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所持有的價值觀,對隱私的定義、類別的理解和保持隱私的意識是不同的,因而在不了解彼此差異的前提下,在跨文化交往中較容易產生沖突。本文以社交媒體微信為例,簡要分析中西文化的隱私觀差異,并提出一些促進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建議。
如今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世界文化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其中中西文化不斷遭遇碰撞和沖擊,由于隱私觀差異而無意中引起的矛盾、誤解、交際失敗并不罕見。因此,有必要深刻理解和探索中西方對于隱私觀的差異,做到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和理解寬容,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沖突,從而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隱私的概念來源于西方,指個人或團體控制與他人互動的調節(jié)機制,是專屬于人的一種生存特性。隱,即隱秘的,不愿或不便公開的事情;私,即私人事務,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間的事務。私人生活空間中存在的這種秘密業(yè)務,活動和相關信息是隱私。它對應于公共生活空間、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事務、活動和相關信息。
王利明先生將隱私概括為“與公共利益或集團利益無關的個人事務,當事人不愿干涉他人,以及當事人不希望他人入侵或給他人入侵帶來不便的個人區(qū)域。 ”具體地講,隱私就是指“個人信息、私人活動、私人領域”。
在跨文化交際中,認識到對方與己方的差異是進行成功交際的先決條件。作為一種心理概念,隱私是引起誤解的原因之一,試影響交際能否成功進行的隱性因素。因而對中西方隱私觀念的對比研究是很必要的。下文筆者將以社交媒體微信為例,研究中西隱私觀的差異,并簡要分析對此產生差異的原因。
社交媒體是一個虛擬社區(qū)和在線平臺,人們用它來創(chuàng)建,分享,交流想法,觀點和經驗。社交媒體和一般社交大眾媒體之間最顯著的區(qū)別是用戶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編輯技能,并且他們被組合成一個特定的傾聽社區(qū)。社交媒體可以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包括文本,圖像,音樂和視頻。在這個階段,社交媒體主要包括社交網站,比如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QQ、知乎、豆瓣等。 現(xiàn)如今用途最為廣泛、受眾人群最多的當屬微信。
作為一款社交網絡工具,微信可以建立一個基于手機聯(lián)系人和QQ好友的隱私個人社交網絡。它可以消除源頭信息傳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干擾,增強用戶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聯(lián)系。它于 QQ和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網絡工具不同,體現(xiàn)了用戶與聯(lián)系人之間小規(guī)?;拥摹皬婈P系鏈”特征。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微信的使用正在擴大。 據本人所知,我國國內小至10歲,高達60歲的廣大群眾均使用微信,并且除去來中國的人數(shù)龐大的留學生在使用微信外,一些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越南、新加坡等國也有較多的年輕人在使用微信已達到社交的目的,大有向全世界發(fā)展的趨勢。
筆者以17級漢語國際教育班的18名留學生,以及川大Language Exchange 微信群里的5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為調查對象,與筆者微信中的200名中國朋友進行對比,經過調查、分析、研究后,在微信名稱和微信頭像兩方面得出一些結論。
名稱方面,在這種“熟人網絡”所營造的“強關系鏈”中,大多數(shù)中國用戶仍然堅持使用昵稱而不是實名認證。筆者的200名中國好友中只有2名用了自己的名字,其他的198名均使用了昵稱,大致分為五種類型:情感表達、勵志自省、名人效應、異想天開、姓名相關。而68名留學生無一例外都使用的是自己的本名,或者是本名加漢語名字,僅從數(shù)據上即可得出,這跟我們中國對于微信名字的命名方式大為不同。
頭像方面,有13名中國朋友選擇自己的照片,有187名選擇了其他圖片,大致有明星、風景、動漫、植物、文字這五種類型的圖片。而68名留學生均選擇了自己的照片做頭像。
就該項調查得出的結論而言,相較外國人,中國人更加注重自己的隱私以及信息安全,這跟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外國人重隱私的觀念有所不同。
3.1 傳統(tǒng)的中西隱私觀產生差異的原因
