卻是無濟于事。傷心欲絕之處回到自己破舊的房子了,哀嘆自己的年老體衰。他想擁有一個家,屬于自己的完整的家。)
上面所舉的例子,目的是讓學生從個人的角度來閱讀詩人。第一個學生起先的解讀——可憐的詩人,好象是創(chuàng)新性解讀,但是,學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感情出現(xiàn)了偏差。出現(xiàn)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去思考:詩人為什么如此珍視廉價的茅草?老師的進一步發(fā)問是為了引起學生深入思考,并得出一個結論:追茅草就是愛家。因此,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首先,要肯定學生對文本的自我理解,再次,在學生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再加以拓展延伸,尋找個人理解和文本核心的共同點,且延伸到學生實際生活,強化對文本的情感感知,最后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種感悟是持久不易忘的,能起到積淀凝華的作用。
最后,在個性化閱讀中要注重語言的賞析。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共鳴往往是通過語言品味來感知的。文學語言不同于小品文語言,所謂“觀文者披文入情”,應該從寫作背景去感悟形象,例如《背景》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什么要這么艱難而努力的去爬月臺呢?當時“我”為什么會流淚呢?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去升華。學生個人閱歷和文學修養(yǎng)積累的不同,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也不同,比如前面這些動作描寫,可以感受到“父親”動作的不靈便,可以感受到“父親”在困境中努力掙扎,包含“我”對父親的感激、憐惜、愧疚、尊愛種種復雜情感,引導學生從文本語言走進情感深處,情感共鳴自然就產(chǎn)生了。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趙家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