傳統(tǒng)的隱私觀認為:西方人非常重視個人隱私,他們對于個體隱私范圍的界定相當廣泛,其中包括私人時間、私人空間、私人活動領域以及維護此類事的私人權利。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則不喜歡“私”,個人權利往往等同于權力,且中國人幾乎沒有隱私權的概念。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造成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首先,在西方,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核心。個人主義價值觀以個人為中心,個人的行為完全基于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動機,反對個性的扼殺和個人的侵犯。可以說,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產生和發(fā)展,是隨著西方對人性理解不斷豐富和深化的結果,是西方文化核心價值觀不斷積累和傳承的結果。相反,集體主義是中國價值觀的核心。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對集體的義務和責任,集體利益至關重要。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中,國家是至高無上的;在家庭這個集體中,則表現(xiàn)為服從和依附于整個家族。為了集體的利益,必要時,個人需要壓制自己甚至犧牲自我。在集體觀念的長期影響下,中國人的隱私觀自然和西方人的迥異。
3.2 微信中體現(xiàn)的中西隱私觀產生差異的原因
通過取樣調查,筆者認為,現(xiàn)如今,中國人的隱私觀在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維護自己的隱私空間以及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
對于留學生在微信公開自己的信息,筆者總結了以下兩方面原因。首先,他們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求學,為了盡快的度過挫折期,最好的適應方式就是多交一些中國朋友,盡快融入其中。而交朋友的第一步即為自我介紹,使用自己的真實名字以及本人照片,在互加好友的時候起到了名片的作用,確實能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其次,留學生的性格特征普遍偏外向,他們大膽活潑,樂于展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
中國學生則大多選擇在微信上隱藏自己的個人信息,筆者也總結了以下兩方面原因。首先,現(xiàn)如今網絡潛伏著諸多隱患,網絡詐騙、信息泄露、賬號被盜取的事件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往往讓人防不勝防,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權益,中國學生選擇了匿名化的方式,盡量避免暴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其次,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相較外國學生而言,中國學生性格更為內斂,不張揚,不善于展示自己。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必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學習和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世界上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都不同,我們不能只是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要打破內心思維定式,以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國家的隱私態(tài)度。在對他國文化包容的前提下,還要做到入鄉(xiāng)隨俗。關于西方國家的隱私概念,我們不需要接受整個事物,也不要否定整個事物。允許差異的存在,包容差異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際很重要的部分。
在隱私方面,中國和西方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際。例如,我們經常會在聊天的時候問一些問題表示友好,比如你家?guī)卓谌?,有女朋友嗎之類的問題,我們認為問這種話題是為了顯示我們的友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可能在西方人看來你這是在窺探他的個人隱私。中國人不介意別人問自己的年齡,但是年齡是西方人的隱私,是不可以詢問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之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對方的文化,掌握好聊天的分寸,要知道哪些能說,哪些不能問,盡量選擇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又不牽扯到隱私的問題,如天氣,新聞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還必須注意尊重對方的自我空間和自我領域,在西方文化中十分重視自我的空間和領域,因此在交際中要把握好度,在交往之初,不要離對方太近。在交際中要多關注對方的神態(tài)和語氣,如果在交談中說了一些對方不喜歡聽的話應該及時解釋,自己只是了解的不夠全面,并不是有意冒犯。
本文首先介紹了隱私的含義、范疇,進而從微信的賬戶名字以及微信頭像兩方面,對筆者的68名留學生微信好友,200名中國微信好友做了簡單的調查,得出了中國學生逐漸提升的隱私意識這一結論,并淺析了傳統(tǒng)的中西隱私觀產生差異的原因,微信中體現(xiàn)的中西隱私觀產生差異的原因,最后對于隱私與跨文化交際方面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